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略述唯识学对赖耶存在的论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有言:“又若第八缘境微细,于临终时缘境不可知。若第六识缘境行粗,若第六识能舍命行相应粗。以非彼意识,有时不转 。”79
  通过以上两种原因得出结论:有情在一期生命结束时有身体渐冷的现象产生,原因是阿赖耶识对身体的执受逐渐放弃,所以能证明阿赖耶识必然存在。
  以上八相对赖耶存在的证明,除去初起证是在回答小乘的问难外,其他七相都简单明了从直接或间接的角度论证了阿赖耶识的必然存在。
  (三)结语
  从本论对赖耶存在的论证上,可以看出本论作者对于阿赖耶识是否存在这个问题的解决,是从两个方面来给予解答的。这两个方面是:第一从圣教量予以证明,因为佛子们对于佛陀所说,都是必须信受的,如果阿赖耶识是圣言量,为佛陀所说谁能不信。所以本论作者以八相论证阿赖耶识存在之前,先以《解深密经》这部大乘经典,有提到阿赖耶识一颂作为赖耶存在的教证,经典上有说到阿赖耶识,则此阿赖耶识理所当然存在,这是毫无疑问的。
  第二是从理论上证明此阿赖耶识必然存在。从正理上显示,如果没有阿赖耶识的话,一些现象是讲不通的,佛陀之所以为佛陀,是因为他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一切智者,其所宣扬的真理对现象的解释岂有不通之理,由此从理论上论证了阿赖耶识的必然存在。这种论证方式,在阿赖耶识的发展史上,像是创新时代一样,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后来的《摄大乘论》或是《成唯识论》皆没有逃出这种论证方式,都是先以经教证明此阿赖耶识必然存在,再以理论证明此阿赖耶识应存在。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本论在以教证论证赖耶存在时,仅引一经,说服力不大,其主要目的也并非以经教证明赖耶存在。从《瑜伽师地论》引本颂的原意来看,应该说它的用意是在回答,佛为什么没有在小乘经典中说到阿赖耶识之名,如其论言:
  前说种子依,谓阿赖耶识,而未说有有之因缘广分别义。何故不说,何缘知有,广分别义,云何应知,由此建立,是佛世尊最深密记,是故不说。80
  这样,就导致了大多数人在谈及《瑜伽师地论》对赖耶存在的论证时,总是忽略了前面的经教证明,而仅说此论以八相论证赖耶存在。因此,如果要从教证上真正论证赖耶的存在,还应该作更进一步的论证。
  同时,通过对《瑜伽师地论》八相论证赖耶的分析,我们知道这个理论论证也是有待于完善的。其一,对于初起证的考察可以见到,此证无论从哪一方面讲,它都很难说是阿赖耶识存在的证明,所以唯识学者多数认为此证是在答外难;其二,对于明了证和业用证,他们的前提条件其实是诸识俱转。如明了证开首言:“何故若无诸识俱转,与眼等识同行意识。明了体性,不可得耶。”81 业用证开始言:“何故若无诸识俱转,业用差别不应道理。”82很显然,这里的前提条件是诸识俱转,而不是有无阿赖耶识。所以当然可以说此明了证和业用证是用来证明诸识俱转的问题,而对于诸识俱转的论证是为回答小乘的非难,因为小乘认为诸识是不并生的,故此等证并非对阿赖耶识存在作直接的论证;其三,在业用证中,诸识的四种业用只有大乘唯识学家才承认,这里事先就已经确定了阿赖耶识的存在,用它来证明诸识俱转,再转证阿赖耶识的存在,这实在不符合论证规则。所以这个论证确实地说,应该不算是阿赖耶识存在的证明。
  由于以上原因,此三相论证应该算是八相论证赖耶中存在的一个缺陷,在后来论典中论证赖耶的存在时,都把这三相弃而不用了。如窥基大师在《成唯识论述记》中说:“除此十证所不摄证,谓八证中最初生起,明了生起,业用不可得等,皆此未说。”83至于其他五相,都是对于赖耶存在的直接证明,仔细研究《瑜伽师地论》的这五相论证,仅是对第八阿赖耶识存在的一个初步证明。应该说这八相论证,实质上只是从《解深密经》里面所成立了的本识,把它移入,而试着论说:假如没有这本识思想的话,会有什么不合理的现象,此八相论证也只是着眼这点的论证罢了。
  基于以上原因,唯识学者在论证赖耶存在的这个问题上,应该作更进一步的努力,于是也就出现了《摄大乘论》对赖耶存在的证明,此论在继承和发扬《瑜伽师地论》的基础上,再次对阿赖耶识存在作了更为详细的论述。
  三、《摄论》对赖耶存在的论证
  《摄大乘论》是无著菩萨所著的论典。无著(Asanga,约4或5世纪),音译名“阿僧伽”,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理论体系的主要完成者之一。据真谛译《婆薮豆法师传》载,无著生于北印度犍陀罗国的布路沙城,属婆罗门种姓,初于小乘说一切有部出家,后来从学于宾头卢罗汉修小乘空观,虽然较有所得,但仍意不甚安。其后,相传他上升兜率天从弥勒菩萨学习大乘空义,始得以安心悟入“唯识无境”的空观,并从弥勒学习大乘经论多种。从此以后乃在印度盛弘大乘法相唯识法门,成为龙树以后印度佛教思想史上最重要的论师之一。
