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7月4日,陈济棠的空军司令黄锐光,突然率40多名飞行员全部发动飞机,飞机
场上一阵轰鸣。紧接着,几十架飞机直上云天,齐齐飞投蒋介石去了。陈济棠望着
天空捶胸顿足,令卫士开枪齐射,哪里有一点用处?
蒋介石大喜,在庐山宴请全部飞行员,高喊:“干杯!为英勇无畏的空军革命
同志,祝你们冒险犯难归到中央!”
挟空军飞来之势,蒋介石驾轻就熟地做起分化瓦解工作。他勾通陈济棠主要部
将第一军军长余汉谋,许以广东的绥靖主狂之职。余汉谋一看机会来临,7月8日通
电拥护蒋介石,并对陈济棠强施高压,限他24小时内下野,离开广州,否则性命不
保。陈济棠求救于第二军。蒋介石又匈通第二军军长张达,张达也通电服从蒋介石。
接着,粤方邓龙光、邝文光等高级将领竟倾巢拥蒋。
陈济棠成了光杆司令,只好满含辛酸下野。临飞香港前,他去见李宗仁。
“这次蒋介石委余汉谋为广东绥靖主任,委你和白崇禧为广西绥靖正副主任。
先逼我走,下一步就是你们了。”
李宗仁说:“我坚持到底!”
陈济堂苦笑一声:“阴谋和铁腕,我们没有谁是老蒋的对手。
两广事变倾其一半。李宗仁回南宁,事变中心移到了广西。李对白崇禧说:“
原先以为西南只要打出抗日旗帜,登高一呼,全国必定响应,蒋介石如不顺从民心,
必然垮台。现在看来是另一回事了。”白崇禧说:“我们只有抓住抗日的牌子不放、
死了才有板子埋。”两人商定,搞持久战,真打起来,败了是为抗日,虽死犹荣;如
蒋知难而退,有和的可能,就适可而止。
蒋介石一方、知战为下策,和为上策。乃命白崇禧出洋考察,李宗仁到军委任
职,二人不从。蒋又改任白为浙江省主席,李为军委常委,二人又不从。蒋大怒,
欲走武力解决一途。李、白立将14个团扩为44个团,誓与蒋一决雌雄,眼见得第二
次蒋、桂战争一触即发。全国又大哗,担心内战再起,亲病仇快。冯玉祥等也亲自
找到蒋介石,说不可打。蒋认为有理,就派人谈判。李、白提出了许多条件。蒋介
石说:“只要和平解决,叫我吃点亏我是愿意的,我的地位可以吃得起亏。为了他
们的政治生命,我不能叫他们吃亏。”随即写信给李、白:“党国存亡,革命成败,
全在此举。望吾兄以救党国、慰民望为重。”
李宗仁、自崇禧骑虎难下之时,有此一转,也就庞和,与蒋的大员谈得很顺利。
随后西见蒋介石,富归于好,以共赴国难互勉,都不再纠缠各自以前所为。
蒋介石紧皱的眉头终于展开了,他再一次胜利了,他又可以集中精力对付西北
方的共产党了。
正当蒋介石盘算着对西北红军实行第六次“围剿”的时候,一位神秘的西方人
踏上了这块神秘的土地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
在上海目睹了1932年淞沪战争的斯诺,隐约地感到:中国将发生我们时代的“
大新闻”。在随后的几次记者招待会上,他见过蒋介石和宋美龄。在那些场合,他
认出了宋庆龄,并很快觉出她的真诚,通过她,他认识了许多未来的历史创造者—
—年轻的作家、艺术家和军人。当蒋介石在抗战和“剿共”之间跳来跳去时,宋庆
龄曾深沉地说:“除了孙逸仙博士之外,我从来就不信任中国的任何政治家。而他
的思想并不是中国人的思想,他考虑的是整个世界。”
“你现在还是不相信中国的任何政治家吗?”斯诺吃惊地问。
宋庆龄摇了摇头,然后又说:“比起他人来,我对毛泽东还是信任的。”
毛泽东的名字第一次装进斯诺的脑海。
另一位有远见的美国将军、驻华武官史迪威,有一天对着斯诺冲口而出:“蒋
称红军是土匪,也许是的。但是,是土匪也罢,不是土匪也罢,反正他们是游击战
的能手。我不知道他们宣传些什么,但是,我看,他们似乎已经有了能克敌制胜的
指挥官了。我是指那些不是对士兵说:‘你们打呀!’而是说:‘跟我来!我是指
挥官。’如果情况真是这样,面且有很多这样的指挥官,那就够日本人受的了,就
可以把日本人送上西天了!”
毛泽东是怎么个人物?红军到底是什么样子?国共关系、中日关系将会如何?
