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四书集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 
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3〕。子谓 ‘薛居州〔4〕, 
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 〔5〕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 
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 
王何? 〔6〕” 

        〔1〕戴不胜,宋臣也。〔2〕与,平声。〔3〕齐语,齐人悟也。傅,教也。咻,音休,讙也。 

       齐,齐语也。庄岳,齐街里名也。楚,楚语也。此先设譬以晓之也。 〔4〕居州。亦宋臣。〔5〕 

       长,上声。 〔6〕言小人众而君子独,无以成正君之功。 

公孙丑问曰:“不见诸侯何义?”孟子曰:“古者不为臣不见〔1〕段于木逾 
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内 〔2〕,是皆已甚〔3〕。迫〔4〕斯可以见矣。阳 
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 
矙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矙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先, 
岂得不见〔5〕?曾子曰: ‘胁肩谄笑,病于夏畦〔6〕。’子路曰: ‘未同 
而言 〔7〕,观其色赧赧〔8〕然,非由之所知也〔9〕。’由是观之,则君子 
之所养可知已矣。 〔10〕” 

        〔1〕不为臣,谓未仕于其国者也。此不见诸侯之义也。〔2〕辟,去声。内、与纳同。段干木, 

       魏文侯时人。泄柳,鲁翼公时人。文侯、9公砍见此二人,而二人不肯见之,盖未为臣也。 〔3〕 

       已甚,过甚也。 〔4〕迫,谓求见之切也。〔5〕此又引孔子之事,以明可见之节也。“欲见” 

       之见,音现,欲见孔子,欲召孔子来见已也。恶,去声。恶无礼,畏人以己为无礼也。受于其 

       家,对使人拜受于家也。其门,大夫之门也。矙,音勘,窥也。阳货于鲁为大夫,孔子为士, 

       故以此物及具不在而馈之,欲其来拜而见之也。先,谓先来加礼也。 〔6〕胁,虚业反。胁肩, 

       竦体。谄笑,强笑。皆小人侧媚之态也。病,劳也。夏畦,夏月治畦之人也。言为此者,其芳 

       过于夏硅之人也。  〔7〕未同而言,与人来合而强与之言也。 

        〔8〕赧,奴筒反。赧赧,惭而面赤之貌。  〔9〕由,子路名。言非己所知,甚恶之之辞也。 

        〔10〕孟子言由此二言观之,则二子之所养可知,必不肯不俟其礼之至,而辄住见之也。 此 

       章言圣人礼义之中正,过之者伤于迫切而不洪,不及者沦于污贱而可耻。 

戴盈之 〔1〕曰:“什一〔2〕,去关市之征〔3〕,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 
来年然后己 〔4〕,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5〕其邻之鸡者,或告 
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6〕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己。’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7〕” 

        〔1〕盈之,亦宋大夫也。  〔2〕什一,井田之法也。〔3〕去,上声。关市之征,商贾之税 

       也。    〔4〕已,止也。 〔5〕攘,如羊反,物自来而取之也。 〔6〕损,减也。 〔7〕知 

       义理之不可,而不能速改,与月攘一鸡何以异哉?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1〕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 〔2〕久矣,一治一乱〔3〕。当尧之时,水逆行,泛 
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书》曰:‘降 
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 〔4〕。——使禹治之。禹掘地面注之海,驱 
蛇龙而放之谊。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 
者消,然后人得平上而居之:5)。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6〕代 

…  68…

作。坏宫室叨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日以为园圃。使民不得衣食。邪说 
暴行 (8)又作。园圃污池,沛泽(9)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 
 (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 
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11)。《书(12)》曰: ‘丕显(13)哉! 
文王漠 (丕承(15)哉!武王烈。佑启(17)我后人,咸以正无缺(,世衰 
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瓶其君者有之,子缄其父者有之 (19)。孔子惧, 
作《春秋》。《春秋》,天于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 
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刚)’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 
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 
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21)。公明仪曰: ‘扈有肥肉,厩 
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享。此率昏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 
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22〕。 
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 〔23〕。——作于 
其心,害于其事〔24〕”作于其事,害于其政 〔25〕。——圣人复〔26〕起, 
不易吾言矣。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 
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27〕。《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 
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 〔28〕。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彼 
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29〕。能言距杨、墨者, 
圣人之徒也。 〔30〕” 

