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西方哲学的故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只是一个事实,重要的是它毕竟得到了应有的承认。如果一定要讲原因,那可能是因为天才们的思想太具有超前性,因此无法立即得到普通人的认同,但这毕竟是“立即”而非“永远”,也就是说,他们的思想终究会得到认同。这就如罗素在《 西方哲学史》 中所言:
一般讲,最早想出新颖见解的人,远远走在时代前面,以致人人以为他无知,结果他一直湮没无闻,不久就被人忘记了。后来世问的人逐渐有了接受这个见解的心理准备,在此幸运的时机发表它的那个人便独揽全功。例如,达尔文就是如此,可怜的孟伯杜勋爵却成了笑柄。
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远不止一个,从马克思的《 资本论》 到弗洛伊德的《 梦的解析》 ,到乔伊斯的《 尤利西斯》 ,无不遭遇如此555 
的命运。
其实,叔本华自己也并非没有认识到他的著作诚然伟大却可能受到冷落,因此他在《 序言》 中说了下面的话,他先大行欲擒故纵之计,劝读者不要为他的书“浪费一个小时”,接着却又“提醒读者”说:
… … 即令他不读这本书,他总还知道一些别的办法来利用它,此书并不下于许多其它的书,可以填补他的书房里空着的角落,书既装订整洁,放在那儿总还相当漂亮。要不然他还有博学的女朋友,也可把此书放到她的梳妆台或茶桌上去。再不然最后他还可以写一篇书评,这当然是一切办法中最好的一个,也是我特别要奉劝的。
我想多半是人们没有读到他这篇序言的缘故,所以尽管这本书很整洁,装订得也不错,但既没人将它送给博学的女朋友,又没几个人读它,绝大部分的书在书店的角落里躺了整整十六年后,被当废纸卖了。而他的《 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命运也好不了多少,它共印了50 。本,十年后还有350 本躺在灰堆里哩。自己杰作的遭遇使本来就有些乖僻不合群的叔本华更瞧不起人了。他后来在《 生活智慧论》 中说了好几句俏皮话来讽刺有眼不识金镶玉的凡夫俗子们,例如:“一头蠢驴去照镜时,你不可能在镜子里头看到天使。”还有,“当大脑和书相撞发出空洞的响声时,不能总是归咎于书吧?' ' 
怎么样?够幽默吧l 在这冷嘲热讽之中我们也不难感触到叔本华那苦涩的心灵。
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在叔本华正为自已的书无人喝彩556 
而痛苦之时,一个新的危机突然从天而降。这年6 月,当他还在国外时,接到妹妹的来信,信中告诉他一个致命的消息:保管着他们家财产的穆尔商号倒闭了!
这消息不亚于晴天霹雳,因为他的全部财产都存在这家商号里,他是不打工的,当然也没有薪水,生活所需的一切开支都来自于他在这家商号投资所获的利息,倘若失去了这笔财产那他真只好喝西北风了!
他急急忙忙赶过去,商号虽然倒闭了,但并没有真的一个子儿无存,股东们答应归还他投资的70 %。这本来是一个够优惠的条件了,叔本华的母亲妹妹都答应了,但叔本华就是不干,坚持一定要全数返还。也不知道他用了什么妙计,竟然从骨头里榨出了油来,收回了全部投资。
事后,他不由得意洋洋地自称自赞道:“一个人可以成为一个哲学家,而又不必因此就是一个蠢人。”
不过那些股东们虽然答应全额赔款,但叔本华真正拿到自己的钱还要等上几年,他当然还不至于断炊,不过仍感受到了当无业游民的不妥,决定弄个工作干干。
他能干什么工作是秃子头上的虱子― 明摆着的,当然是去大学当老师啦。
到哪儿去做老师呢?当然是去柏林大学了。
这年,也就是1819 年年底,叔本华向柏林大学提出了当老师的申请。他的申请不久便获得了批准,主要是因为他申请的可不是正式教师,例如教授、副教授之类― 那连门儿都没有,而是私人讲师。关于这个给学校干活儿却不要学校给钱的特殊工作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这职位似乎是专给那些思想不同凡晌,一时得不到承认的伟人们安排的哩!从康德到黑格尔,从弗雷格557 
到弗洛伊德都干过这活儿。
在叔本华前面的康德和黑格尔干私人讲师都获得了成功,最后荣升教授。叔本华是不是也有这运气呢?我们且拭目以待。获得授课资格后,在1820 年3 月,叔本华开了第一堂课,先是试讲,题目叫做《 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讲的当然就是他的博士论文。讲的效果大概还可以,因此叔本华获得了由黑格尔签署的同意书。不久便正式开课了。
他给自己的讲座起了个颇为诱人的名字:《 论整个哲学,或者论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的精神的学说》 。每周五次,每次一小时,具体时间是每天下午5 点到6 点。
这个时间决定了讲座的命运。
叔本华是故意选这个时间的,因为他最不服气的黑格尔的讲座也是在这个时间举行,这也就是说,如果谁选了他的讲座就不能再选黑格尔的了,反之亦然。
我们在讲黑格尔生平时就说过,这时的黑格尔不但课讲得好,而且已经享有德国哲学界的帝王之尊了。大家猜猜在这种情况下叔本华想来争会有什么后果呢?
