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不由令我想起了一句话: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在培根眼中,这世界其实也是个大舞台,只不过一般人是看戏的,而演戏的是少数人而已,这少数人便是所谓的权威。他们为我们这些看戏的常人造出许多的权威理论,让人们去信奉它们,把它们当做不可更改、绝对正确的教条。
所以大家要警惕,看清楚这些“剧场幻象”的虚伪本质,并且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以上就是培根为我们指出的阻碍人们正确认识万事万物的四大幻象。不难看出培根说得极有道理。
但我想,更重要的不是知道它们,而是突破它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认识世界,了解社会,求得公理!
经验是知识之母上面说过作为人的厉害武器是感觉和思维。那么我们通过它们所获得的是什么呢?当然是经验。这270
也就是培根的获得知识的第一个原则― 经验认识的原则。这个原则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即知识是存在的反映,这是经验认识的基础。
我们知道,经验之为经验,首先要有被经验者,就像我们吃东西首先得有食物一样,然后才谈得上吃,像一句俗语所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也“难为无饭之吃”。
这个被经验者就是外在世界,就是自然的万事万物。这我们在《 人是自然的仆役与解释者》 中就已经说了。
有了被经验者后,知识就有原料了。因为在培根看来,知识乃是存在的反映,这就像事物与其镜中之像一样。
这里要注意的是,这个存在乃是一切的存在,从最漂亮的小姐到最丑陋的姑娘,从最香的香草到最臭的大粪,无不是存在,无不是经验的对象。
通过知识是存在的反映这一原则,我们的知识大厦就有了一个坚固的基础。
当然这还远不等于获得了知识,就像我们得到了铁矿石不等于获得了钢铁一样,是什么将存在这一原料加工成知识呢?当然是经验了。用另一句话来说就是“一切知识起源于经验”。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有一个大特点就是从理论出发去寻找理论,而不是去观察自然,认识自然,从自然之中寻找知识,但由此能得到知识吗?经院哲学家们当然认为能。但培根可不这么认为,因为经院哲学家们虽然能得到许多结论,然而这些结论根本没资格称为知识,而只是一些无聊的废话。
培根认为知识应当起源于经验,也就是说要从对自然的观察中得到知识。
感觉,乃是我们获得知识的第一个具体步骤,然后才能往其271
它步骤进发,得到知识,这是培根所再三强调的。他认为全部对自然的解释当由感觉始,由感官的知觉沿着一条径直的、有规则的、谨慎的道路达到理智的知觉,即达到真正的概念和公理。强调认识从经验开始,这就是所谓的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原则。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培根经验主义有两个中心:一是存在,二是感觉。二者结合便形成了经验,经验一旦形成便成为了知识― 培根称之为“真正的概念和公理”― 的基础。
但大家千万莫要以为培根认为经验本身就是充分的知识与真理。相反,他认为如果要将经验上升为知识与真理,还需要走一段漫漫长路,一段“径直的、有规则的、谨慎的道路”。这意思就是:经验要成为知识与真理必须对经验本身也提出一定的要求,我们不可因为经验是知识之母就产生对它的盲目崇拜,经验之不一定生知识与真理,就像母鸡不一定都会生蛋一样。母鸡一般而言会生蛋,但不一定!
那么,对经验到底有些什么样的要求呢?
