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随后一年之内,四川乐山、成都、保定、南京、福州、深圳等地也纷纷成立了产权交易机构,产权市场经历了第一个发展高潮。截止1989年年底,全国共有25家产权交易机构正式挂牌,大多采用国有事业法人的组织形式,政府直接投资,由财政部门主管。这批产权交易机构形成了全国产权市场的先锋队。
可以说,产权市场是在新旧体制更替的缝隙中生长起来的,尽管起步阶段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很快就开始向制度化方向发展。1989年2月,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出售国有小型企业的暂行规定》。同年8月,国家体改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又联合下达了《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一些省市也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具体办法,对于第一批产权交易机构开展产权交易业务提供了一些政策依据。
3。 第一批产权交易机构的主要业务
虽然中国第一家有形的产权市场出现在武汉,但最早的产权交易却发生在河北。早在1984年7月,河北保定市纺织机械厂以承担对方全部债权债务的方式兼并保定市针织器材厂,这其实就是产权交易的一种形式。保定纺织机械厂前身为保定锻压机械厂,1979年转产纺织机械。到了五年后的1984年,这个厂已初步具备了制造大型纺织机械的能力,并生产出一批优质产品,在市场上颇受欢迎。面对广阔的市场前景,企业希望能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并萌生了兼并劣势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的想法,而属于同一行业的河北针织器材厂此时正处于困难之中-建厂27年,亏损21年,亏损总额比固定资产原值还多102。6万元。在政府引导下,经过双方协商,保定纺织机械厂采取承担针织器材厂全部债权、债务的方式,于1984年7月5日成功兼并了针织器材厂。这一债转股形式开创了企业买卖的先河。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众多企业由于条件、机遇以及素质的差异,在竞争中分化出先进企业与落后企业、盈利企业与亏损企业。先进的企业希望通过兼并破产或资不抵债企业而壮大自身实力,落后企业则可以通过并入先进企业的方式摆脱困境,走向重生。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正是这样的“内需”酝酿并催生了产权市场。所以,第一批产权市场的成立,主要是以企业兼并为主,为国有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提供服务,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改制咨询、资产评估、帮助改制企业寻找投资人、转让登记等。
从纵向看,产权交易可以是产权集合-也可以称之为“权利束”-中某一权利的出让,如使用权、经营权的交易,也可以是整体产权的让渡;从横向看,产权交易所可以分为一个个“产权单位”-在股份制公司中表现为股权-来进行买卖。但在中国产权交易刚刚起步的时候,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都还不具备,所以产权交易主要是以企业整体的让渡—企业兼并为主,形式相对比较单一。而且,这时的产权交易主要不是出资者所有权的转让,而是经营权的转让。交易双方大都是国有企业,实行转让后仍是国有企业,所有者没有变,只是经营权发生了换位。
3产权市场:十年磨剑迎接国资进场(7)
另外,这一时期的产权交易,各方面的工作都还处于摸索阶段,在交易的程序上,包括资产评估、价格确定、交易方式等都是粗线条的,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严格的规范程序。交易行为一般是双方进行面对面的协商,或由政府出面干预,有很大讨价还价的余地,市场化程度相对比较低,产权市场应有的价格发现功能和投资人发现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4。 产权市场经历的第一次低谷
到了80年代末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被提了出来,企业产权交易也包含在其中,尤其是将国有中小型企业向集体、个人出售的改革方略,被认为是有损于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行为。
1988年9月,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整个国民经济进入全面治理整顿阶段,企业改革、企业兼并和产权交易势头明显减弱。在此后的三年时间里,产权交易受到抑制,产权市场建设工作也随之处于保守状态,产权市场经历了第一次低谷。
三、百花齐放-产权市场发展的冒进与沉浮
1。 小平南巡掀开改革开放新局面
