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共和谈演义 (第二部)作者:马辂-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照会是故意为圆满解决事件设置新的障碍,对解决时局全然无望。 
  在大战一天天逼近的时候,蒋介石的情绪烦躁不安,面部表情时阴时晴,给人 
一种病急乱投医的感觉。这时,他虽感形势严峻,但仍存和平一念。 
  正是: 
    得寸进尺得足进丈, 
    忍无可忍无须再忍。 
  未知蒋介石如何举动,且看下文分解。 
 
(第二部)     第十四回 
合作初成周恩来飞离南京 兵马未动毛泽东先赴洛川     
   话说蒋介石在庐山谈话中虽然表示了抗战的决心,但也流露出这样一种心情: 
“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的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和平的,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 
求得卢事的解决。” 
  然而蒋介石的心存一念、不过是个飘飘忽忽的肥皂泡。 
  他想通过外交方式解决问题的企图一再受挫,转而把目光移向世界大国,以期 
获得支持。 
  早在7月14日,中国驻苏大使走访苏联外交部长李维诺夫,探询苏联调停中日关 
系的可能。苏外长答曰:“如与其他国家联合行动,苏联愿意加入。”纯系无懈可 
击的外交辞令。 
  7月21日,英国大使许阉森来到蒋介石的官邸。南京虽然懊热难耐,许阁森依然 
西服笔挺,坐直身子,仔细听着蒋介石的话。蒋说:“现在局势,只有英美两国努 
力从中设法,或可变为和缓,而东亚和平亦可维持。此意请即转达贵国政府。” 
  接到许阉森加急电报的英国首相艾登,立即约见日本驻英大使吉田茂,向日本 
提出忠告:“英国政府重视中日之间的和平解决。日本为了远东全局之利益,应该 
自我节制。东京似乎认为中国的抵抗不过嚷嚷而已,这种看法实则大错特错。我深 
知中国极愿和平,但蒋介石委员长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超过了限度,是不能再忍的。” 
  话虽然这么说,不过英国政府正迫于筹谋对策以应付在欧洲窥测侵略机会的德 
国,故而对华态度是只要其在长江流域的权益不被侵犯,则力避和日本产生摩擦。 
  22日,蒋介石致电宋哲元:“刻刻严防,步步留神,不得后退。”但是第二天, 
当他得知秦德纯和日本驻屯军参谋长桥本群达成日本人提出的指鹿为马的七项协定 
后,又这样电示宋哲元:“来电所报告之条件加己签字,中央愿予批复表示共同负 
责。中央对此次事件,自始即愿与兄同负责任。” 
  24日,蒋介石以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身份,再次约见英国 
大使,谈道:“中央对于宋哲元与日本人间的协议可以同意,实已达到最后限度。 
日方如再提出其他条件,我方必予拒绝,彼时战争必不能免。现在唯有请英美两国 
从速努力防患于未然,以免战祸。” 
  但是,英国却没有再作进一步的努力。 
  美国方面,在事变之初,也是抱着不卷入亚洲事务的消极态度。 
  7月25日,蒋介石约见美国大使詹森,力言:美国是表明尊重中国主权的《九国 
公约》之发起国,在国际法上、在道义上都有协助制止日本行为的义务。美国政府 
接受这些话之后,才如梦初醒,想到还有一个国际条约,后来才由国务卿赫尔发表 
一个声明,提出希望中日两国不要诉诸战争。即使在此时,美国人强调的还是它所 
关心的在华美国人的生命财产,至于具体的制止行动,则还没有顾及。 
  26日,蒋介石又与德国大使陶德曼、法国大使那齐雅晤谈。陶德曼一屁股坐在 
日本的榻榻米上。表情漠然。那齐雅如天马行空,向蒋讲了一个古老的故事:“在 
百年战争年代(十四五世纪),英国企图征服法国、扩张势力于欧洲大陆,但最后终 
于失败。缩回英伦三岛。今天希冀征服中国的日本,也将必然会失败而退回到海岛 
上去。 
  “大使先生可有具体想法?”蒋介石睁大眼睛望着这位“满腹经纶”的大使先 
生,欲求一解救中国之妙方。 
  不料那齐雅的回答依然漫无边际:“日本军部意见不能统一,其前途并不光明。” 
  蒋介石感到不快了,对和平也渐渐失望了。 
  十分明显,各国都因其本国利益的约束,虽则倡言反对日本侵略,但是一到具 
体化,便都踟躇不前。这样的态度,反而更加助长了日本军方的气焰。 
  7月25日,平津一带日本兵力已增到10万。当日午夜,日军不宣而战,突然对骏 
廊坊的三十八师发起攻击。次日,日军驻天津、山海关之间的部队向前开进,因军 
轰炸中国在廊坊的兵营,中国军队退向通州,廊坊落入日军之手。 
  利用这一事件。香月清司向宋哲元发出“最后通告”:限中国军队28日中午前 
从卢沟桥、八宝山、西苑一带后撤,整个二十九军全部撒出北平,如不实行,日军 
将采取单独行动。 
  宋哲元气炸了肺。为了和平解决卢沟桥事件,他已尽力忍让,做出了许多,然 
而日军仍然步步紧逼,实在欺人太甚。他当即命令秦德纯退回通牒,并提出口头抗 
议。 
  来送通牒的松井恼羞成怒,威胁道:“条件接受当做,不接受也当做!” 
