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世积善之人今生必得福报,“小善行得小福报,大善行得大福报”便是因果之规。在世间上无论做什么事情,若没有福报因缘是难以顺利成办的。如前文所说“何处有缘彼兴盛,若无业缘彼衰失”,此中业缘即是指积善的福报。如果前世未修善,今生则无福,这样的人纵然付出百千万倍的精勤也不能成事或成事不圆满。有福报的人做事,凡有所求得心应手,如冥冥中自有善神护佑一般。小福报之人赚小钱、享小名、做小官等,福报也不会长久;大福报之人能赚大钱,享大名,做大官或大企业家,甚至为王当总统,生活优裕,且享福的时间较长,也许一生、十生乃至百千万劫。所以福报的力量不可估量。
  《贤愚经》记载:佛住世时有一位金财比丘,往世曾为一贫人,靠卖柴维生。某日遇毗婆尸佛,便将卖柴所得的钱,欢喜而恭敬地供养佛和僧众。由此功德,使他享受九十一劫的福报,每一世都无勤地得到许多金银财宝,值释迦牟尼佛出世时仍然享用着同样的福报。他无私地供养三宝,因欢喜佛的教法便立志出家修道,最终获证阿罗汉果位。由此看来,若依自己前世的福报成办一切事业就不再需要依靠其它的助缘。如同太阳升空,放射灿烂的光芒,自然能遣除一切黑暗。
  无福无德之人仅仅依靠自己的劳动、百般的精进,那么再勤奋也不容易办成事,付出十倍的努力却得不到一份的收获。看到别人做某项生意赚了大钱,自己也急于捞一把,但因无福,非但赚不了钱,反而尽蚀其本。见邻居发家致富、升官晋爵而眼红至极,拉关系、找门路,却是四处碰壁,无人提拔。虽然夜以继日地积累财产,但还是吃不好,穿不暖。学问也是如此,有些人因往昔未植善根,所以今生无论怎样努力,对于攀登的学业高峰总是显得遥遥无期。当然他于此生勤学也肯定有功德,待此善根成熟之时,善果将是巨大的。如果脱离了福德,仅仅是靠精勤努力来成办事业,就如同油灯发出的光亮一般,需要油、灯芯等外缘,而且还要有人去点燃它。即便点燃,若遇风等违缘也将面临熄灭的危险,要让它继续发光除暗必须小心护持。尽管如此精勤,油灯发出的光亮仍然极其微弱,所照明的范围也极其有限。
  在此,作者并不是要抹杀勤奋,而主要是为了强调福德的重要性。华智仁波切曾说:一个火星般的渺小福德,却远胜于今生如山岳一样广大的勤奋。所以谋事在人,成事在福,欲求诸事圆满成办者,当下即应勤修善法积累福德。
  倘若依止高尚士,劣者亦会得高位,
  如同藤蔓依大树,一直盘绕于树顶。
  如若依止高尚的伟人,低劣的人也会荣升高位。如同柔弱的藤蔓依附着参天大树,可以一直盘绕着爬到大树的顶端。
  高尚之士是指地位崇高、品学兼优之人或是具足法相的大德高僧。劣者则指人品学识相比高士大打折扣、地位能力极其一般的卑贱之人。但若此类劣者寻得一个很殊胜的依靠处,也能平步青云,发号施令于众人之中。现在社会上依靠后台而出人头第者为数不少,作为高尚人士的家属、亲戚朋友等不管有无学问和能力,都能得到好工作和地位。劣者若攀上皇亲国戚,那更是遥遥直上,立王封侯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者也不无可能。俗语“一人当官全家受禄”,又言“一人得势,鸡犬升天”,讲的都是这个道理。总之,凡是与高一层次的人沾亲带故者,只要抓牢这靠山就能越走越高。然而世上某些没有“臂膀”的人纵然才学广博,能力超群却也难得高位。比如当今的大学生、研究生等,虽然拥有很高的学历,但却不一定能得崇高的地位,有者甚至连一个象样的工作也找不到。
  藤蔓中有黄藤、紫藤、白藤等多种。此处指的是白藤,即一种常绿植物,茎细长,柔软而坚韧,俗称“藤子”。倘若没有依靠处,它就只能伏在地面而永无登高远望的机会。但若侥幸生在一棵大树的身旁,它就能发挥特长,依附大树的枝干拼命地向上窜,一直爬到树顶,有的甚至比大树还高出一头。其实,藤蔓的“底子”薄,能力虚弱,它能发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完全取决于依靠处。树高它就高,哪怕树有几层楼的高度,它也会逐渐旋转盘绕,最后跻身于“上层”社会之中,傲然挺立。这便和许多卑劣之人依于高尚志士所得的地位、荣耀一般。
  诚然,本颂表面上的意义并不值得推广。卑劣者就象藤蔓一样没有真实的本领,如是仰仗他势发达的人往往为世人所鄙弃,但这必定也是一种福报因缘所致,并且也有弱者勇猛精进的一面。所以看待问题不能太过偏激,在清净发心的基础上而应博采各家之长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样的道理,初学佛法的人若依止有德的高僧,也能得到绿荫蔽护而茁壮地成长,迅速稳健地获得善士智者之位。
