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斯正是这里的太阳呢,就像歌德是魏玛的太阳一样。然而一贯喜爱数学的叔本华竟也没有选择数学系,而是选择了医学系。
在哥廷根,叔本华虽然读的是医学,但在解剖学之类的课程之外读了大量哲学书,特别是柏拉图的著作令他如沐春风。他在哥廷根大学只呆了两个学年,到1 811 年9 月便转学到了开张不久便名声鹊起的柏林大学。这时柏林大学有两个当时549
最有名的哲学家在做教授,一个是现代新教神学的缔造者和卓越的古典语文学家施莱尔马赫,另一个便是我们闻名已久的费希特。不过这两人的课叔本华似乎都不感兴趣,他觉得他们的学说各有缺点,他都不敢苟同。入学第二年他甚至同施莱尔马赫发生了争执,当然那还只是学生同老师之间的争执,像柳絮掉在水里,激不起什么波澜。
特立独行是天才们的共同特点,这倒也不必多言。何况叔本华在柏林大学还是学到了不少东西,包括从那些他经常敌视的已经成名的哲学前辈们那里。
但他在柏林又没呆到毕业,到第三学年,拿破仑百日王朝的隆隆炮声也传到了柏林,爱惜生命重于一切的叔本华虽然一度购买了成套武器,想如费希特一样投入到争取民族自由独立的伟大战争中去,但那纯粹只是一时冲动而已,就像醉酒后的胡言一样,酒醒后立即后悔了,他不但没有参加战斗,而且逃出了柏林,一直逃到德累斯顿。在那里呆了几个月后,又回到了魏玛的新家中,不管他有多讨厌这个地方,总之这里还是他的家,他的母亲和妹妹还生活在这里呢。
但这次的回家对于他并非好事,他同母亲的矛盾又加深了。他像一尊忧郁之神的雕像一样,一天到晚愁眉苦脸地坐在母亲的客厅里,对于本来整天只有欢声笑语的沙龙简直是一锅粥里的一只苍蝇,怎不令他罗曼蒂克的母亲厌烦得要死?她又怎能不将这透心的烦发表出来?而叔本华对成天只知道玩乐、风流韵事像她的头发一样多的母亲本来就既烦又恨了!终于有一天,两人的敌意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在一场惊天动地的争吵之后,两人彻底决裂,叔本华离开了魏玛,并且在有生之年再也没有见过母亲。这是1814 年的事。
550
当然那造成两人决裂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在叔本华,而是在他的母亲,他母亲令人惊奇地对儿子没有丝毫感情,好像他没有从她子宫里出来似的。叔本华之所以对人生如此悲观,不能不说同他几乎从未体会到应当是人生最重要的爱― 母爱― 有关。就像杜兰特教授在谈到叔本华时所言:“一个从未经验过母爱的人,或者更糟的是,一个曾被母亲痛恨过的人,没有任何理由迷恋这个世界。”
以下是一封叔本华的母亲写给他的信,她写这封信的缘故是因为儿子说想来看看她。信中这位母亲说:
我希望听到你生活得幸福的消息,但我并不想亲眼见到。我不必对你隐瞒真情… … 我无论如何也不愿你到我这里来。我已经说过,我很难与你在一起生活。你那忧郁的心境,你对那些命定事物的抱怨,你那闷闷不乐的脸色,你讲的那些神谕一样的、没有人敢反驳的古怪见解― 所有这一切都令我沮丧和烦恼… … 你对世上愚行的种种辩辞和对人类苦难的无尽悲叹,常常使我坐卧不宁、寝食难安。
在这位母亲看来,这样的信还是客气的呢。她很少给儿子写信,在这些少有的信中,与其说是关怀儿子,不如说是为了折磨他。在信中她把她作家的笔力大肆发挥,淋漓尽致地嘲讽儿子,有一次她在信中说:“我可以告诉你许多令人毛骨惊然的事,但我遏止了这种愿望,因为我知道你怎样地爱思考人类的痛苦,我不愿让你得到满足。”为了告诉儿子少在她眼前露面,在另一封信中她说:“对我来说,你是难以忍受的负担。因此我不可能和你一起生活。”
551
母亲对儿子的态度也许就此决定了儿子对世界的态度,后来叔本华写道:“从我一开始思考问题起,我便觉得自己与世界很难和谐相处。”
在家里受到母亲的冷遇时,叔本华还是得到了有些人的青睐,其中就有沙龙的常客歌德。据说有一天当大家兴致勃勃地在客厅里谈天说地时,叔本华在一个角落里独坐。歌德对那些众星捧月般围着他并不时用怪异的目光瞄一眼年轻的叔本华的姑娘们说:“孩子们,让那个青年独自呆在那里吧。将来有一夭他会超过我们所有的人。”
与母亲彻底决裂时,叔本华已经26 岁了,他已经在耶拿大学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叫《 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这时他已经锁定了自己的一生:他将把自己的生命之链牢牢地锁在哲学之门上。
离开母亲后他来到了德累斯顿。这是德国一座比较新的工业城市,大家可能听说过它,在它不长的历史上最有名的事也是它最大的苦难: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结尾时,盟国数以千计的战机将这座一度繁荣的城市彻底地摧毁了,全城被夷为平地,数以万计的平民被炸成了童粉。
在德累斯顿,叔本华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了一件事情之中― 写作《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
