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当天的签售活动中,滕老师的手一直在不停地签名,虽然手已经很累了,但看着长长的读者队伍,他还是在出版社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满足了读者的要求。
在国家繁荣富强、社会日益文明的今日,民众素质将伴随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提升。滕矢初先生正是一位以自身优势来传播知识,努力提高大众素质的音乐家。他通过文字,将知识与理想,道德与情操传递给每一位读者,一如他通过音符,将爱与美,光明与力量传递给每一位观众与听众!
《穿越艺术》 总序序(我的音乐启蒙)
每当旋律或激昂或幽婉地从我的指尖流淌,或是在舞台上统领千军万马般挥洒自如地演绎乐章,或是我为人们深入浅出地解读音乐作品娓娓道来的时候,总有人好奇地问我:你的知识是怎样积淀的?什么使你自信?你为什么能够如此热情宽容?
这不由得让我浮想联翩,回忆起印记深刻的童年。在自信的背后,远在我童年留下的记忆里,其实充满了深深的自卑和无限的孤独。
记事的时候大概是三四岁,父母随部队南下,把我和兄弟留给姥姥,后来,姥姥去世了,父母决定把孩子们领回身边,那时候他们已经到北京,在国家计委和经委工作,但是考虑到姥爷一个人生活孤单,就决定留一个孩子在他身边,姥爷选择了我。
和姥爷在哈尔滨共同生活的日子是自由而有趣的,他尽其所能地满足我在吃穿、玩耍所有物质上的需求,把全部的关怀、宠爱都给了我,但在我心中总还是觉得缺少些什么。
缺少什么呢?
是啊,一个孩子,远离父母、兄弟,过着和一个老人相依为命的二人生活。
每逢寒暑假,母亲会从北京来到哈尔滨探望姥爷和我。还记得她抱着我动情地哼唱着《小白菜》、《二小放牛郎》,曾经那么动听,那么感人,让我久久回味。其实现在回过头来看,母亲的音调并不怎么准,但是出于对母爱的渴望和向往,使那些歌成为我能想像的最美妙的声音,而那幸福的时刻和画面连同令人回味的歌声一起,都深深地印刻在我童年的脑海里。
那时特别羡慕别人家的亲情和热闹,记得同院的泉子家吃饭的时候,常常是兄弟姐妹、父母、老人一大家子人,即便是舅姥爷家的工友们聚在一起吃饭时,也好不热闹,每当这时自己也凑过去,不愿离去。饭菜虽没自家好,但是一家人在一起的亲情和温暖,比饭菜更吸引我。当别人盛饭时,我也怯生生地举起碗,还特别不愿让别人看到添饭的人是自己。
周围虽然也有很多小朋友,但人家都有哥哥姐姐撑腰,还有父母呵护,只有我形单影只地,与姥爷厮守。
小时候的我还算聪明,又有一种不甘落后的劲头,所以周围的人都很喜欢我这个沉默寡言、要强的小白脸儿。但是与别人相处时,我最怕的就是别人问到我的父母在哪里,为什么不在他们身边,和看到那种怜悯而同情的目光。虽然他们对我很好,但不知为什么总有种低人一等的感觉深深地伤害着我的自尊,一种说不上的缘由让自己没有那么理直气壮和自然坦荡,使我幼小的心灵上像是罩着一层云雾。
节假日,姥爷经常带我去亲戚朋友家串门,有时还住在那里。阿姨的温存爱抚让我不由得想起母亲,只是热闹而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地就过去了,一回到家,又是孤孤单单的祖孙两人。
也不知这么小的孩子哪儿来那么多的伤感!
