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考古的故事(中国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号墓旌幡构图与前者基本相同,由于墓主身份不同,人间部分画的是一个佩剑的男子,前后有9个侍人,显示出其地位高于1号墓主。    
    这两幅帛画特色鲜明,充满了绚丽的神话色彩。画中图案,都显得活泼生动,极具生命力和人间气息。这两幅帛画在构图上,众多的人物、禽兽、器物处理得有条不紊,左右对称,通过昂扬龙首的蛟龙、迎侯的司阍,将地下、天界联系在一起,渲染出了升天的气氛。墓主的形象位于画的中央,显示出了主人的高贵身份,使画的中心更为突出。画的线条的流畅挺拔,设色的庄重典雅,展示了西汉绘画的卓越水平。在现代人眼中,担负引魂升天任务的旌幡还原成了气质高尚的帛画,强烈无比的宗教热情化成了无羁想象的艺术,马王堆帛画获得了它前所未有的全新内涵,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第五部分:千年女尸 蕴传奇古文献的宝库(1)

    史载西汉东方朔上奏汉武帝,用竹简达3000多枚,司马迁的鸿篇巨制《史记》也全是书写在竹简上的。造纸术虽然在西汉就已经出现,但尚未广泛用于书写。尽管东汉时蔡伦完善造纸术后,宫廷和民间仍然继续使用简书,三国两晋后,纸才完全代替简,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汉代书写材料主要是竹木简牍或缣帛。缣帛是丝织品,易于作墨,且折叠自如,优点极多,但成本太高,所以皇宫也无法大量采用。竹简和木牍具有资源丰富、制作简便的优点,稍稍加工,即可在上面用毛笔书写了,所以一直是主要的书写材料,但就是太笨重,易散乱,不便收藏,运输或携带非常困难。    
    马王堆出土的书籍,都是简书和帛书。书籍均出自3号墓,由此可推知3号墓主是一位文化修养很高的人。马王堆帛书可称得上是我国古代典籍的一次重大发现。它们是用较宽的整幅帛缮写的,字体大部分界于隶篆之间,最早是秦代书写的,大部分抄写于汉高祖至汉文帝之间。如此众多的古书籍的出土,在我国考古史上是罕见的,联系以前各地汉代墓葬多有书籍出土的情况,证明汉代是一个文化相当昌盛的时代,社会上尚文成风。即使死者,也要随葬大量书籍,以读人间之书为乐。马王堆简帛书卷也是对汉代文化状况的生动说明。汉初由于统治秩序还未稳定,国力还未恢复,社会矛盾较多,所以,对文化教育并不重视,官方学校并没有设置,主要以民间办学为主。马王堆帛书出现于家族墓地,带有家学痕迹,有的书卷似乎是用做教科书的。汉初在政治上以老子的“无为”思想为宗旨,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反对劳民伤财和过多的行政干预。宽松的政治环境为学术的繁荣和思想的活跃创造了条件,马王堆出土的简帛书卷内容非常广泛,思想异常博杂,反映出汉初学术发达、思想自由的社会状况。    
    3号墓随葬帛书、简牍是继汉代发现孔府壁中书、晋代发现汲冢竹书、清末发现敦煌图卷之后,中国历史上的第四次古文献大发现。这些书简的内容丰富,涵括了中国古代图书分类中除诗赋之外的所有门类,而且大部分是久已失传的战国时期乃至汉初的珍贵历史文献,为中国古代历史研究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新资料。出土时,有些帛书的折叠处已经断裂,卷在一起的帛书粘连破损严重,经过修复,现已判明共有28种书籍,计12万余字。帛书并无书名,整理时根据内容加上了名称。根据汉代对图书的分类,马王堆帛书可分成六艺、诸子、术数、方术、兵书5类。    
    ①六艺类。指儒家经典及一些辅助读物。《春秋事语》约2000余字,记载着春秋时的史实。《战国纵横家书》约一万余字,部分内容见于《战国策》、《史记》,文句也大体一致。还有部分内容记载了苏秦游说活动,属于现已不见于任何典籍的佚文。《周易》在古代被视为六经之首,三玄之一,原是卜筮之书,艰涩难懂。此墓出土的帛书《周易》有经有传,与今相差甚大,记述了孔子和弟子们讨论卦爻含义的故事。经文部分的卦爻辞和现代版本基本相同,但六十四卦的次序全然不同。传文部分有一篇题为《要》,透露出孔子曾为《周易》作传的信息。《说卦》的开头部分,有传世本《易传》没有的约2100字的佚文,内容极为重要,堪称《周易》研究中的瑰宝。    
    ②术数类。此类书主要是自然科学的著作。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包括当时的阴阳五行学说,驱鬼辟邪信仰、天文气象书籍,其中的《五星占》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天文书,在天文史研究上特别重要。《五星占》则非常准确而详细地记载了金、木、水、火、土等五大行星的运行情况,未尾部分列出了从秦王政元年(前246年)到汉文帝三年(前177年)间木、土、金三星的位置及三星在一个会合周期内的运行动态。所载金星会合周期为584。4日,与现代天文测定值583。9日相差无几。另外还有《相马经》等古代佚书。彗星图有30幅,并都画出彗核、彗发和彗尾。彗星远离太阳的时候只有彗核,当它靠近太阳时因喷射出物质而形成彗尾。这种慧尾喷射理论在国外直到19世纪中期才提出,而在中国早就家喻户晓了,同墓所出的《五十二病方》就曾借用慧尾喷射现象“喷才虞喷,上为彗星”来形象地描述病征。    
    