这种不自量力的尝试之命运可想而知,叔本华的教室里从来没超过3 个人,几次讲座后更是空空如也了,他只好灰溜溜地堰旗息鼓,落荒而逃。
离开柏林大学后叔本华并没有离开柏林,他还渴望在这块德国文化的沃壤上开出几朵属于自己的奇葩,或者哪怕是生出小花小草也好。他密切地注视着所有的报刊杂志,像守财奴盯住金子一样,想从那上面找出几篇赞美他的文章来!
后来总算给他等到了一篇,而且是柏林大学的一位老师,名叫贝内克写的。叔本华不由喜上眉梢,以为他终于“得到承认”558 
了。但仔细一瞧,不由气炸了肺!其实文章并没有骂他,不过是相当含蓄地批评他不该把康德以后的哲学,包括黑格尔,一概当成狗屎。但这在叔本华看来等于是在他脸上捆了一巴掌。他立即给那份报纸去了一封信,自然没客气话讲,编辑看了也许觉得有些过分或者不值得,就没有登。叔本华气上加气。大家猜猜他最后怎么做?他竟然出钱在一家报纸登广告回击贝内克那可怜的批判!
一个人竟然会用此种态度对待学术批评真是不可思议。我想这只能归因于叔本华太神经过敏了,而且他这神经过敏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人生经历的后果:童年经历、家庭生活早已使他的神经不那么坚强了,作品受到冷落之后更是郁倡难解。如今这小小的批评就像加给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样,他终于挺受不住了,做出了失常的反击,这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我们愿意理解叔本华的话。
1822 年春天,叔本华痛苦地离开了这个学术之都。他不但离开了德国的首都,也离开了整个德国,又一次来到了总给他无限遐想的意大利。
他经过瑞士进入意大利,重游了米兰、佛罗伦萨、威尼斯等景色优美而又历史悠久的城市。他想,也许现在他得不到承认,但历史终究会承认他的,他应该等待。
在意大利四处浪游了一年后,他回到了祖国,到了另一座城市慕尼黑,住了下来。以后的一整年他将生活在这里。这一年,得不到社会承认的痛苦姑且不谈,他身体上也不断地遭受种种疾病的折磨,痛苦不堪,最后他的右耳聋了。正当这时,母亲,这个应当说是他在世上最亲的人,又给了他沉重一击:这年7 月,她正式宣布,剥夺儿子对她一切财产的法定继承权。559 
叔本华如何反应不得而知,但我相信他的内心必定十分痛苦,也许更痛苦的是:他不能,也无法述说这种痛苦,而只能将它深深地埋藏心底。
为了减轻身心的负担,他到了一个叫加斯泰因的地方,这里是德国有名的温泉疗养地。泡了几个星期温泉后,他感觉身体恢复了一点,就离开了,又回到了以前生活过好久的德累斯顿。不过几个月后再一次离开。令人惊奇的是,他又到了他的伤心之地柏林。
此后,叔本华好像与自己过不去似的,在这座压根儿不把他当一回事的城市一下生活了整整六年,从1 825 年直到1831 年。在这六年里他干了什么呢?他那二十几岁时就有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创造之欲过早地离开了他。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有记录的事只是做了点儿翻译,例如将自己的那本《 论视觉和颜色》 译成拉丁文,好像有人读它似的,又将17 世纪的西班牙哲学家巴尔塔萨尔? 格拉西安的一些著作译成德文。这位巴尔塔萨尔? 格拉西安并不知名,其著作儿乎要被遗忘了,而叔本华却对他情有独钟。这也许是因为那也是一位如他一样的悲天悯人者吧,所谓惺惺相惜。
如果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吓走了他,叔本华也许还会在柏林呆下去。这场灾难我们在讲黑格尔时已经说过了:1831 年,柏林发生霍乱,正如日中天的黑格尔突然死去了。叔本华一看这架势,哪还敢呆在这里,他飞也似的逃走了,一直逃到了在远远的南边的法兰克福。
为什么要到法兰克福而不去其它地方,例如慕尼黑呢?据说一路上叔本华将几个城市列成一张表,一一列上它们的优劣之处,经过比较,最后才选定了法兰克福。主要原因之一是这里的560 
英国人多。喜欢英国人、讨厌德国同胞是叔本华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一个特点,我们不要忘了他的名字“亚瑟”是怎么来的。叔本华是1 833 年抵达法兰克福的,此时他年约45 岁,却已经感到自己是个地地道道的老人了,无情的命运过早地催白了他的头发,也使他的心苍老了。他决定不再四海为家了,在此地度过余生。
在法兰克福,他依然每天辛苦创作,成果亦不少。如1836 年发表了《 自然界中的意志》 ,五年后又出版了《 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1843 年时他完成了另一部重要著作《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第二卷。这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