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共和谈演义 (第二部)作者:马辂-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 
  陈立夫狡黠地一笑:“请潘先生暂不要报告我刚才所说的条件,我想周恩来应 
该会来的。” 
  “如不把贵党条件报告,暂时停战的问题不解决,我想他是无法出来的。”潘 
汉年十分肯定地回答。 
  谈判陷入了僵局。 
  11月11日,中共中央收到了潘汉年的电报,一方面认为国民党的条件无法接受, 
一方面打算让步。第二天,中共中央致电潘汉年:“南京对红军究竟能容纳至何限 
度,望询明电告,被方条件如使恩来出去无法接受,恩来出去无益。近日蒋先生猛 
力进攻红军,不能不使红军将领生疑……据张子华称,曾养甫曾有这样一案:一、 
党可公开活动;二、政府继续存在;三、我方可参加国会;四、红军改名受蒋指挥。 
为一致对外,我们并不坚持过高要求,可照曾谈原则协定。” 
  由此可见,共产党为了生存下去,已经作了全面让步,已经把对手提出的条件 
作为谈判的基础了。即便如此,能不能谈成呢?11月13日,毛泽东在政治局会议上说: 
“对蒋的问题,现在还没有把握。”“然而蒋不一定是始终不变的。根据情况的变 
迁,有可能逼他走到与我们联合。”中央既决定周恩来暂不出面谈判,便让他去河 
连湾迎接二、四方面军去了,这件事也许比谈判更为重要。因为几天之后,他亲自 
部署红军主力,在环县以北的山城堡挫败了胡宗南部的进攻。按照常规,这将有利 
于谈判桌上的讨价还价。 
  正是: 
    手握权柄腰杆壮, 
    身处矮檐难逞强。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二部)     第六回 
潘陈会晤不欢而散 张杨苦谏无动于衷     
   却说11月15日,陈立夫得知潘汉年收到了中共中央的电报后,当即邀请潘汉年 
到南京再谈。16日晚,潘汉年匆匆赶到南京,陈立夫却失约了。作为一方的正式代 
表,面对这种令人难堪的冷遇,不难想见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潘汉年会是什么样 
的心情。 
  原来陈立夫去了洛阳,他是被蒋介石召去的。农历九月十五日,是蒋介石的50 
岁生日。他的两位前夫人毛福梅、姚怡诚不忘旧情,在奉化老家请和尚做水陆道场, 
为寿星消灾弭祸。社会上发起“献祝祝寿”活动,搞得热闹非常。蒋介石本人则到 
洛阳避寿去了。他尽情享用着事业达至顶峰时的风光,并召去几十位要员随驾,陈 
立夫也在其中。他此举的一个重要目的,便是与诸大员商议彻底解决共党和红军问 
题。到场的张学良不以为然,单独见蒋,请蒋领导抗日救亡,想不到蒋介石大发雷 
霆:“最近的敌人是谁?共产党!谁为害最急?共产党!不积极剿共而轻言抗日、 
如此远近不分,急缓不文辨,是非不明,还谈什么革命?”张学良刚一解释,蒋又 
斥之:“军人以服从为天职。我就是革命,我就是政府,只有我可以代表整个国家、 
整个民族,反对我,就是反对政府,就是奸党暴徒!” 
  11月19日,潘汉年终于等到了陈立夫,他向陈转述了中共中央想以曾养甫案为 
基础进行谈判的意愿。 
  陈立夫故作谅诧道:“是么?有过这么四条么?我怎么不知道?你们是怎么知 
道的?” 
  潘汉年答:“曾养甫案由张子华转告中共中央。” 
  陈立夫连连摇头:“纯属子虚,纯属于虚!曾养甫作为我的代表和你们密谈,他 
有这样一案,我不会不知道。” 
  潘汉年一时语塞。他能说什么呢?总不能要求让曾养甫前来对质吧。再说即使 
找曾养甫也不能马上找到,因为前不久蒋介石乎息“两广事变”届,为加强控制, 
已派曾养甫去当广州市长了。此刻,潘汉年只是睁大眼睛看着陈立夫,似乎要从陈 
的脸上寻找出说谎的证据。 
  “要谈,只能在10天前谈的原则下进行。”陈立夫见潘汉年默不作语,补充道, 
“蒋先生这次又强调了,你们可派代表参加国会,名单由我们来提。” 
  “你不觉得你们的条件太过分吗?”潘汉年冷冷地说。 
  陈立夫说:“过分吗?目前日德正在拉蒋先生加入反苏战线,中苏关系可能会 
恶化,那时,红军岂不更糟糕?” 