  有学之士虽有过,爱学之人尚依止,
  如同雨水虽害屋,世间之人令生喜。
  有学问的人虽然有一些过失,但是爱学问的人还是会亲近依止他。如同雨水虽对房屋有危害,世间诸人仍然对它生起欢喜之心。
  按常理来说没有人愿意依止有过失的人,作者在前文也多次告诫人们应舍弃有过失之人而依止有功德的正士,同时也说除佛陀外世上无完人,故应依止功德大于过失的人。当一个有学之士犯了错误或某些行为不如法的时候,大多数的人皆偏着心眼儿,仅见其过不见其德。但是一些爱好学问的人却将目光置于学者的学问和功德之上,不计较其微小的过失。再说智者求取学问皆能采众之长处以弥补己之不足,学就要学别人的优点,否则便失去了学习的意义。真正有智慧而又酷爱学问的人,懂得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即使遇到有某方面显现不如法的大学者或大善知识,他也会躬身依止,故而能有益自身学问和修行的增上。
  比如锡金的月希堪布,精通显密教法,故以学识渊博而著名。后来他应邀前往不丹为国王传法,期间舍戒还俗娶了一位不丹女子为妻,从此许多弟子弃他远去,失去恭敬。他在不丹住了一段时间又迁往印度。当时印度境内能够传授密法的人寥若晨星,甚至赫赫有名的南卓高级佛学院也难觅具相的密法上师。月希堪布抵达印度后,希求密法的人则蜂拥而至,恳切真诚地祈求他施以密法甘露。于是月希堪布重登法座为众多信徒灌顶并传授甚深的密法窍诀。很快人们对他的赞誉响彻了整个佛教界,在印度、美国、台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他的传承弟子。虽然这位堪布在别解脱律仪方面显现稍有不端,但他相续中对密法甚深的体悟与宣讲的窍诀却如纯金一般珍贵难得。他的弟子们都说闻法后得到了不可思议的加持和感应。其度化众生的事业盛况空前,据说在国外除了贝洛法王以外,月希堪布就是宁玛巴大德中比较出名的一位。而他身边的那位曾被众人称为妖魔的不丹女子,如今则被人们尊为空行母了。所以智慧高深、学识渊博而且人格贤良的人,纵然有些过患,仍然会引来好学之人恭敬和依止。
  比如在多雨的夏季,狂风暴雨时时侵袭大地,雨水哗哗地畅流。连绵不断的雨水会导致许多房屋漏水,使主人心怀忧愁,但是大多数的人还是乐于雨露的滋润。庄稼经过雨水的浇灌会长得更茂盛,为此农夫心意满足,心情舒畅。除此之外,大雨能冲洗尘埃,清洁空气,驱逐夏日的窒闷等。所以雨水虽有一些害处,但众生却离不开它。在干旱的地方不是有许多人正在为“及时雨”而作祈祷吗?同样,稍有过失的大学者也会如是受到人们的尊重。
  若无学问凭装束,智者不能生欢喜,
  如同骏马不奔驰,虽美亦为无价值。
  若人没有学问只凭装束打扮,则不能令智者生起欢喜之心。如同骏马,若不擅于奔驰,虽然美艳绝伦也没有什么价值。
  没有学问的人总喜欢外在华美的装束。他们以为这样能弥补心灵的空虚。比如缺乏内在修养的女郎整日寻思装扮自己,她们关心的是最新潮的服饰、发型,冥思苦想如何使自己成为最时髦的“摩登女郎”,这就是她们人生的追求。而智者可能评价一朵花或一只蝴蝶的美丽,但对于人却要观其灵魂深处有无智慧的火花闪烁。不学无术的人,无论衣饰多么考究,模样多么俊秀,这些愚者欣赏的“良好”资本,智者不会产生丝毫的兴趣,他所欢喜的是学问和才能。因为外貌只能徒耀一时,而内在的美贤善的人品、丰富的学识方能百世不殒。大文豪雨果说:“假如没有内在的美,任何外貌的美都是不完善的。”所以智者喜闻乐见的是学识这一永恒的妙装束。佛陀常说:人的身体肮脏污秽,九孔常流不净,对此臭皮囊百般装饰则与呕瓶涂香水无异,故智者不应对此生贪爱。无学问之人大多愚笨卑劣,有些人除了身体不净,其灵魂深处还伏藏着恶心,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垃圾”,比之尸陀林中腐坏的尸体还要丑恶千万倍。
  其实一个人的美以及是否受人尊重,不在于外表的装束,关键在于有无学问。衣着普通的学者往往比容貌出众的愚者更受人喜爱和尊敬。比如布顿仁波切,他没有华美的装束,容颜比一般的人也要丑陋一些,但在他身边却聚集着无以计数的弟子。又如嘎多堪布,几十年如一日地穿着破烂的僧服,常时坐在低矮的土房前用黄泥制做小泥塔,而且他从不洗脸,更不懂得装饰打扮自己。但他精通甚深密法,许多活佛、堪布都甘愿投其门下,追随其后。再如《西藏生死书》的作者索甲仁波切也是衣着普通的大学者,使他成名的正是其渊博的学识。
  比如相马也不能只看其仪态与毛色,只有健步如飞、脚力持久的马才是好马。仅仅是外观出众的马,如身材修长、毛色美观等皆算不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