  瑜伽系的法相唯识学,可以说是以无著为中心,弥勒是他的老师,世亲是他的弟弟,又是他的弟子。无论弥勒是从兜率天应无著之请到人间宣扬唯识教理,或是人间实有弥勒这位大德,他的学说由无著宏扬出去,这是在教界或是学界都没有争论的,世亲是传承弘布无著学说的人物,所以,无著的思想,在法相唯识学中是最根本的84。其所著的《摄大乘论》,被认为是无著的代表作品,它代表着无著的唯识思想,是瑜伽唯识学组织时期的成熟作品。欧阳竟无在《瑜伽师地论叙》说: 
  复次十支之中,《摄论》最胜。《百法》、《五蕴》略不及详;《杂集》法相博不及要故;《分别瑜伽》但释止观,六度三学此独详故;《辨中边论》明中道义,对恶趣空。此明十地,正诠所修故;二种《唯识》立破推广,提纲契领此最宜故;《庄严》诠大意在庄严,此论诠大意独在入故,《显扬》诠教意重闻思,此诠入地意重修慧故。85
  由上所说,可知《摄论》地位之胜。正因为如此,《摄论》在问世后,就成为唯识学的主要著作,受到了唯识学者们的重视,当时就有世亲、无性等为之作释,遂使唯识学渐趋完整,形成了理论体系,为大成时期的唯识思想打下基础。此论对唯识思想作了系统的阐释,建立了唯识理论的核心。在无著以前,唯识思想不过是片断的散见而已,尚未具有理论体系,同时在佛教界也没有取得相应的地位,小乘曾诬之为非佛说,不承认六识外还有阿赖耶识。这些问题虽然在弥勒和无著的其他著作里已经有所辩说,如《大乘庄严经论》中以八种理由证明大乘是佛所说,《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以八相论证阿赖耶识存在,本论对于这些问题,有着更为圆满的说明,本论在论首之《总标纲要分》就证明了大乘是佛说的问题,在《所知依分》则详细论证了阿赖耶识的存在。
  概观唯识论典对阿赖耶识存在的论证史,此论可以说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瑜伽师地论》对赖耶存在的证明仅是一个雏形,《摄大乘论》在此基础上,删去意思不明及重复的部分,结合经教和现实的需要,加以补充和整理,显示阿赖耶识是佛所说,并且比小乘更为殊胜,必须有此阿赖耶识存在。后来《成唯识论》的五教十理的论证又在《摄大乘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所以《摄大乘论》对赖耶存在的论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下面我们将从经教论证和理论论证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经教论证赖耶存在
  阿赖耶识是唯识学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印度瑜伽行派的形成正是建立在此阿赖耶识的基础上。但我们知道,阿赖耶识的出现,在当时的佛教界并没有得到一致的赞同,所以唯识学者一定要以圣教为基础,在经典中找出阿赖耶识思想,如此才能以圣言量服人。无著菩萨经过潜心研究,在大乘经典中找出了论述阿赖耶识存在的地方,在这些经典中有的名字就叫阿赖耶识,有的名字虽不叫阿赖耶识,但其性质和功能完全符合唯识学上的阿赖耶识,无著菩萨于是把这些经典中论述阿赖耶识这一存在的地方整理出来,作为阿赖耶识存在的有力教证。作为佛子,必信佛语,阿赖耶识既然出自佛经,乃圣言量,非唯识学者的臆造,佛子应该承认阿赖耶识的存在。
  同时,无著论师亦从声闻乘的经教里找到了阿赖耶识的异门安立。声闻学者虽不承认阿赖耶识,但仔细考察他们之中的一些教义,发现用他们承认的六转识是难以解释的。实质上,细究这些教义的性质和功能,可以肯定地说,他们所说的其实就是唯识学的第八阿赖耶识,只是声闻乘经典中以不同名字出现而已。
  《摄论》中所引大乘经典出自《大乘阿毗达磨经》和《解深密经》,前者引二颂证明赖耶必然存在,后者引一颂作证,同时引世尊在大小乘中说到的“心意识三”的教法,以此说明心是别于六识之外的存在,这种存在就是指阿赖耶识。最后,引声闻乘《如来出现四功德经》中的四阿赖耶、大众部的根本识、化地部的穷生死蕴来论证阿赖耶识的存在。
  1、《大乘阿毗达磨经》
  《大乘阿毗达磨经》与《摄大乘论》的因缘甚深,且不说此《摄大乘论》是否是解释《大乘阿毗达磨经》中《摄大乘品》,也不说此经中存在有阿赖耶识思想,单就《摄论》在教证证明赖耶存在时,用此经中两颂作为证明,就足见此经与本论的关系。
  本论首引《大乘阿毗达磨经》的“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证得”86 的一颂证明阿赖耶识的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