  潘汉年边站起身边说!”蒋先生既然要加入反苏战线,就不会抗日,那我们今 
天的谈判也就不需要了。” 
  潘、陈谈判再次不欢而散。 
  11月21日,红军在山城堡一举歼灭胡宗南军一个多旅,显示了红军的力量。陈 
立夫又派人到上海找潘汉年,表示谈判不能中止。 
  12月1日,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等18位红军高级将领联名写信给蒋介 
石,批评他调集胡宗南等部进攻红军和苏区,希望他当机立断。化敌为友,共同抗 
日。信中写道:”今日之事,抗日降田,二者择一。徘徊歧途,将国为之毁,身为 
之奴,失通国之人心,遭千秋之辱骂……何去何从,愿先生熟察之。寇深祸亟,言 
重心危,立马陈词,伫候明教。” 
  于此同时,中共中央两次致电潘汉年,明确表示:“国共十年对立,今求联合, 
完全是也只能为了对日抗战,挽救中国于危亡地位,在当前尤为保卫华北与西北, 
抗拒日寇进攻而有停止内战共同救国之迫切需要。彼方之同意谈判,其出发点当亦 
不能外此。然如陪电所言,殊不见有任何之诚意,无诚意则失去谈判基础,只好停 
止以待他日。” 
  12月上旬,陈立夫又约潘汉年晤谈了两次。在蒋介石同意下,国民党方面略有 
松动。陈立夫告诉潘汉年,可将保留红军数目由3000改为3万,其他条件不变。潘汉 
年一听。感到这种让步并没有改变根本文场,当即表示拒绝。 
  中共中央被逼无奈,只好另觅出路。在给潘汉年的指令中说:“至今蒋介石似 
尚无抗日救亡之决心,合作谈判缺乏必要的前提,谈判显无速成之望……我们愿以 
战争求和平,绝对不作无原则让步。” 
  围共秘密谈判再也无法继续下去了。虽然国民党方面另派张冲专程到上海转告 
潘汉年,希望国共谈判不要结束,潘汉年也向张冲表示,如果国民党放弃消灭共产 
党的企图,则谈判还可重新开始。但秘密谈判事实上中断了。双方礼节性的希望只 
是给两党再奏谈判新曲留下了一缕娓娓余音。 
  正当国共两党秘密谈判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爆发了。这一重要事件的发生,使得国共关系出现了转饥。也扭转了历史发展的进 
程。 
  自从“两广事变”结束,蒋介石就打好了第六次“围剿”红军的腹稿。在他看 
来,自己雄兵百万,对付缩到陕甘贫痔之她的区区几万红军,把他仍彻底消灭,不 
过是探囊取物,易如反掌,红军再要逃跑,可决没有以前那么容易了。他的“两广 
事变”时南调的部队已纷纷北上,平汉、陇海路一带集结了30个师数十万人,西安、 
兰州机场已下令扩大,100多架飞机也已筹调听用。这是对红军的最后一战,也是中 
国内战助最后一战,眼见得“安内大业”将要大功告成,他喜不自禁。精神倍增。 
为了万无一失,他决定飞赴西安,亲临“剿共”前线视察。 
  闻讯的张学良正面临着巨大的内心孤独,这孤独又与迷惘搅在一起。自1928年 
易帜以来,已近8年;自“九一八”日本进占东北以来,已经6年;自奉命撤出山海 
关,代蒋受过背上“不抵抗将军”的恶名以来,也已3年有半。自己顾全大局,惟命 
是从,忍辱含垢,为什么?不就是为国家统一、和平、强盛吗?可这么多年来,自 
己都干了些什么?内战,“剿共”!父仇国恨,自己有一丝一毫报了吗?东北几千 
万父老在日寇铁蹄下呻吟,自己手握几十万大军却退到了西北,自己的军人人格何 
在? 
  他长时间地思考着,寻找着答案。 
  蒋介石在西安建立西北“剿共”总司令部,张学良是副总司令。他委婉地呈报 
蒋介石:“为洗不抵抗之名,请领袖让我去抗日,剿共的事换别人来。”蒋不理, 
还把他训了一通。日本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一再妥协,张学良愤慨地说:“东北 
的罪过就算我个人承担了吧,可现在是怎么说?一人误岂可全国也误?一时误岂可 
永久再误?现在就该全国奋起了!”乃亲书东北军的共同语言“披甲还乡,复土雪 
耻”悬于卧室,又呈报蒋介石,要求率军开赴抗日前线。蒋不允,令其向红军进攻。 
杨虎城告诉他:“红军不好打。”他为对蒋负责,还是进军,结果损失惨重,近3个 
师的兵力被歼灭,两个师长阵亡,7名团长死伤或被俘,这在东北军的军史上还没有 
过,张学良受到极大震动。他向蒋介石要求补充,因蒋说过,“剿共“部队的损失 
优先补充。可蒋不但不补充。还把两个师的番号取消了。张学良要求给阵亡的两位 
师长的家属各发10万元抚恤金,蒋也不允。他忿然称:“我张学良混得不值10万块 
钱了!” 
  爱国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全国抗日情绪达到沸点,张学良心潮起伏,寝 
食不安。他对部下说:“我若是一个学生,也会上大街去游行,也会告诉政府,国 
土若是对内一寸一寸地收复,对外一省一省地退让,政府必然要与国家同归于尽。 
”转而问部下:“那些学生如果每人手里有一支枪,谁能挡住不让他们去打日本?” 
他还把“一二·;九”运动的骨干请了几个来座谈。 
  共产党发表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宣言,引起张学良极大共鸣。他对军长王以 
哲说:“共产党认为日本正在灭亡中国,民族矛盾超过阶级矛盾了,讲的极有道理。 
我非常同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