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耶稣会学校里他一读就是整整八年,到1 612 年,他已经16 岁了,才离开了学校,去读世界这本大书。
他的目的地首先就是巴黎,它是法兰西乃至当时整个西方的文化之都。
一到巴黎,他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乡里妹子上了街一样,嘴都合不拢了,忙不迭地陶醉于灯红酒绿之中,拜倒在贵妇名媛的石榴裙下。
除了喝酒和同美女们打情骂俏外,笛卡尔在这里还学会了一样本事:赌博,而且几乎是每赌必赢。这让他那帮酒肉之交眼红得不得了,削尖了脑袋想把这个技术学到手。他们深知这是最佳谋生术。
但笛卡尔的那帮朋友说什么也学不会他的赌技,因为笛卡尔靠的可不是运气,而是精密的算度,这精密的算度则来自于他289
那些高深的数学知识,那些空虚的脑袋如何装得下呢!就这样,他在巴黎一混就是五年,到1 617 年,他突然发现了这种生活的可悲,于是,他断然离开了美女、美酒和朋友们,开始了另一种生活。
我们可以相信笛卡尔这时肯定经历过一场心灵的剧变,因为离开这样一种生活决不是容易的事,试看看吧,在巴黎的千年历史中,有几个人能做到这点?
但他毕竟离开了,为的是什么呢?也许是因为他为一个花心美女所弃,在痛苦之余离开了那伤心之都;也许是因为他发现自己的钱财实不足以过这样一种生活,只得离开;当然,也许是因为他终于觉悟到了这种生活的了无意义,就像《 忏悔录》 里的圣奥古斯丁一样,在历尽肉欲人生之后终于大彻大悟,毅然走上了另一条不归之路。
离开巴黎之后,笛卡尔到了一个奇特的地方― 军队。这是最令我惊异的一点。笛卡尔,这个长着苍白的脸,身体虽然已经不是蒲柳弱质,但也算不上强壮的人,根本不适合于从军,何况欧洲这时正处于多事之秋,大小诸国之间你争我斗,战士的生命无时不危机四伏,笛卡尔如何竟会加入这样的军队呢?不过他毕竟加入了,至于原因,我这里就不再妄测了。也许像他自己说的一样:“我参加军队是由于一时心血来潮。”
但他这次心血来潮令他在军队中一呆就是四年,不过在这四年里他是个十足古怪的军人,与其他战士有四大不同之处:一是他不要军晌,这样他就可以不做军人通常要做的许多事了,包括军事操练,还可以每天睡到中午;二是他从军不从武,也就是他不打仗,只做些文书工作;三是他根本不想效忠某一个国家,他在荷兰、德国和匈牙利的军队中转来转去,好像他参加的不是290
军团,而是旅行团;最后一个特点是,他不但把军队当成了旅行团,还当成了学校。他每天都在辛苦地学习钻研。不仅如此,他随军每到一地都要找这些地方的精英之士切磋一番,例如当他加入了德国人的军队,驻防乌尔姆时,遇到了一个精通数学的市民,笛卡尔就虚心向他讨教,学得了不少有用的东西。到1 621 年,他已经25 岁了,终于决定离开军队。此后他便在欧洲各地到处浪游,足迹遍及从波兰到意大利的广大地区,不过在1 628 年他重温旧梦,又加入过一阵子军队。这支军队的统帅叫拉罗歇尔,当时他正在法国率军进攻胡格诺教徒的城堡,所谓胡格诺教徒,就是加尔文在法国的信徒,我们前面讲过,他们在法国吃尽了苦头,包括恐怖的“圣巴托罗缪之夜”。
但就在第二年,他终于厌倦了军旅的流浪生涯,想要找一个小小的家,安顿下来。
在哪儿安顿下来呢?当然最简单的选择是法国,但笛卡尔不想,因为他知道在那里他将成天会被他的朋友们捣乱,根本没办法做他想做的学问。
他选择安家的地点是荷兰。我们在《 西方历史的故事》 中曾讲过,在西方历史上,以小国而称霸的最小的国家恐泊就是这荷兰了。是的,这时是17 世纪,正是荷兰替西班牙成为西方新霸主的时代。像所有新生强国一样,这时的荷兰充满了自信与宽容,能够容忍别的西方国家当时不能容忍的思想,所以当时许多欧洲思想家都把这里当做了自由之家:霍布士,继培根之后重要的英国经验主义者,把他的书拿到这里来出版;另一个经验主义者洛克也到这里来避难;还有我们后面要讲的伟大的斯宾诺莎甚至在这里安了家,而且除了在这里,他当时在任何别的地方都会有大受迫害的危险。
291
笛卡尔在荷兰一住就是二十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甚至对朋友们也隐瞒了自己的所在,只有很少JL 次因为生计间题不得不到法国走了几趟。
离开了酒肉朋友们,离开了军旅生涯,笛卡尔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多产的时期。他的几本主要著作,像《 方法论》 、《 沉思录》 、《 哲学原理分等都在这段时期写成。
