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略述唯识学对赖耶存在的论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这一个论证,古来的注释家,也认为不是关于阿赖耶识存在之论证。但是我的见解却又不以为然,所以者何?因为,在唯识学上,诸识的俱转要有一个根本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阿赖耶识的存在,这是教义上绝对须要的东西。所以,把诸识的俱转为理由,而论证为明了的认知了别才能成立。换一句话说,因为有阿赖耶识的存在,诸识才能俱转,这种看法是对的,这明了证也应该要预想阿赖耶识的存在;这就是阿赖耶识的论证。63
  韩清净先生的观点:
  若无诸识俱转等者,此更显识俱转义,成自前说最初生起不应道理,由是辗转成有阿赖耶识。曾或许意识无明了性者;当知此显识不俱转过失。64
  上面的几种观点,我以为他们所要说的都是在论证阿赖耶识的存在,仅文字表达不同而已,因为窥基大师和遁伦法师说,反驳外难也是在辗转证明赖耶的存在,因为要有阿赖耶识,诸识才能明了的认知事物。结城令闻认为古来的注释家认为,这个证明不是关于阿赖耶识存在的论证,仅是看到这个证明的表面,他以为这明了证是阿赖耶识存在的证明是自己的看法,其实不尽然。故而我认为韩清净先生所说“成自前说最初生起不应道理,由是辗转成有阿赖耶识”,是对此证最好的论述。
  4、第四种子证
  所谓种子是指世间的种种行为,在发生过后尚有余势潜在地存留,并成为未来行为生起的原因,或影响未来的行为。在初期佛教,把促使善恶业及其果报连续不绝的潜在功能譬喻为种子。“种子”一词,其后成为大乘唯识学重要术语之一。据《成唯识论》卷二说,于阿赖耶识中,能同时生起七转识、诸法现行之果,又具有令自类种子前后相续不断之功能:即能生一切有漏、无漏、有为等诸法之功能者,皆称为种子。此种子法,虽是存在法,但其存在的形式,却是和现行法完全不同,例如色法乃以质碍为存在的形式,心法乃以缘虑为存在的形式,但是色法的种子是非质碍性的,心法的种子非缘虑性,而作为种子的存在是要有样式的,因为种子本身没有形式性,必须要依于有形式的东西才能够存在65。作为种子的所依,部派佛教认为是六转识,如《瑜伽师地论略纂》曰:“经小乘中计六转识,能持于种 。”66《瑜伽伦记》中亦曰:“第四相中,意谓经部师等计六转识能持于种。”67但依于唯识学者的意见,此六转识没有持种的功能。如论言: 
  谓六识身辗转异故。所以者何?从善无间,不善性生,不善无间,复善性生,从二无间无记性生,劣界无间,中界生,中界无间,妙界生,如是妙界无间,乃至劣界生,有漏无间,无漏生,无漏无间,有漏生,世间无间,出世生。出世无间,世间生。非如是相有种子性,应正道理。又彼诸识长时间断,不应相续长时流转。68
  这里说明了六转识有转易和有间断,如意识前念可能是善的,但后念也许就有可能是恶的,这是世间的事实,我人就是在这善善恶恶的心念中承受着六道轮回;同时,六转识又是有间断的,如在睡眠、闷绝等情况下,六识就暂不起现行。而作为种子的所依必须具备恒常相续不断的性质,不仅是指一生的相续不断,而且是指生命轮回不已的相续,这只有唯识学的第八阿赖耶识具备此等性质。种子的存在一定有所依,而所依只有第八阿赖耶识能承担,故阿赖耶识一定存在。
  5、第五业用证
  所谓业用是指诸识的作用共有四种,即:一,了别器业,谓外器世界;二,了别依业,即内五根扶根五尘及内种子等;三,了别我业,即末那常计第八以为我;四,了别境业,即余六识各了自境。大乘唯识家认为,这些业用差别相在刹那刹那俱转中可得的原因,是因为诸识的俱转。如论言:
  何故若无诸识俱转,业用差别不应道理,谓若略说有四种业。一了别器业,二了别依业,三了别我业,四了别境业。此诸了别刹那刹那俱转可得。是故一识于一刹那有如是等业用差别,不应道理。69
  关于这一个论证,从表象上看,似乎没有论到阿赖耶识存在的问题,所以窥基大师和遁伦法师在解释此相时,在论初就说此不是阿赖耶识存在的正论,如窥基大师在《瑜伽师地论略纂》中说:“论云何故若无诸识俱转业用差别不应道理等者,此第五亦非正立第八而破于他。亦因他难解难之由,遂成第八。”70
  结城令闻却有另一种说法,他的观点如下:
  第五叫业用证,这个意思是说,在刹那之间,怎么能够成立了极其复杂的诸种的业用呢?这是因为诸识在俱转的关系。关于这一个论证,从外表一看,好像论不到阿赖耶识本身的存在的样子了。因此,古来的注释家,都把这一证认为不是正证。可是既如前言,诸识在俱转的事情本身,就有豫想阿赖耶识的存在的,就默然地容许了阿赖耶识的存在了。而且,在诸识俱转的诸识中,也已经有豫想(先见)了阿赖耶识的业用了。71
