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共和谈演义 (第二部)作者:马辂-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哲说:“共产党认为日本正在灭亡中国,民族矛盾超过阶级矛盾了,讲的极有道理。 
我非常同意。” 
  王以哲说:“西北苦寒,我们现在打红军,是用拼命换饭吃。全体官兵都不愿 
“剿共”了,希望副总司令带领我们去打日本。。 
  后来,便有了红军放回高福源联络张学良谋求停战抗日,有了李克农与张学良 
的晤谈,有了刘鼎常住张府,更有了张学良和周恩来在天主教堂的彻夜长谈…… 
  “九一八”五周年,金国沸腾,西安也爆发大游行,游行队伍高托“向国民党 
情愿书”、“上副司令请愿书”,口号声响砌云霄。许多人劝张学良不要出面,张 
说:“政府不敢与民众对话;还算什么政府?”坚持戎装出见。面对鼎沸的人群, 
他悲怆地宣布:“请大家相信我张学良,我身为副司令,一定要率军为国效死,为 
民报仇。‘九一八’以来,有人送了我一个不抵抗将军的名称。我张学良一腔热血, 
有人的人格,有军人的人格,我将用自己的行动向国人证实这一点!” 
  再说这时的杨虎城,也是思绪如潮,心神不宁。他原是冯玉祥的部将,多年在 
西北军干事。直到1929年蒋、冯矛盾激化,他才审时度势,择主而事,跟了蒋介石。 
第二年,蒋、冯、阎大战中原,杨虎城为蒋十分卖命,依战功耀升至十七路军总指 
挥。然而在蒋介石眼里,他从来都不是可以信赖的人。他当陕西省主席,东有潼关 
顾祝同挟制。他当西安绥署主任,西边又多了个省主席马鸿逵。东西均无法发展, 
只能局促于陕西一隅。不久,那力子又取代他做了陕西省主席。归其究底,自己不 
是嫡系,纵有多大功劳,也是一员降将,鸟尽弓藏,降将能有什么好运?这且不说, 
“那张学良率东北军颠沛流离,被蒋介石驱之人陕,既为“剿共”,暗地里也含有 
与十七路军争夺三秦地盘的用意。这里的形势也使然,不能不争,那么多无家可归 
的军队拥到这并不富足的地方,而张、杨在诸多将领中又决非甘居人下的等闲之辈。 
这一着棋正是蒋介石权术生涯中的得意之作:张、杨依蒋之言戮力“剿共”,对红 
军是致命的打击;二人若为争食争地而结怨,“内讧”、“火并”,谁也免不了损 
伤元气,最后只好由南京政府来收拾残局——是谓“一石三鸟”。杨虎城相当冷静 
地看出了这一招,想出了对付的办法。张学良兵重位高,杨虎城为其下级,然而东 
北军有失土之恨,患难的朋友好交。张学良到西安后,杨虎城友好相待,十分尊重。 
几番交往,两位过去从未打过交道的将军便携起手来,并设计了一套“暗通明不通, 
上合下不合”的策略,以对付南京。杨虎诚过去就与共产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 
时同张学良一样,与共产党建立了秘密同盟。于是,东北军、十七路军和共产党扭 
成一股劲对付蒋介石,形成了有名的“三位一体”,完全打破了蒋介石的“一石三 
鸟”计划。 
  西安城里有国民党省党部,有宪兵团,有军警联合稽查处,明里暗里特务多如 
中毛,对张、杨的举动就没有看出一点蛛丝马迹吗?不。其实早在9月,蒋介石就得 
到了各种各样的报警情报。9月20日,心腹爱将陈诚已向他密报了张学良的苦闷心情。 
张学良通过冯庸向陈诚作了如下陈述:“余近曾亲赴前方视察,遍询官兵,深感不 
抗日无以维军心,且将酿成巨变。故余殊觉痛心,决意统率所部,抗日图存,此种 
苦衷,不求人谅,成败利钝,所不计也。如其剿匪损失,不如抗日覆没,外传种种, 
不能动摇我心。况余自赞助统一后,无一事不服从领袖,无一事不效忠委座。深仇 
不能报。奇耻不能雪,年复一年,隐痛田深,今之出此,不得已也。”陈诚深感事 
关重大,在给蒋介石的密电中写道:“职意汉卿此举,比两广之抗日,尤为严重。 
钧座如认为抗日时机已至,则明白领导之;如认为尚非其时,则须力阻之、决不可 
听之而处于被动,使整个国家陷于万劫不复也。” 
  蒋介石狠重视张学良这一动向。他在接陈诚密电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东北军 
之隐恩,所谓‘联共抗日,自由行动’之企图,乃因桂事和平解决而消乎?……盖 
共匪利用其‘抗日统一战线’之策略,一方面拉拢、煽惑所谓‘中立分子’,一方 
面对军队进行策反工作。而东北军于九一八事变后,因故乡沦陷,被迫退于国内, 
一般官兵怀乡与抗日之情绪,尤为强烈。共匪乃把握此种心理上之弱点,以‘中国 
人不打中国人’、‘一致抗日’等口号。加以煽动分化,遂使东北军对于剿匪任务 
丧失战志。” 
  由此可以看出,蒋介石的头脑非常清醒,他对于西北问题的认识可谓入木三分。 
然而,清醒的认识并没有导致清醒的行动。相反,他陷入了一个又一个误区。 
  10月22日。蒋介石从南京乘专机来到西安,下榻于东郊的临潼华清池。华清池 
是个风光绮丽之所在,它因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恋爱故事而温馨于世。 
  蒋介石初到西安,装出一副颇为悠闲的样子,让张学良、杨虎城陪着,游览了 
秦陵、黄陵、华山、终南山。在游山逛景的消闲气氛中,蒋介石询问张学良:“汉 
卿,你近来看些什么书?” 