这本惊世之作是如何诞生的只有叔本华自己知道,据他说这本书仿佛是神交给他的,就像耶和华在西奈山巅将律法授给摩西一样。对此他有一段动人的回忆:
在我的手里,主要是在我的思想里,正构思着一部著作,一种哲学,一种把伦理学和形而上学融为一体的哲学552
… … 这部著作在成长,正在慢慢地具体化,就像一个孩子在子宫里成长着一样:我不知道最先形成的是什么,最后又将形成什么… … 我看到了一个环节、一个容器、一个接着一个的部分,这就是说,我心不在焉地写下了? 一因为我知道,一切来自一个根源,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只有这样,一个整体才能生存… … 我,坐在这里的我,朋友们认识的我,并不理解一部作品是如何诞生的,就像母亲不理解她体内的孩子是如何诞生的一样。我注视着它,并且像母亲一样说:“我害怕怀孕。”
这本书对于叔本华的意义又如何呢?他如是说:“我活着就是为了撰写这部著作,也就是说,我活在世上,所企求和所能奉献的百分之九十九都已经完成了,其余的只是些次要的东西,我的生命和命运也是如此。”
叔本华搬到德累斯顿后,并没有马上动笔写《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而是先做了一些别的事情,例如做了许多的颜色学研究,在1815 年完成了《 论视觉和颜色》 ,第二年出版。这主要是受了歌德的影响:当他还在魏玛时,歌德常同他讨论颜色学问题。我们知道歌德自己也写过一本叫《 颜色学》 的著作,虽然这本书科学见解不多,错误倒是不少,但歌德自己对这本书却十分偏爱,据说甚至超过了对《 浮士德》 的爱。叔本华是在写完《 论视觉和颜色》 之后才开始写作《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的,到1818 年3 月就完成了初稿,因此它大约花了叔本华三年时间,也许不到。这本书长达50 万字左右,作为一本通俗小说这样的速度当然算不上快,但作为一部哲学杰作来说,它的确够快了,也许真如叔本华自己所言,是一本神授之作哩!至少有不少内容是那神553
秘的灵感给他的,这我们只要读读就可以感觉出来。
这年叔本华刚好30 岁。
写完并且修改完《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后,叔本华就离开了德国,到意大利搞了一次长途旅行,好松弛一下紧绷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神经。大家知道,如果一根橡皮筋太长久地绷紧,就会失去弹性,脑神经也一样,如果太长久地绷紧就会失去智慧。
他漫游了差不多整个意大利,从水城威尼斯到但丁和达? 芬奇的故乡,从千年之前就被火山岩浆淹没了的庞贝到千年之后依旧辉煌灿烂的罗马。
这年,也就是1 819 年年初,《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出版了。
出版者是一个叫F ? A ? 布鲁克豪森的出版家,此后叔本华的著作几乎都是由他出版的,他死后由他的儿子继续出版。这位出版家是个眼尖的家伙,他也许不能确定叔本华的著作是一部不朽杰作,但他却能预见到它必定不会畅销。因此当叔本华想向他索要稿费时,他不客气地回答说:稿费?我弄不好连印刷费都捞不回来哩!
他的话不幸言中了,《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出版后,不但没有热烈反响,简直连反应都没有,一句话,就像没有出版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不少人爱用社会背景来分析,认为是当时的社会背景令人们不喜爱读叔本华这样的悲观著作,就如杜兰特教授在谈到这一情况时所言:“贫困、疲惫的世界无法阅读自身的贫困与疲惫。”但实际上是如此吗?我们来看看这时的社会背景吧。
这个时候的普鲁士已经打败了拿破仑,德意志民族获得了554
独立与自由,而且德国统一的前景也已经进入人们的大脑,他们看到未来充满了希望,这种情形甚至一直要持续到百年之后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在这整整一百年内德国乃至整个欧洲都在享受工业革命带来的繁荣昌盛,而社会改革的推行使得甚至最底层的老百姓也得到了好处。有关的详细情形大家可以参考《 西方历史的故事》 中《 迅猛崛起的德国》 以及《 山雨欲来风满楼》 这两章。
而且退一步说,在1819 年到1860 年之间社会的苦难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何以就由大拒绝转到大接受《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呢?何以由无人理睬到处处喝彩呢?因此,从社会背景来分析一本哲学著作的被接受与否是不恰当的。那么为什么叔本华的著作会在诞生之初遭受冷遇呢?首先我认为这问题并不重要,这只是一个事实,重要的是它毕竟得到了应有的承认。如果一定要讲原因,那可能是因为天才们的思想太具有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