        〔1〕好,去声。下同。 〔2〕生,谓生民也。 〔3〕治,去声。一治一乱,气化盛衰,人事得 

       失,反复相寻,理之常也。 〔4〕“水逆行”,下流壅塞,故水倒流而旁溢也。下,下地。上, 

       高地也。营窟,穴处也。《书》《虞书·大禹谟》也。洚,音降,又胡贡、胡工二反。洚水, 

      洚洞无涯之水也。警,戒也。此一乱也。 〔5〕掘地,掘去壅塞也。菹,侧鱼反。泽生享看也。 

      地中,两涯之间也。险阻,谓水之泛滥也。远,去也。消,除也。此一治也。 〔6〕暴君,谓 

      夏太康、孔甲、履癸、商武二之类也。 〔7〕坏,音怪。宫室,民居也。〔8〕行,去声。下同。 

        〔9〕沛,蒲内反,草木之所生也。泽,水所钟也。 〔10〕自“尧、舜没”至此,洽乱非一, 

      及纣而又一大乱也。  〔11〕相,去声。奄:平声,东方之国,助纣为虐者也。飞廉,纣幸臣 

       也。丑十国,皆纣党虐民者也。此一治也。 〔12〕《书》,《周书·君牙》之篇。〔13〕丕, 

      大也。显,明也。 〔14〕谟,谋也。 〔15〕承,继也。 〔16〕烈,光也。 〔17〕佑,助 

       也。启,开也。 〔18〕缺,坏也。 〔19〕此周室东迁之后又一乱也。“有作”之有,读为又, 

       古字通用。 〔20〕胡氏曰:“仲尼作,《春秋》以寓王法,谆典庸礼,命德讨罪,其大要皆天 

      子之事也。知孔子者,谓此书之作遏人欲于横流,存天理于既灭,为后世虑至深远也。罪孔子 

      者,以谓无其位而托二百四十二年南面之权,使乱臣贼子禁其欲而不得肆,则戚矣。”愚谓孔 

      子作《春秋》以过乱贼,则致治之法垂于万世,是亦一治也。 〔21〕横、为,皆去声。杨朱 

      但知爱身,而不复知有致身主义,故无君。墨子爱无差等,而视其至亲无异众人,故无父。无 

      父无君,则人道灭绝,是亦禽兽而已。〔22〕公明仁之言,义见首篇。莩,皮表反。充塞仁义, 

      谓邪说遍满,妨于仁义也。孟子引仪之言,以明杨、墨道行则人皆无父无君,以陷于禽兽,而 

      大乱将起,是亦率兽食人,而人又相食也。此又一乱也。 〔23〕为,去声。闲,卫也。放,驱 

      而远之也。作,起也。孟子虽不得志于时,然杨、墨之害自是灭息,而君臣、父子之道赖以不 

       坠,是亦一治也。程子日:”杨、墨之害甚于申、韩,佛氏之害甚于杨、墨。盖杨氏为我疑于 

      义,墨氏兼爱疑于仁,申、韩则浅陋易见,故孟子止辟杨、墨,为其惑世之甚也。佛氏之言近 

      理,又非杨、墨之比,所以为害尤甚。’  〔24〕事,所行。 〔25〕政,大体也。〔26〕复, 

      扶又反。 〔27〕抑,止也。兼,并之也。总结上文也。 〔28〕说见上篇。承,当也。 〔29〕 

      行、好,皆去声。诐、淫,解见前篇。辞者,说之详也。承,继也。三圣,禹、周公、孔子也。 

…  69…

      盖邪说横流,坏人心術,甚于洪水猛兽之灾,惨于夷狄篡拭之祸,故孟子深惧而力救之。再言 

       “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所以深致意焉。然非知道之君子,孰能真知其所以不得已之故哉: 

        〔30〕言苟有能为此距杨、墨之说者,则其所趋正矣,虽未必知道,是亦圣人之徒也。孟子既 

      答公都子之问,而意有来尽,故复言此。盖邪说害正,人人得而攻之,不必圣贤,如 《春秋》 

      之法,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不必士师也。圣人救世立法之意,其切如此。若以此意推之, 

      则不能攻讨、而又倡为“不必攻词”之说者,其为邪彼之徒、乱贼之党,可知矣。尹氏曰:” 

      学者于是非之原,毫厘有差,则害流于生民,祸及于后世。故孟子辩邪说如是之严,而自以为 

      承三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