  “近来看了两本书,一本叫《辩证唯物论》,一本叫《政治经济学》。”张学 
良坦率地回答。 
  蒋介石心想,这还得了,怪不得他们在西北搞什么联合抗日,不愿跟我去“剿 
共”,原来正在接受赤化。他一本正经地数落张学良:“这些书都是苏俄人写的, 
不适合中国国情。你看了会中毒的,以后不许再看这些书了!你要读好《大学》、 
《曾文正公全集》,读通了,一辈子受用不尽。” 
  张学良听后。不以为然地笑了笑。 
  东游西转几天之后,蒋介石终于露出了此行的真正目的,向张、杨宣布他的“ 
剿共”计划,要求张、杨立即做好一切准备,向陕北红军进攻。谁知张、杨不同意 
继续“剿共”,反面劝蒋介石领导抗日。张学良甚至把毛泽东、周恩来给自己的信 
转给蒋看,请他顾及民族前途,接受中共的建议,互派代表商谈合作抗日问题。 
  蒋介石怒气冲冲地说;“怪不得有人告诉我东北军、西北军已和红军秘密联合、 
酝酿抗日,原来果有此事,你们是不打自招啊!告诉你们,在杀尽红军、捉尽共匪 
之前,决不谈抗日的事情!你们难道不懂,如果剿匪不彻底,留下后患,将来夺天 
下的必然是共匪吗?” 
  “全军抗日心切,如继续剿共,恐军心不稳。”张学良解释道。 
  “风吹草动,兵随将走。士气问题,由我负责!”蒋介石余怒未消,乃召集东 
北军和十七路军团以上军官训话。以往任何场合只要有蒋,便肃静无声,此次却乱 
哄哄的,咳嗽、跺脚、交头接耳、还有拉枪栓的声音。张、杨见状,恐生意外。适 
时护蒋离场。 
  一番部署之后,10月19日,蒋介石以避50大寿为名,由西安飞往洛阳。次日, 
张学良约阎锡山一同借“祝寿”之机到洛阳进谏抗日事。刚一开口,蒋就厉声打断: 
“你们只答复我一句话:是我该服从你们呢,还是你们该服从我?”张学良还要解 
释,蒋早气得七窍生烟,戟指怒目:“抗日,抗日,等我死了以后,你再去抗日好 
了!” 
  阎锡山与张学良分别时泪流满面,说:“汉卿,看蒋先生的态度,咱们不能再 
说话了,蒋介石永远不会纳谏抗日。我要保我的家乡,你要恢复你的家乡,都靠我 
们自己干了。” 
  张学良愤然说:“我已决心不再和蒋先生谈了。可现在日军大举进犯绥东,傅 
作义已起来抵抗了,全国声援,连乞丐、妓女都纷纷捐款,我们这些重兵在手的人 
当有何说!” 
  绥远抗战激励着张学良。11月2了日,心情焦灼的张学良给蒋上《请缨抗敌书》, 
其中写道:“每念家仇国难,丛集一身,已早欲拼此一腔热血,洒肉疆场,为国家 
尽一份天职……今绥东事既起,正良执受前驱,为国效死之时矣。日久磨砺,惟望 
大命朝临,三军即可夕发。”但是,张学良枕戈待旦,翘首盼来的不是“大命朝临”, 
动是从洛阳发来的予以拒绝的6字电令:“时机尚未成熟。” 
  第二天,蒋介石在日记中这样表示着自己的怨怒:“张学良要求带兵抗日。而 
不愿剿共,此其做事无最后五分钟之坚定也。亦即其不知做事应有段落。俟告一段 
落,始可换另一段落,彼于与节次之理,何其茫然耶!” 
  12月2日,张学良未带随从,孤身一人,亲驾军用飞机,再赴洛阳进谏。他耐着 
性子向蒋介石陈述:“东北军中抗日情绪已高涨到无法抑制,剿共军事因太不得人 
心实难继续,无论如何应派东北军开赴抗日前线……” 
  话未说完,蒋介石就教训起来:“汉卿,你不在陕北剿匪前线,怎么跑到这里 
来?你的使命是集中全力消灭共匪。” 
  张学良又请求蒋介石“俯纳民情”。他心直口快地说:“上海七君子究竟犯了 
什么罪,中央一直讲不清楚,民众对此反响极大。事实上,他们只是要求抗日救国, 
如果这样有罪,那真如沈钩儒所说的是爱国未遂罪了。委员长,赶快放了他们吧, 
免得失去人心,铸成大错。” 
  提起释放“七君子”,蒋介石更不耐烦了,盛气凌人地说:“你懂什么?你就 
专心剿共好了,政治上的事你不要管!” 
  张学良也开始激动起来:“委员长这样听不得意见,这样专制。这样摧残爱国 
人士,同袁世凯、张宗昌还有什么区别!” 
  蒋介石一听这话,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