首先,我们应当尽量使经验更加准确。须知人的感官有时是会骗人的,例如有许多人声称看到过鬼,但鬼这个东西我是不相信的,因为鬼不是上帝,上帝只有一个,而且连神学家们也不知道生活在哪里呢。可鬼据说是到处都有的,但我从北京到海口,从乡下到城市,从荒郊野岭到通衙大道都走遍了,可连鬼影都没见一个呢。还有,医学上有所谓的幻觉,就是说人在某些情形下,例如患了某些病,就会“看到”某些东西,“听到”某些声音,可实际上他们所听所见的并不存在。这种幻觉在神经病人身上最常见,但在正常人身上也可能发生,我想大家可能都有过这类体验。
所以当我们接受经验时,还必须对经验本身进行一下考察,272
使之准确,这是第一。
第二就是要使经验尽可能地丰富,也就是说我们努力多拥有经验。这样,在准确而丰富的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达到“真正的概念和公理”了。
除了这些从生活实践的感觉中获得经验的正常途径之外,培根还找到了另一条经验之途― 实验。
他认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得到的经验诚然重要,然而也有许多缺憾,例如人们在经验的过程之中比较被动,常是外物给我们以经验,而非我们去经验外物,所得出来的经验也比较浅显,甚至弱到我们无法知觉。由此培根主张另一种得到经验的方式:实验。他认为通过实验所得到的经验比平常所感受到的不但要准确,也要深刻一些,由此我们也可以更加迅速准确地探索真理,获取自然之奥秘。
培根这个说法当然是颇有道理的。因为自然界直接提供给我们的东西一般而言的确比较浅显,也常常不那么准确或精确。但实验就不同了,它能更加精确地表述一切,弥补自然之不足。我曾听到过一个笑话:两个女研究生,是师姐妹,有天为谁比谁胖争了起来,先在外面用磅秤一称,有一个重了大约半公斤,但她不服气,说是另一个鞋轻,结果脱了鞋一称,两人看上去就差不多了,但又好像一个要重点儿,两人都有点儿怪脾气,为了证明究竟谁重,竟然到了实验室,用高科技的精密仪器去量体重了。
这个笑话真不真我不知道,反正我没看见。但这说明人的经验有时是不准确的,若借助于科学仪器,通过实验我们便能更敏锐地感觉。
培根关于经验是知识之母的最后一点,是他认为即使我们273
已经由经验达到了知识与真理,这并不说明可以就此把经验抛到一边了。相反,这时经验又有一个重大使命:检验真理。我们知道,从前经院哲学家们当发生矛盾时,不是用手去证明,而是用嘴去证明,他们引经据典,用《 圣经》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们的话去证明自己才掌握了真理。但这样的结果当然是没有什么结果了,直到最后还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培根认为用这种方法是不能证明真理的,检验真理惟一正确的方法是经验。只有在实际的经验之中人们才能知道孰真孰假。就像物体重量与下落速度的关系,如果到了博学的神学家们那里,相信他们可以为此辩论七八年,最后说不定还是赞成亚里士多德的权威说法。但其实这根本用不了七八年,七八分钟,甚至七八秒钟就可以了。又例如经院哲学家们相信女人的肋骨比男人多一根,原因是《 圣经》 里有这么几句话:
耶和华神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 … 耶和华神使他沉睡,他就睡了;于是取下他的一条肋骨,又把肉合起来。耶和华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她到那人跟前。那人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当时夫妻二人赤身露体并不羞耻。
由这段话经院哲学家们推论说:男人的肋骨应该少女人一根,因为他被神取走了一根。其实要证明这话的真假再容易不过了,只要解剖两具尸体,用眼睛“经验”一下就成了。但经院哲学家们却宁肯停留于纯粹的思辨。
274
理性是知识之兄重视感觉与经验只是培根思想的一面,他还有与此相对的另一面:重视理性。在培根看来,经验无疑是知识之母,然而人在获得经验之后并不等于获得了知识,要将经验上升为知识还有待于一样东西的帮助,这就是理性。而且理性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同感性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更要密切,算得上同胞兄弟,所以我称理性为知识之兄。
对于何谓理性,这个问题也属于那种你不问我还知道,你一问我就不知道了的一类。这里不能细致地去说,只大体如此说:理性有两个主要意思:第一个意思是表示当人类在看待一件事务或处理一样事物时,能够避免感情用事,而是冷静地、客观地、正确地看待、处理这件事物,这时它与“理智”的含意差不多。它的第二个意思则表示一种能力,指人类不但能凭感官感受一个事物,而且能用大脑思维,即我们不但能看到它的颜色,听到它的声音,尝到它的味道,摸到它的温度,我们还能更深刻地了解它,像一句老话所说,不但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例如我们看到花儿是红的,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呢?眼睛就不知道了,但理性可使我们知道,那是因为花儿里有一种呈红色的“花青素”的缘故。
培根很重视理性的作用,因为在他重视感觉与经验的同时也深深地发觉了它们的局限性。他说,那些太大或太小的、太近或太远的、太快或太慢的东西凭感官我们都是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还有那些我们看得太多、习以为常了的东西也是这样,不能有正确的感觉。这也许听起来有点怪,其实一点也不,您只要问问大夫们,那医院里的药香是不是很难闻?他八成会睁大眼问:“什么药香?我怎么闻不到?' ’您看,那我们一踏进医院大门就给熏得捂鼻子的味儿,他成天在这里竟然闻不到!那是为什么275
呢?是因为习以为常了的缘故,就像一句老话说:入芝兰之肆,久而不闻其香;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培根认为感觉的这种局限性不但使我们不能感觉,而且“人类理解力的最大漳碍和扰乱却还是来自感官的迟钝性、不称职以及欺骗性。… … 由于这样,可触物体中所包含的精髓的全部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