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艺术-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考,再逐渐淡出。男孩子挺懂事,答应试试看,并婉拒了这位先生的礼物。甚至,这位父亲还托人给我带话,请我也写一封类似的信鼓励他的女儿。我与这位父亲素不相识,有心帮忙,无从下笔,故一直拖了下来。但作为父亲的一片良苦用心无疑是令人感动的。    
    但同时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在众多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很多家长把孩子视为一世单传的命根子,两代人娇宠一个“小皇帝”。从孩子出生开始,家里的一切都以孩子为中心,一家之事唯此为大,尽其所能来庇护子女,为他们罩上一层玻璃罩,不能受一点委屈。孩子在物质上衣食无忧,精神上又受不得半点批评和打击,如同温室中的花朵,接受的都是阳光雨露,经不起一丝风吹草动。这样的爱护不得不令人担忧,因为他们的成长并不是沿着自然成长的轨迹,而是留下了太多家长刻意安排的痕迹,我觉得这样的家长是短视的,爱孩子却没有爱在根本上。如果所有的困难都由家长去承担、去克服,那么,家长能够帮他抵挡一时风雨,又如何帮他们去抵挡一生的困难呢?


《穿越艺术》 漫话学习与教育苦难和挫折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2)

    纵观历史,但凡做出点成绩的人,恐怕没有一个是一帆风顺的,成大器者,无不历经曲折和艰辛。人们敬仰他们,除了佩服他们自身取得的杰出成就,更多的是为他们在遭遇挫折时表现出来的非凡的勇气和毅力所折服,可以说,他们的成就与他们的精神共存,激励着后人继往开来。    
    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为著《史记》而披荆斩棘、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原是朝中太史令,曾收集了大量历史资料,准备写一部史书,但由于年老多病,一直未能如愿,便把著书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司马迁自幼发奋读书,20岁开始为了“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而漫游大江南北。他自长安出发,辗转至湖北汨罗江,凭吊屈原,登庐山、望五湖、去楚汉相争的昔日战场考察……然而,司马迁大展宏图的志向横遭冰霜,大祸不期而降,他为降将李陵的辩护激怒了武帝,遂以诬罔主上的罪名判处宫刑,这被世人认为奇耻大辱的刑罚本不能接受,但司马迁为完成著书夙愿,忍受酷刑带来的身心巨痛,耗时十余年,完成鸿篇巨制《史记》。这部著作记载中国近三千年的历史,描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逆境中的崛起,一直是后世学习的榜样。    
    也许很多人认为这个例子比较极端,太过久远,其实发生在当代的事情也比比皆是。华彦钧是众所周知的民间音乐家,这个被人称作“瞎子阿炳”的人一生充满艰辛,虽然幼时就表现出罕见的音乐天赋,却没有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他的母亲年轻时丧夫,后因嫁给他的父亲遭到族人唾弃,母亲在生下阿炳不久便郁郁而终。父亲是个道士,遂将儿子送回老家托人代养,8岁才接到身边。但阿炳没有因为身世不幸而沉沦,他学习乐器十分刻苦,并拜许多民间艺人为师,手指磨出厚厚的茧子也不以为然。34岁时,他的双目相继失明。由于社会动乱,他开始流浪,身背琵琶,手提胡琴地沿街演奏,卖艺为生。如此坎坷的经历,却锤炼了他的作品,他创作的《二泉映月》,用如歌如泣的旋律,字字血、声声泪,将他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和对自己历经磨难的哀怨表现得淋漓尽致,赋予了乐曲极大的生命力。阿炳没有学过什么作曲创作技法,但他勤奋好学,善于思索,又肯向别人学习,终成大家。除此之外,他创作的二胡作品《听松》、琵琶曲《大浪淘沙》等都是传世之作,令听众百听不厌,至今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我们周围,困境中奋进的人也举不胜举。在纪念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电视剧《冼星海》,为这部电视剧配乐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不仅要求作者有高超的作曲水平,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音乐来再现历史,表现出当时的社会景象和人物内心。担当这个任务的是七十多岁高龄的著名作曲家杜鸣心,由于冼星海当年在巴黎音乐学院受到极高评价的作品《风》的原作已经遗失,杜老为这部作品创作了替代作品,十分感人。人们问他为何能将冼星海的内心表达得如此深刻,如此传神,他只说了这样几句:“我9岁的时候,父亲在上海淞沪保卫战中牺牲,我和母亲被迫离开家乡湖北逃难到重庆……我和冼星海都是苦难出身,特别能体会他当时的处境……”所以,在中央音乐学院教了一辈子作曲,对各种流派、技法了如指掌的杜先生,并不是从分析当时的巴黎音乐学院盛行的创作风格着眼,也不是从技术上着手,或是考虑冼星海1930年到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师从的法国印象派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保尔?杜卡所受到的影响,而是去挖掘冼星海内心感受的根源。因为他知道作品所要表现的并不仅仅是音符和创作风格,而是用苦难铸造成的灵魂。由于同有家仇国恨,同是颠沛流离成为理解的前提,因此,挫折、坎坷有时又加深了人们对人生的认识,成为彼此了解、沟通的最佳方式。    
    人们一提起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罗伯特?舒曼,想到的是他取得的辉煌成就,殊不知他20岁时因听了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演奏而深受震撼,立志成为钢琴家。由于学习心切,他用自己发明的方法锻炼手指,结果过度地练习给他的手指带来了不可挽回的创伤,从此关上了他通往钢琴家的大门。面对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重大挫折,舒曼并没有气馁,而是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音乐创作和音乐评论中去,结果不仅给世人留下了许多非凡的音乐作品,还留下了深刻、颇有见地的评论文章,以至于音乐界有这样的说法:幸亏舒曼的手坏了,否则这个世界将缺失多少好的音乐作品和音乐评论……    
    我们不是刻意地再现这些受苦的场景,而是领会那种战胜厄运的精神,有时挫折和打击会让人沉下来,重新积蓄力量来应对困难,想方设法来增强自身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做出非凡的成绩。所以塞翁失马,并不一定都是坏事,要看你怎样去看待和处理。因此,在教育子女方面,一些家长的“全包式”的方法,不仅无法培养孩子顽强的品质,甚至可能耽误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穿越艺术》 漫话学习与教育苦难和挫折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3)