这些问题深深吸引了斯诺。作为特约撰稿人,他试着向《纽约太阳报》和《每日先
驱报》秘密提议,让他突破对西北共产党控制区周围的封锁,进入红区。两家报纸
都很赞成他的计划。《每日先驱报》答应负担他此行的全部费用,并且如获成功。
还将支付他一笔可观的奖金。当时在兰登姆出版社的哈里森·;史密斯也向他约稿,
并预付了一些稿费。得到这些支持,斯诺便到上海去,再次拜访宋氏龄,请她帮助。
他希望红军起码把他作为一个中立者,而不是当作间谍。宋庆龄愉快地答应了。19
36年春天,斯诺从上海回到北平。宋庆龄为他作了安排,通过她,斯诺与北平的一
位教授取得了联系,他为斯诺写了一封致毛泽东的介绍信,还告诉斯诺同西安的地
下工作者接头的办法。6月,斯诺肩起简单的行装,由北平出发,开始了后来震惊世
界的神秘之旅。
“哈罗!”当斯诺走进陕北安塞一间窑洞时,一位身材清瘦、颇有军人风度的
人迎接他。斯诺发现他有一双乌黑的大眼睛,蓄着一把中国人少有的浓密的大胡子。
“哈罗,”他微笑着,用英语说,“我是这里的负责人,我叫周恩来。”
斯诺上前握住他的手,打量着他。斯诺知道。周恩来是共产党和红军的重要首
脑,蒋介石曾悬赏8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在他的门口,分明只有一个哨兵。周恩来
热情地把斯诺邀请到自己的窑洞里。
“我们接到了报告,说你是个可靠的记者,对中国友好,相信你会如实报道。”
周恩来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讲起来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你见到什么,都可
以报道,我们会尽力帮助你了解情况。”
斯诺和周恩来谈到深夜。有时,红军通讯部长李克农和参谋长叶剑英也来坐坐。
周恩来坦率地回答了斯诺的大部分问题。还给斯诺画了一张红军占领区的草图,讲
了近期的军事、政治计划。这两个计划的主要目的在于结束内战,同其他军队结成
抗日统一战线。
“这么说,你们放弃革命了?”斯诺不解。
“绝不是的,我们在促进革命,而不是放弃它。也许革命会通过抗日取得政权。”
“如果南京政府不抗日,一味求和怎么办?”
“共产党人将北上和日军直接较量。”周恩来说,“我们在华南,仅仅靠农民
的支持就成功地开展了对蒋介石的游击战。有广大人民的支持,我们对日本的游击
战会更成功。”
会见结束时,周恩来在他手画的草图上给斯诺指出一条路线,标出了每个地方
要访问的人名和机构名称,行程约需90多天。于是,在周恩来挥手之下,在一队士
兵的保护下,斯诺前往保安。此前不久中共中央已决定西迁保安,而将瓦窑堡让给
了东北军。
斯诺是第一个走进陕北红色苏区的西方大国的新闻记者。对于斯诺的来访,中
共中央十分重视,特在政治局会议上作了研究。出席会议的有洛甫、毛泽东、博古、
王稼样以及吴亮平等人。会上明确中共当前主要的目标是反日,从反日统一战线出
发,需顾及其他帝国主义及其人民之利益,并把这些利益与中国人民的利益联系起
来。因此,中共在确定对外建立反目统一战线方针后,积极寻求国际援助,并准备
在废除不平等条约等方面向英美作出让步,对美国可能支持中国抗战抱有较大希望。
所以,斯诺一进人保安,就受到了红军的列队欢迎。他们高举着用中文和英文
写的“欢迎美国记者来苏区调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标语,减着口号。多
数政治局委员都出来迎接。
在这个尘土飞扬、条件艰苦的小城里,共产党人建立了一个小小的国家机构,
包括外交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等,还有个“窑洞出版社”。外交部招待所
是一个有四间小砖房的院子,其中一间就成了斯诺的临时宿舍。过去不远就是毛泽
东居住的单间窑洞。只有一扇窗和一道通向小路的门,门口站着一个哨兵。
当晚,毛泽东步行去外交部招待所,看望了斯诺和美国医生马海德。斯诺后来
这样回忆起他和毛泽东第一次见面的情形:“直到吃晚饭时,毛泽东才来。他用劲
和我握了握手,以平静的语调寒瞳了几句,要我在同别人谈话过后,熟悉一下周围
环境,认识方位,然后去见他。他缓步挤满农民和士兵的街道,在暮霭中散步去了。”
以后,斯诺经常出入毛泽东的窑洞,不是下午,就是晚上。毛泽东时常邀他去
吃馒头夹辣椒,或者吃贺子珍用当地的酸梅做的甜食,然后一连谈上几个小时、有
时差不多谈到次日黎明。
毛泽东也以浓厚的兴趣观察期诺。时常搁下大堆文件、电报,取消一些会议,
以便跟他交谈。主办过《湘江评论》朗毛泽东十分懂得宣传的重要性。他知道,斯
诺虽是一位普通的记者,但他手中的笔毕竟是一种重要的媒介,通过他,红区将为
世界所了解。特别是他的看法一旦发表出去,尽管国民党实行新闻检查,也会传到
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的耳朵里。
正是:
一支笔杆金不换,
记者便是无冕王。
要知毛泽东与斯诺所谈内容,请看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