  秦德纯不首示弱,一拍桌子:“我们可在枪炮上见面!” 
  傍晚,日军即向广安门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猛烈还击。 
  27日,日军已不再等待它自己所定的期限,香月清司中午发布了向中国军队总 
攻的命令。 
  蒋介石时时注意战场动静,这一天密电宋哲元:“此时应先固守北平、保定、 
宛平各城为基础,切匆使之疏失。保定防务应有确实部队负责固守。至平、津增援 
部队,可直令仿鲁(孙连仲)随时加入也。” 
  卢沟桥边点燃的战火,终于在华北中枢的北平四周全面扩散开来。 
  当二十九军尚未准备好应战姿态,日军就于27日清晨,在18架飞机配合下,以 
骑兵突袭团河中国驻军,午前突然进攻通州中国守军,二十九军牺牲千余官兵。午 
后,日军又袭击高丽营、昌平、汤山、抄河等地。 
  28日拂晓,香月清司亲率10万大军,在大批飞机、坦克和各种机械化部队配合 
下,自北苑、西苑、南苑一齐对北乎城发起攻击,猛烈异常,战火弥天。二十九军 
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合力指挥,奋力抵抗。两军短兵相接,从日出打到日落, 
死伤无数。佟麟阁、赵登禹亲率部队冲杀,身先士卒,遍体是血,也不知中了多少 
枪弹,最后双双在南苑壮烈殉国。部队人人奋勇,无一后退,一片冲杀之声,终因 
寡不敌众,后援无继,在重创日军以后遭受惨重损失,死伤5000余人,正在兵营的 
近千名北平学生也大部牺牲。 
  7月29日。北平陷落。30日,天津又落入日寇之手。 
  蒋介石在29日的日记中写道:“历代古都,竟沦犬逐矣,悲痛何如!然此为预 
料所及,故昨日已预备失陷后之处置,此不足惊异也。” 
  他向记者发表谈话,说明平津之役不过是战争的开端,而不是结局,号召全国 
以一致决心,共赴国难。 
  形势突变,迫使蒋介石急速调整军事、政治、外交等项部署,国共合作问题被 
急迫地提到了议事日程。 
  7月31日,蒋介石下达了红军三个师的番号,并同意照中共所提人数及编制进行 
改编。 
  8月1日,蒋介石让张冲向中共中央发来密电,密邀中共主要领导人毛泽东、朱 
德、周恩来迅即到南京共商国是。中共中央立即开会商讨对策经慎重研究后,认为 
毛泽东还不宜出去,如开国防会议,就派朱德、周恩来、叶剑英去,细系谈话,则 
派周恩来、博古、林伯渠、叶剑英去。周恩来第二天将此意电告张冲。 
  4日,张冲回电称:开国防会议。5日,周恩来、未德到西安。10日,偕同在那 
里的叶剑英飞抵南京,参加国防会议。会议期间,冯玉样、白崇禧、刘湘、龙云等 
地方实力派将领也纷纷同周、朱、叶会晤。共产党在南京实际上取得了公开合法活 
动的地位。从12日开始,周、朱、叶与国民党代表邵力子、张冲、康泽举行正式谈 
判,谈判主要集中在发表国共合作宣言、红军改编和边区政府三个问题上。 
  关于红军参战后的行动方针问题,来南京之前的8月4日,周恩来、朱德和博古、 
林伯渠、彭德怀、任粥时等在云阳向中共中央提出《关于全国对日抗战及红军参战 
问题的意见》和《关于红军主力出动抗战的意见》,认为:抗日战争是要南京发动 
全国抗战,我们争取参加和领导。为实现这一方针,我们应参战不迟疑,但要独立 
自主担任作战任务,发挥运动战、游击战、持久战的优点。关于红军出兵问题,以 
主力出动为妥,但为适应持久战的需要,出去后要节约兵力,谨慎使用,不打硬仗, 
多进行侧面的运动战和游击战。第二天,洛甫、毛泽东复电:红军担负的作战任务 
是独立自主的游击运动战,要按情况使用兵力,在此原则下,同意开拔主力。 
  在11日的国防会议上,朱德、周恩来发言,强调指出:必须动员全国军民抗日, 
方能取得最后胜利。听说有人要在外交途径上寻得妥协。恢复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 
态,这是不可能的事。 
  当前战争中,必须注意培养出可以独立持久的能力。在正面防御上,不可以停 
顿于一线及数线的阵地,而应当由阵地战转为平原战与山地的扩大运动战。另一方 
面,则要采取游击战。在交通大道,则坚壁清野。在敌人的侧面山地则不退,并组 
织民众,以军事人才加以指导,奋起抗战。 
  12日,国民党最高国防及党政联席会议决定以军事委员会为抗战最高统帅部, 
推举蒋介石为陆海空军大元帅,组织大本营,行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