    历史上,连许多有见识的皇族都不这么做。按理说,皇族子弟锦衣玉食、呼风唤雨,可以随心所欲,但很多帝王懂得基业传承所面临的危机,懂得生存与毁灭的辩证关系。所以爱子女,首先就要让他们具有生存的本领,有创业、守业的能力。康熙教育子女是很有名的,他对众多皇子无一例外,全都严加管束。康熙经常到皇子们读书的书房,向老师询问他们的学业并亲自抽查,皇子们习字诵文一丝不苟,寒冬酷暑日日如此。康熙还注重言传身教,亲自书写,亲自射箭,给皇子们示范。他三次亲征噶尔丹时,命皇太子代理政事,让他得到锻炼。由此可见,鼎盛一时的“康乾盛世”与康熙的教子有方不无关系。然而,到了清朝末期,“八旗子弟”又成了腐败没落、颓废、不思进取的代名词。所以,爱而不纵才是教育的真经,古人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不正是这个道理吗?    
    东西方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西方封建时期的贵族及骑士也是从青少年时就紧随父兄上战场,在战场上厮杀拼搏,为政权和荣誉而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他们的满腔热血甚至是生命在建功立业。所以孩子们的荣誉,靠什么取得,是值得家长郑重考虑的问题。我听说现在有的家长出钱让孩子当“作家”、“诗人”、“歌手”、“棋王”……不禁让人无奈地摇头,这种越俎代庖是否能够让孩子们从中得到锻炼并获得真正的荣耀?孩子们从父母的行为中又会学到些什么?    
    看过高尔基(18681936)作品的人,一定读过《我的大学》。高尔基的大学就是社会大学,高尔基的人生历练在他的三部曲中得到生动的体现,是十分鲜活的成长教材。记得那时高尔基的《海燕》配上肖邦的《革命练习曲》是班级活动经常上演的配乐朗诵节目。苏俄杰出作家的作品还有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作者不管是什么样的出身,都无一例外地是在生活、精神上经受过苦难磨练的人,所以才可能成就他们那些感人至深的作品,并通过他们的作品和人生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苦难是一所最好的大学。这些都对当时正处青少年的我们这一代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俄国还有一个伟大的作家,叫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他创作的小说《罪与罚》、《白痴》等都十分深刻,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入木三分,隐含着与众不同的复杂感受。小说的丰富内涵与作者的独特经历不无关系,作者1849年因涉嫌反对沙皇而被捕,被判处死刑,行刑前一刻才改判流放西伯利亚,他在那里待了10年,经常发作癫痫病,即便如此,他并没有消沉,而是以极大的热情去写作。他说:“失去勇气就是犯罪……工作,不断地热烈工作,才是真正幸福所在。”他的作品不仅在俄国和欧洲有广泛的影响,在世界上的影响也很大,许多人读后为其感动,科学家爱因斯坦和音乐家马勒对他都有很高的评价。    
    所以这世界总是在以它特有的方式,来保持着得与失的平衡。我也经常慨叹自己生不逢时,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学业曾被迫中断,参加国际比赛的大门也被紧紧地关上了,还要到天津葛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