  此业用证的前提条件是因为有四种业用差别,这四种业用差别的前提条件是承认诸识俱转,而诸识俱转必须要阿赖耶识的存在方可,所以此证我们可以用结城令闻的观点来说明,也即此证可以证明阿赖耶识的存在。这一点和韩清净的观点相同,韩清净在其《瑜伽师地论披寻记》中说:“若无诸识俱转业用差别不应道理等者:此中义显若无阿赖耶识便无诸识俱转业用差别可得。若许一识于一刹那有其业用差别不应道理。”72
  如上所说,对于业用证,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是阿赖耶识存在的证明。
  6、第六身受证
  所谓身受差别是指“有色根身苦乐舍别”73。此身受证是举身受差别来证明有阿赖耶识的存在。因为有情或在定中、或不在定中、或是有思虑时、或是没有思虑时、或如理思、或没有如理思,在这些状态中,主体会有多种感受生起。这众多身受的生起,如果没有阿赖耶识,应该没有多种感受,多种感受既产生,说明应该有第八识存在才对。所以本论说:
  何故若无阿赖耶识身受差别,不应道理。谓如有一,或如理思,或不如量思,或无思虑,或随寻伺,或处定心,或不在定,尔时于身诸领受起非一众多种种差别,彼应无有;然现或得。是故定有阿赖耶识。74
  这里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一个人正处于入定的状态,这个时候,眼、耳、鼻、舌、身五识是不起现行的,但是如果忽有声音响起,他也会起领受。这种情况,如果没有第八阿赖耶识是解释不通的。因为在小乘看来,诸识不并生,此中进入定境,唯有第六意识现行,应该没有耳识去领受声音,但实际上入定行者确实能听到声音,这如何解释,所以必须承认有阿赖耶识的存在。
  7、第七无心定证
  所谓无心定是指无想定和灭尽定,在此二定中,前六识暂灭而不起作用,这是大小乘所共同承认的,所以名叫无心定。在此无心定中,前六识既然暂灭,如果如小乘所言有情身心中仅有前六识,则入此无心定的行者,在入定之中应没有心识存在。既无心识存在,此时行者应无有精神,如同草木,或者说如同死人,而现实的情况却不是如此。此无心定便是有鉴于此而说一定有阿赖耶识的存在,如其论言:“何故若无阿赖耶识处无心定不应道理,谓入无想定,或灭尽定,应如舍命识离于身,非不离身,如世尊说:当于尔时识不离身故 。”75这具体的意思是说:入无心定的行者,在入定时其身体是不会烂坏的,而且在出定后,心的作用会生起。前六识在入定中已经灭去,不可能出定之后再生起前六识来。如果能生的话,则是无中生有,犯大过失。所以入此二无心定的行者,在入无心定时必然有一个除前六识以外的心识存在,这个存在的心识就是唯识学上的阿赖耶识,这里从道理上说明了阿赖耶识的必然存在。同时,如果说入无心定时,此中没有识,亦有违于圣教,因为佛在大小乘经典中都有说,在入无心定时,识不离身。既然佛说入无心定有识,而前面已经说过此中识非前六识,那此“识不离身”之识当然非第八阿赖耶识莫属。
  8、第八命终证
  有情一期生命终结时的最后一刹那,根据有情所造的善恶业的多少,命终时的身体,如果善业多生善趣,身体从下而上逐渐冷却,一直冷到心;如果恶业多生恶趣,则由上至下逐渐冷却,一直冷到心。这是一种存在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存在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依《瑜伽师地论》说是因为有阿赖耶识存在,才有此种现象,如论言: 
  何故若无阿赖耶识,命终时,识不应道理。谓临终时,或从上身分识渐舍离,冷触渐起,或从下身分,非彼意识有时不转。故知唯有阿赖耶识能执持身。此若舍离,即于身分冷触可得,身无觉受,意识不尔。是故若无阿赖耶识,不应道理。76
  这种现象只有承认阿赖耶识的存在才能解释,如果不承认阿赖耶识,认为是意识渐舍离身是不可能的。这原因有二:
  第一是前六识没有执持根身的作用,对于身体应没有舍离之义,如《瑜伽师地论披寻记》说:“彼若无者,说余意识渐舍离身,不应道理,由彼意识非一切时相续转故;此尚不能执持于身,云何于身有舍离义。”77《瑜伽伦记》中亦曰:“若第八识通执身分,舍上分时,下分未舍,有转不转义。若第六识义不必然,缘余境,非有处不起故,非能执持 。”78
  第二原因是意识缘境是可知的,而命终时识缘境,对境的了知是处于昏昧状态中,很显然这只有第八识才能承担此责任。如《瑜伽师地论略纂》中有言:“又若第八缘境微细,于临终时缘境不可知。若第六识缘境行粗,若第六识能舍命行相应粗。以非彼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