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西方哲学的故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这样的话岂不真的让那些既想要幸福又想有道德的人465 
― 可以断定这种人还不少哩― 彻底绝望了?对此,康德说:您也大可不必太伤心,因为至善虽然不可能完全实现,然而我们却仍不妨有这个理想。用康德自己的话来说,是不妨设想有一个“目的国”,在这个理想之国里,至善的理想能得到实现。不过,这个理想之国如他所言,是绝不可能实现的。他说:“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如何,理念与现实之间有多大的区别,这是没有人能够回答― 或应该回答― 的问题。”这样,康德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告诉我们:那理想之国不但不能实现,甚至我们连问都不该问哩!
至于现实中幸福与道德的关系到底如何,那答案仍是:对立!
康德在发表他的第二部经典之作《 实践理
J 性批判》 仅仅两年之后,就出版了他的第三部巨著《 判断力批判》 ,从而完成了他不朽的批判。
在讲到.人类时,我们常用三个字来表达:真、善、美。第一个讲的是认识方面的间题,第二个讲的是道德方面的问题。这两个康德通过两本“批判”做了出色的回答。那第三个间题他当然也不会置之不理,他将用他的第三本杰作来回答之。这第三部不用说就是《 判断力批判》 了。
康德对美的基础性分析就是将美分成两种:分别叫做“纯粹美”和“依存美”。这两个词有的人又译成“自由美”和“附庸美”; 大家可以自由选用。
在这个基础之上,康德先对纯粹美进行了深入分析,再在此基础上通过两者之间的区别分析依存美。我们先来说说纯粹美。466 
纯粹美,顾名思义,就是纯粹的美,同别的东西,如真与善无关的美。这确实是它的大体含义。当然我们不能满足于此,还要来详细地看看这纯粹美到底怎么个纯粹法。
纯粹美的第一个特性是:它是纯粹的,所以同真、善与利益等无关。
说纯粹美同真无关,也就是说它与认识无关。我们还是举个例子来说吧,例如当我们看到一栋房子时,我们可以有两个判断:“这栋房子是合乎建筑学法则的”以及“这栋房子是美的”。这两个判断虽然都是判断,并且是对同一个对象的判断,但康德认为,它们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一个认识判断,后者则是一个审美判断。
什么是认识判断呢?是说它是有关所判断的对象的内容的判断。例如在这个例子里,我们涉及了房子的设计结构,并且判定它是符合建筑学法则的。其实就是判断它是不符合建筑学法则的,这同样是一个认识判断,因为它同样涉及了它的内容,只是采取了否定的形式而已。
与说房子合乎建筑学法则同样,我们说这栋房子有几扇窗户、几个房间,适不适合住,贵了还是便宜了,等等,都是一种认识判断,因为大家可以看出来,它都涉及了这栋房子的具体内容,也就是说,我们对这栋房子已经有所认识,因为正是这样我们才能有那些判断。例如,如果我要说这栋房子贵不贵,那么就要知道它是用什么样的材料建筑而成的、面积有多大、在什么样的地区等,这些都是它的具体内容。
至于审美判断,那就不同了,它根本不涉及判断对象的具体内容,而纯粹只涉及到它的形式以及由这种形式而致的快感或者不快感。我们还是举例子来说明吧。在前面当我们要判断一467 
栋房子是否合乎建筑学原则、有几个房间或者贵不贵时,都要涉及到房子的一些具体内容。但当我们说一栋房子是美的时,就根本不需要这些内容了,我们不需要知道这栋房子是否符合建筑学原则,也不需要知道它有几个房间或者在什么样的地方,是经济特区还是穷乡僻壤,等等。
当然,只要它是一栋房子,总得有几个房间,也总得位于什么地方,这是免不了的。即使在我们完全不了解这些情况时,例如我们初到异国他乡,对这里的一切,语言、风俗、地理位置及建筑风格都一无所知,然而当我们看到这个地方的某栋房子― 仅仅只是看到了它― 仍可能会感到它是美的,并且下这个判断。就像一个非洲土著,当他由于一个偶然的原因来到了我们的长城脚下,此前他对这堵长得吓人的墙一无所知,包括它叫什么名字、用来做什么的、用什么东西建筑起来的,等等。我相信他仍会感到它是美的,并且发出“哇窿!真美!”之类的一声惊叹。除了同对象的内容无关之外,纯粹美的第二个特点是同利益无关。
所谓同利益无关,也就是说当我们判断一个对象是否美时,并没有考虑到这个对象跟我们有什么利害关系,即它对我们有利还是有害都不在考虑之内。例如前面我们说那栋房子是美的时,不但同它的内容无关,而且同它对于我们有否利害关系无关。例如这栋房子是否是我老爸的还是我女朋友的,或者是我们生意上的死对头开的店铺都无关。
反之,如果一个判断同利害关系挂起钩来,那么它就算不上是审美判断了。就如康德在《 判断力批判》 中说;“每个人必须承认,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
468 
我想我们应该理解康德这个观点。因为事实上也是这样,当一个判断被加上功利因素时,就很难说它是一个真正的审美判断了,就像很难说它是一个真理性的判断一样,判断者完全可能是为了趋利或者避害而进行判断,因此他的判断也是根据利害而来的,同所判断的对象,不管是理论还是事物的真实特征― 美丑还是真假― 无关。
这样的例子不用说了,那是太多了,我们在生活中几乎每天都会遇到。
审美判断不但同对象的内容及利害无关,康德认为,就是同道德,即善与否,也无关。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善与否是功利之一种。
我们知道,美是由对象带来的一种快感,而善行同样可以给行善者带来快感,但这两种快感是大不相同的。美所带来的快感是同利害无关的,就像审美判断同利害无关一样;而善却是同利害相关的。我们称一个对象为美,可以完全不管它的内容,而只是感觉它美;但善就不同了,当我们去行善,或者称一个什么行为为善行时,却不能像称其为美那么简单,而必须涉及对象的具体内容。举个例子说吧,在街上我们看到一个女子,以前我们对她没有任何认识,但我们完全可能不约而同地惊叹一声:“哇!好一个靓妹!”我们能说“哇!好一个善妹”么?