1992年1月18日,一个特殊的日子。已经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邓小平,怀着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视察了南方的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谈话,分析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总结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回答了实践中出现的经常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
邓小平南方谈话贯穿了一个鲜明的中心思想,那就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放开手脚,大胆试验,排除各种干扰,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要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地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要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小平同志的话掷地有声,它所提出的指导思想,犹如一阵春风,吹遍了中华大地,立即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国人民,各个方面的积极性空前地高涨起来了,改革开放的工作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2。 产权交易进入空前繁荣阶段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要求“明晰产权关系”和实行“产权流动和重组”。随后,围绕产权交易的理论探讨和探索实践迅速升温,产权交易成为当时一个经济热点,产权市场也因此空前活跃起来。
1994年,上海城乡产权交易所、北京产权交易中心、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先后成立,深圳、山东、四川、武汉、江苏、河北、辽宁、河南、海南、福建、吉林、江西等地也纷纷组建产权交易机构,虽然叫法不同,有的叫产权交易中心,有的干脆直接叫着产权交易市场,但基本上都是围绕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和产权交易提供服务的机构。在这一时期,全国各地先后设立了200多家产权交易机构,产权市场经历第二轮发展高潮。
随着改革开放工作的全面推进,企业改制重组和企业并购活动空前活跃,“为盘活国有资产存量服务”成为推动产权市场发展的强大动力。适应市场需求,各种尝试性举措不断在产权市场探索实践过程中出现,产权市场跳出了以债转股份和兼并为主的业务模式,积极尝试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一级半市场”四处涌现,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成都、乐山、武汉、西安、淄博等地的“场外交易”,同时还诞生了全国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STAQ)和全国电子交易系统(NET)。
3产权市场:十年磨剑迎接国资进场(8)
3。 产权交易的冒进与挫折
改革开放推动着产权市场迅猛发展。然而,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复杂性和市场需求的多样性来说,当时的产权市场依然年轻。在缺乏国家政策支持和法律规范、产权交易程序不统一、监管体系严重不健全的情况下,设立产权交易机构似乎成了一种时髦,也比较的容易,有的是人民银行分行审批,发给金融许可证,有的干脆就是由地方政府审批,连金融许可证都没有,但在业务创新上大多是争先恐后,缺少条条框框束缚产权市场四处出击。在空前繁荣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规范做法,引起了一系列问题。
红庙子市场
人们习惯于把发行市场称为一级市场,把流通市场称为二级市场,而对于介入发行和流通的中间环节,尤其是非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股份转让等自发性场外交易市场,则被人们戏称为“一级半市场”,典型的代表就是四川的红庙子市场。
1992年8月11日,四川省证券中心发行了第一只可转换债券—工益转券,很快就被投资者们由500元热炒到了1000元。此后,随着盐化、金路等八只非上市公司股票的炒作,随着来自深圳的大户们在红庙子市场大笔收购证券,四川省证券交易中心办公所在地-红庙子-成为操作一级半市场证券的投资人聚集地,形成了国内第一个自发形成的非上市股权交易市场,被业界称为红庙子市场。
到1993年3月初,每天都有数万人次在红庙子市场进行证券交易,除重庆外(注:当时的重庆还没有设直辖市,还属于四川省的一个市)几乎所有四川境内的公司,无论是公众公司还是定向募集股份公司所发行的股票、内部认股权证,都陆续进入红庙子市场,交易品种最多时达到七十多种。那些大买家在红庙子街边摆上桌子,上边迭放起一万元一捆的钞票等待着卖主,只要你卖他就买,交易异常火爆。有人形容,你在红庙子市场这头买了股票,走了200米,你的股票就翻番了。
由于成都红庙子市场的示范作用,四川的乐山、德阳、南充、绵阳等地也出现了“小红庙市场”。
乐山的萝筐市场
1993年4月26日,乐山电力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首日开盘价37。01元,最高价达到50元,又进一步激发了红庙子的人气。一时间,未上市的股票开始爆炒,天歌2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