这时能愉悦我心情的就是摆弄些小乐器。那不仅仅是消磨时光的好玩意儿,同时也是我心灵的寄托,给予我很多精神上的慰籍。
在哈尔滨医科大学读书的舅舅只有周末才回家,他经常会带上一些外地的同学一起回来。多才多艺的大学生们常常聚在家里,一边演奏小提琴、手风琴、二胡、笛子等乐器,一边演唱中国民歌和前苏联歌曲。而我既是一个热心的观众,也是一个用心的学生,所以很小就会唱《喀秋莎》、《红莓花儿开》、《小路》,还有《康定情歌》、《在那遥远的地方》、《花儿与少年》等歌曲。
姥爷提供给我的教育是全方位的。除了教我背诵三字经之类的古文经典,还鼓励我看连环画(小人书),教育我“吾日三省,力争鳌头”;为了锻炼我的意志和体魄,他每天送我去道里十二道街的岷山武术馆练武术;再有就是给我买各种乐器来玩:横笛、竖笛、口琴,还有现在已经绝迹的大众琴,直到后来的钢琴。我当时学习乐器的初衷不过是为了能让乐器唱出我所会的歌曲,而且让我身边的所有乐器都会唱这支歌。这个念头紧紧地吸引着我,令我兴致盎然、乐此不疲。而到再大一点,开始学习拜尔、小巴赫时,反倒觉得不那么好听和吸引我。之所以学得不错,只是因为很多孩子一起学习,不甘落后罢了。
小时候,我没有上过幼儿园,但生活还是充实而丰富的。那时最吸引我的两件乐趣就是看连环画(小人书)和摆弄我的乐器。常常是从姥爷那儿拿上一毛钱,带上我心爱的笛子,在夹克外套的两个口袋里揣满了黑枣就出发了。记得小人书铺坐落在外国十八道街,一毛钱能看10本小人书。我总习惯地占据靠在墙角窗边的一个固定位子上,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一边嚼着黑枣,等书看完,黑枣也吃光了,离中午吃饭还有一段时间,我就在家门口的街心公园,找个僻静处独自吹起我的笛子,自我陶醉。
幼小的我经常把对母亲的思念通过演奏乐器,通过唱着《小白菜》、《二小放牛郎》或是《小路》这些歌曲来寄托感情,尤其喜欢在无人打扰的环境中去抒发自己的孤独和伤感。
回忆自己孤独的童年,是音乐给予了我一个避风港、一座乐园、一个充满无尽遐想的美丽天国。连同记忆中舅姥爷家宽敞的、常在其中逗留玩耍的作坊院子;哈尔滨风格各异的建筑;美丽的松花江畔、太阳岛,都像画卷一样留在我的心底,潜移默化地给予我幼小心灵以无尽的滋养。
后来,音乐成为我的职业,她成就了我的事业,也带给我荣誉,但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我更需要感谢的是她带给我精神的寄托,无论喜怒哀乐,无论成败荣辱,都能通过音乐来表现和释放;她的丰厚和深邃紧紧地吸引着我,激励着我,带我前行,使我废寝忘食、流连忘返;是她给予我知识和品性,给予我自信和力量,给予了我热爱生活的原动力。
在这里,我将以全部的热忱,穿越艺术的蹊径,汇集我艺术航程中的感悟和所得,并将它们奉献给那些爱我和我爱的人们。
《穿越艺术》 漫话音乐艺术的价值和力量(1)
无论是通过书本、音像资料,还是亲临博物馆,当我们欣赏到最原始的艺术品时,比如岩画、生活器具上的图画、粗糙的饰品,抑或构造简单的乐器等等,不禁会生发出无限遐想。透过那些斑驳的色彩,简陋的符号,我们试图穿越时空去探究远古传递的信息。试想,在人类最初阶段极为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吃饱穿暖已不容易,是什么原因促使人们创造出最原始的艺术?是始自人们与生俱来的对美的追求,还是对出于乞天保佑的宿命需求?是为记录史实,还是仅仅为了自娱自乐,打发时光?不管怎样,劳动不但创造了人类本身,也创造了艺术。人们不仅用艺术形式记录了劳动实践和生活场景,还借此美化自己的生活,同时通过求助于神灵的佑护来表达对生存的渴望。这些不断思考、不断追求的愿望,在狩猎等劳动实践中又转化成鼓舞他们的动力。在自然界的劳动实践中和原始的艺术创造过程中,人们逐渐培养起对艺术的审美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各种观点通过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比如中世纪的诸神,无论是雕塑,还是绘画,大多神的表情严肃冷峻、超凡脱俗,充满冷冰冰的威慑力。因为作为神的象征他们高于人类。在神权至高无上的时代,越是远离凡人,才越显得像“真神”。而文艺复兴以后,同类题材的艺术品所表达的内涵就完全不一样了。男性是那么仁慈、善良,充满爱心;女性是那么美丽、温馨,充满柔情,他们从高高在上的神一下子变成现世民众的偶像。同时,其他的艺术形式音乐、戏剧等,也通过改编神话、传说故事等形式,在思想内涵上有所改变。例如:巴赫(16851750)的作品,虽然题材还属宗教性质,但很多内容已经有重返世俗的亲切感。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哲人说理般的语重心长,向困难作斗争的不屈不挠精神等,无不表现出挚爱人类的虔诚之心,把对上帝和人类的爱完全融合成一种平等的、包容的、善良的愿望。这些作品用艺术的魅力去感染人,通过故事情节让人们去感悟、去自省,去体会;劝人们见贤思齐、弃恶从善,潜移默化地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从中让人体会到,艺术魅力的效果远不是任何说教式的教育所能比拟的。
从古到今,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话题始终是一个国家关注的焦点,这些领域中,文化并不直接干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是曲折地反映社会生活,影响社会发展。改革政体可以马上解放生产力;发展经济会使物质快速丰富;建立强大的军事机器可以显示国威;而文化的影响既宽泛又缓慢,它一直涉及到深层的精神层面,她的进步与发展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取得的。
作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艺术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试看当年元帝国是何等的气魄,连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亚历山大大帝(前356—前323)也只能望其项背,一代天骄成吉思汗(11621227)及其子孙靠武力占领了欧亚非大片的土地,建立起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