当然不能,因为我们判断她的善良时,得从她的行为,而不是外表来看;她具体地做了什么好事表现她是善良的。例如,她看到一个老大娘不敢过车水马龙的街道就搀扶着她过去,看到一只小鸟死在地上就流出了热泪,等等。这些例子都涉及了事物的具体内容,并且事实上是功利的内容。您也许会问:难道说看见小鸟死了流泪也有功利在内吗?当然!姑娘在这里表现的是469 
一种同情心,而同情心的根子是什么?难道不是因为同情能带来功利么?它能给被同情者带来好处,并且给施同情者也还来某种形式的快感,就像我们做了好事,帮助了别人后,即使没有得到任何形式的物质好处,却也打内心里有一种满足感一样。当然这种快感也是有功利因素在内的,同美所致的快感不一样。
以上我们谈了康德认为纯粹美同对象的认识内容、利害关系以及善与否等都没有关系,它只是对象的形式给审美者带来的某种快感。这是纯悴美的第一个特征,现在我们来谈谈它的第二个特征:审美判断的单称性与普遍性。
所谓纯粹美的单称性,就是指当我们称对象为美时,只能称一个对象,而不能称一类或所有对象为美。例如,我们可以说这个姑娘很美,但不能说所有姑娘很美。
康德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想这一是因为当我们说一个对象为美时,是不能空口瞎说的,需要有些证明,而如果我们说“所有姑娘都美”之类的话,那么我们怎么可能一一去证明呢?二是因为如前所说,康德的美实际上是一种感觉,而感觉这个东西,我们知道,对抽象的东西是不能感觉的,我们只能感觉具体的对象,如一个或几个人,而不能一次就去感觉所有的人。至于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性,康德说过:“美是那不凭借概念而普遍地令人愉快的。”由此可见,康德所谓美的普遍性就是指美“普遍地令人愉快”。
他为什么这样说呢?我想那是因为纯粹美是不涉及对象的具体内容以及利害得失的,只涉及对象的形式。一个对象,也许由于人对它有不同的利害关系以及不同的认识角度,因此而产生不同的认识及道德评价等,有人曰之善,有人说是恶,这样的470 
例子举不胜举。但当说到纯粹美时,由于只涉及到了对象的形式,没有任何利害因素在内,因而是可以为大家所普遍认可的,就像康德自己所言:“它对每个人都是有效的。”例如秀甲天下的黄山西湖,古今中外的游客们谁不认为它美呢?它的美对每个人都是“有效的”。
美的这种普遍性也可以称它是一种必然性,即在人们之间具有某种共通性,因此当一个人认为某物美时,其他人也必然会不约而同地认为它美。
这时大家也许会说了:什么美的普遍性与必然性?我却不觉得有呢。例如一个穿着三点式的女郎,对一个老夫子来说是丑陋可恶的,而对于一个小青年来说则美得让他发呆。这说明美具有普遍性么?
对于这个间题我要这么回答:请注意,这里所说的是“纯粹美”,而不是“美”,您这个涉及美女的问题实际上已经不是纯粹美了,而是我们马上要讲的依存美。康德认为只有纯粹美才有普遍性,依存美并不具有普遍性。
什么是依存美呢?我们刚才已经谈过了纯粹美,并且知道了它的特性,也知道了纯粹美与依存美是两种不同或者说相对的美。因此由何谓纯粹美我们就不难知晓何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