第五部分:千年女尸 蕴传奇古文献的宝库(2)

    ③兵书类。内容属于兵阴阳家。地图类,共发现两幅,一幅是《长沙国南部地形图》,另一幅是《驻军图》。画得相当精确,一些水道的曲折流向,与今天的地图大体接近,并附有图例。而《驻军图》是中国乃至世界发现的最古老的彩色地图。    
    ④诸子类。包括《老子》和《黄老帛书》。汉初之时,儒家思想占据正统地位是在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3号墓出土的帛书《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只有篇名而无统一书名,据学者考证,它们是《黄帝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学术界称为《黄老帛书》,其价值不言而喻。《老子》分《道经》和《德经》两篇,马王堆出土的《老子》,《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与现在通行本顺序截然相反,是目前所见《老子》的最古的抄本。如帛书《老子》甲、乙两本的内容与今本相同,但篇次与今本相反,即“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乙本卷前并有《经法》、《十大经》、《称》、《道原》四种古佚书,有人认为很可能就是失传已久的《黄帝四经》。《战国纵横家书》中则保存了16篇战国著名纵横家苏秦的书法说词。    
    ⑤方术类。汉代将医经、经方、房中术、神仙术4种称为方术。所出土内容最丰富的是《五十二病方》,全书有52题,记载着治疗各类疾病的医方,包括内、外、妇、儿、五官诸科,其中外科病方占70%以上,可以视为汉代的一部优秀外科著作。其治疗方法以药物为主,也用针灸、砭石和割治手术,是我国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医方。《五十二病方》中就讲了这样一个手术:如果病人直肠内长了痔疮或瘤子堵住了肠道,就杀一只狗,取其膀胱套在竹筒上,插入病人的肛门中,吹胀后将直肠的患部引出,然后用刀割除病灶部分,敷上消炎的黄岑,再将直肠送回体内。此外,如烧灼结扎、瘘管搔爬与摘除等小手术,在其中也时有记载。《胎产书》是最早专论妇产科的医学文献,内容包括受孕、养胎、生产处理等,并论述了胎儿的发育过程及优生优育的方法,颇具先见性。《导引图》是一幅绘有各种运动姿态并注有解说文字的图,还附有论述气功健身方法的文字。“导引”是把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相结合的体育医疗方法,这是我国考古发现中最早的健身图谱。简书共有200支竹木简,分两卷。原件没有标题和作者姓名,经研究人员整理后,根据内容定名为《养生方》。它主要讲的是养生的道理,即如何才能做到身强力壮,延年益寿。书中谈到了各种生理心理现象、生活习惯、药物食物以及自然变化对人的影响的结果。《养生方》是我国早已失传的一部古书,弥补了我国养生学、保健学上的一些空白,其价值极其巨大,其中有些科学合理的理论,已经被现代医学所吸收采纳,但里面也有一些唯心的、伪科学的糟粕。医学方面的帛书也很多,共有14种,涉及了医学理论、经络、针灸、方剂、性学及养生各个方面。汉朝人非常追求养生保健并崇尚中草药食疗,药用香料的使用也很普遍,墓中随葬的花椒、桂皮等香料,用绢袋包裹或理成束盛放在竹笥内,或按药方配好后封装在绣枕和香囊内,或盛放在香炉内。通过搭脉来诊断病情,确实可称得上是中医的神奇之处,在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炙经》里有这样一条记录:“脉如三人参舂,不过三日死。”意即病人的脉搏很快地以三联节律协调地跳动,就像三个人执杵一齐舂谷一样,那么这个病人不出三日可能就会死亡。西方直到1872年才发现这是一种和心血管疾病发作有关的病症,定名为“三联音律的奔马律”。    
    保存得如此完好,且墓葬如此丰富的汉墓在中国是极为罕见的。马土堆汉墓的发掘,极大地丰富了有关汉代考古的知识,墓中出土的许多东西都能和历史文献互相参证,为研究西汉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提供了可靠的物证。    
    


第六部分:被风沙摧毁的楼兰文明被风沙摧毁的楼兰文明(1)

    在1900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率领一支探险队来到了荒凉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罗布泊一带。由于带路的向导爱尔迪克的迷路,他们在孔雀河下游偶然发现了一座神秘的古城遗址。第二年,这支具有冒险精神的队伍再次来到了这片白骨遍地的不毛之地。值得欣慰的是,这次探险并没有像以往的探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