这也是他一生中,至少成年之后最安宁幸福的时期,除了替他做饭洗衣的仆人外,他总是形单影只,把所有光阴都用来搞哲学研究。不过他像在学校时一样,并非伏案奋笔疾书,而是每天花一大半时间蜷缩在温暖的被窝里,”啊卜人把饭菜都送到床上。有点懒惰吧?要是普通人这样做我们可以断言他是懒鬼。然而人与人是不同的,尤其对于笛卡尔这种人,更不可以按普通人的标准要求他。
笛卡尔的另一个特点是他并不像其他哲学家一样博览群书,相反,对一个哲学家而言,他很少读书,甚至于每天坐起来工作的时间也不长,在荷兰居住的二十年间,我几乎可以肯定他书斋里的书还没有我多呢,他最珍爱的书似乎是两种:一是我们前面讲过的托马斯”阿奎那的著作,另一种则是《 圣经》 。大家看得出来,这两本书都同基督教与神学有关。这并不仅仅说明笛卡尔爱好神学,而是有两种可能:一是笛卡尔真诚敬爱神与神学;二是他带着它们并不是为了要读它们,而只是为了避人耳目,免得被人指认是无神论者之类的异端。我们要知道,笛卡尔生活的年代不但有天主教这个一贯强大的组织在迫害一切有异端思想的人,另外还加了一个新教,它虽然在许多方面是新的,然而在迫害异己这方面却是同天主教一样,这我们在前面加尔文那里已经领教过了。对于一个哲学家而言,如果被人发现根292
本不读基督教神学的两种最高经典― 托马斯? 阿奎那的著作和《 圣经》 ,就很可能同时被新、旧两教指为异端。为了免灾避难,笛卡尔便把那两种书随身携带,甚至会显得他好像经常读一样。笛卡尔虽然读书不多,但却真是一个沉思的天才!众所周知,他一生在两个方面对后世影响极大:一是哲学方面,二是数学方面。哲学方面他被罗素和黑格尔等对哲学史卓有研究的人称为“近代哲学的始祖”;数学方面我们只要说一点就够了,他是我们在中学时就已经学过的《 解析几何》 的创造者。七可以相信这些东西都是他通过沉思而得来的,我真是越想越觉得他伟大。
笛卡尔生平的另一个奇迹是虽然他生下来就被认为快要死了,却一辈子没进过医院。44 岁那年他曾洋洋得意地宣称说,他从来没有“蒙受过值得称为患病的不幸”。
像“三九”药业所言“健康就是幸福”,从这一点而言,笛卡尔的确是个幸福的家伙!
我想这主要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他自小“养生功”练得十分好,人的健康是三分体质、七分保养。保养能让体弱者长寿,不保养则会令体强者短命。所以我奉劝大家多练练养生功。
那么如何养生呢?那方法多得很,我这里只提一点― 制欲。大家都知道,酒色伤人,如果想长命百岁,那最好还是制欲,莫要纵欲纵饮。
制欲正是笛卡尔体弱而一生健康的第二个主因。
笛卡尔是个制欲的人,虽然刚到巴黎有点放纵,但其一生总的来说既不好饮,也不爱色,最大的证明是他终生未婚。这并不说明他是个在家的独身修士,他也有过自己的情爱293
生涯。只不过我们对他的这段罗曼史所知不多罢了,我们知道的乃是这段情缘为他留下了一个女儿,由于他并没有同那个女子成婚,所以他的女儿是私生的。但笛卡尔不但把这个私生女儿接到了身边,还视之为掌上明珠、心肝宝贝,她的名字叫弗朗西妮。对于父母双亡、深居简出的笛卡尔,小弗朗西妮是他在世上最大的牵挂。他全心全意地爱着她,胜过爱世上其他一切,包括哲学。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漂亮的小弗朗西妮在5 岁那年的一天突患重疾,一下就死掉了。
笛卡尔被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一下弄晕了头,他肝肠寸断,一天天地沉浸在悲哀里,思念着女儿美丽活泼的身影,还有如百灵鸟般婉转动人的娇腔。他甚至于把伟大的事业― 哲学、数学和科学的研究― 抛到了九霄云外,如他的传记作家贝利特所言:“孩子的死使他极为悲痛,这一时的痛苦使他从前那些不朽的思想显得黯然失色。”
笛卡尔自己也说过,这是他一生最大的痛苦,令他整个生命都面临危机。然而他最后还是从痛苦中站起来了,他离开了原来所居之地,那里的每件东西都令他心碎。他搬到了另一个地方― 莱顿城,买了一座美丽的小城堡,小城堡坐落在一个美丽的花园里,一年四季有花开放,争奇斗艳,与青青小草相映成趣。大家看毕可能会想,这个笛卡尔看样子还蛮有钱呢,买得起这么大的房子!
不错,笛卡尔是有钱。前面说过他的父亲是个不小的官儿,还是个贵族,自然有钱,他在笛卡尔年纪不大时就死了,把所有财产留给了儿子。笛卡尔不久便把祖业卖掉了,得到一大笔现款,他再利用这些钱来投资,一年有六七千法郎的收入,在当时虽然谈不上是大阔佬,但足以过上丰衣足食,悠然自得的日子294
了。
对于笛卡尔,这样的日子最主要的好处就是他可以从此不用为生计操心,可以全心全意地坐下来做学问了。这也是他一生能够取得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