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名冢揽胜  杨国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隔绝于外界的空气与湿气,故女尸保存完好。当时考古工作者打开棺椁是分开进行的。三层椁是在当地揭开的,四层棺却是被整体吊上地面,送到清理室进行开棺的。清理室不仅有考古工作者,还有医务人员、摄影师等。当揭开内棺盖板时,一股令人难闻的酸臭味散发出来,随即人们发现了一个五十来岁的贵妇人平躺在茶水色的一种液体中。女尸仰身直肢,头北足南,瞪着圆鼓鼓的两眼,张嘴吐舌,呈现早期腐败现象。女尸长154 厘米,重34。3 千克,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整且具弹性,毛发尚存,指、趾纹路清晰,四肢关节略微可以转动。女尸用丝麻绵帛厚厚裹了二十多层,从头至脚横系着九道丝带,又在上面覆盖着一件泥银彩绘黄纱丝绵袍和一件绣花绢丝绵袍,这些五彩缤纷的锦绣衣衾完整如新。
  过去,在世界其他地方所发现的上千年尸体都属于干尸或称鞣尸。例如埃及木乃伊距今五千年,开罗博物馆的拉美斯二世尸体距今三千一百余年,许多国家的博物馆中保存的都是这类。可马王堆女尸是软湿的,距今也达二千余年,而竟如此完好,世界目前尚属首次发现。它的发现,对于古代防腐科学水平和医学发展状况等方面的研究,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其解剖过程曾拍成科教片《西汉古尸研究》,成为医学史上的珍贵资料。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多达三千余件,不仅展示了汉代当时的社会生活,还提供了当时大量生动的实物资料:帛书,又称“素书”,为一种白色生绢,质地平软,极便书写,过去只是见于文字。在马王堆三号墓中,人们第一次见到了实物;在多达12 万字的帛书中,有天文、哲学、历史、地理、医学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多种早已散佚,此次发现不能不说是我国古籍发现史上的一件大事;三号墓中发现的“导引图”(即医疗保健体操图解),是我国迄今为止考古发现中时代最早的一幅健身图谱,对研究“导引”的源流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出土了三幅世界上现存最早,具有相当水平的实用彩色地图;还有一顶据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乌纱帽,具有很重要的文化意义;在一号墓的内棺上,所绘风云变幻的宇宙太空和一百多个活灵活现的神怪,令人赞叹不已;覆盖在内棺上的帛画绘有天上、人间和地下三界景物,色彩艳丽,线条准确,堪为珍稀。。
  自1972 年马王堆发掘后,研究马王堆出土文物,已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不仅在国内有各种研究小组和研究会,在国外一些有关大学,也召开了马王堆学术研讨会。马王堆墓葬文化的影响由此可窥一斑。现一号、二号墓的墓坑已填塞,恢复了封土原貌,三号墓墓坑作了保护性整修加固,并新建大跨度顶棚,供参观游览。马王堆出土的大量文物,现存湖南省博物馆的马王堆汉墓专用陈列室内。参观者多达数百万人。国外友人称马王堆汉墓是世界文化中的“黄金宝库”,是“无价之宝”,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作为每一位炎黄子孙,当听到这些赞叹,心里能不涌出强烈的自豪感吗!

  科学与愚昧共存——满城汉墓

  1968 年6 月某一天,在河北满城县西南约1。5 公里处的陵山,某部队在施工中,偶然发现坑道内出现一个巨大洞穴,经初步观察是一座古代墓葬。此消息后经周恩来批示,中科院考古研究所会同河北省有关单位组队到现场发掘。经过月余努力,这座被历史湮没达二千余年的地下宫殿重见天日,庞大的墓室中出土了大量豪华奢侈的随葬品。根据出土文物上的铭文及纪年判定,该墓主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
  刘胜是汉景帝的庶子,汉武帝的哥哥。景帝前元3 年(前154)立为第一代中山王,死于武帝元鼎四年(前113),统治中山国达42 年之久。据说,他还是三国时期刘备的老祖宗。中山王历经5 代,唯有刘胜墓,典籍史料均没记载,成了千古疑冢。满城汉墓的发现及确定墓主,无疑填补了史料的空白。
  随后,现场发掘工作者又根据汉代盛行夫妻合葬的习惯,对陵山进一步勘查,在刘胜墓北约100 米处,发掘出刘胜妻子窦绾的墓。两墓皆坐西朝东,凿山为陵,依岩建墓。两墓在形制、结构上基本相同:为斜坡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墓道中填以石块和黄土。刘胜墓用土坯封门,窦绾墓用小砖封门,土坯缝与砖缝间皆灌以铁水,封闭牢固,似铸成一堵铁墙。两墓的墓室顶部凿成拱形或穹窿形,室壁弧形,室底开凿排水设施。据专家们鉴定,刘胜夫妇墓所以能保存二千余年之久仍完好无损,是因为整个洞室的开凿,均符合力学原理。
  汉时由于盛行“死犹如生”、“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所以刘胜夫妇墓是仿人间宫室院宅开凿的。墓中各室用途为:南、北耳室是库房和车马房,中室是宽大的厅堂,后室是放置棺椁的象征性住房。据载,墓室随葬品相当丰富,其中甬道及南耳室内葬有实用车6 辆、马16 匹、狗11 只、鹿1只。北耳室内葬有大量陶器,部分陶器内还装有酒、粮食和鱼类。中室与主室内置有铜器、铁器、金银器,漆、玉、石器和陶器等。其中铜器制作犹为精致,或错金银或鎏金。如通体鎏金的“长信宫”铜灯(灯上刻有65 字铭文),可调节灯光的照度和照射的方向,烛燃烟灰可通过宫女手臂内溶入体内,还可拆开各部便于清洗。错金银博山炉,通体用金丝错出精致的纹饰。炉座铸有三条蛟龙出海,以龙头托住炉盘;炉盘与炉盖铸出“博山”,山势峻峭,神兽出没,猎人隐约其间;放入香料在炉中点燃,青烟通过炉盖的许多小孔,袅袅升腾,借以达到海中仙山的“博山”效果。整座炉所塑造出的生动画面,一方面体现了铸工的高超技能,同时也反映了西汉科技方面的卓越成就,称之“举世罕见”,实不为过。墓内出土的金银医针和刻有“医工”的铜盆、铜漏壶等,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科技史具有重要价值。据《内经·灵枢经》载,医针有九种,故称九针。刘胜墓内出土医针共计九枚,四金五银。这九枚医针中有毫针二枚,鍉针、锋针、员针各一枚,其余四枚因残缺无法辨识。这九枚银针的出土,为研究我国古代针灸术和医学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出土的漏壶,是古代的计时器,是迄今发掘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一件,对研究我国天文学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满城汉墓出土的一万余件文物中,被称为“闻名中外的首次重大发现”的还是墓主身上穿的完整的金缕玉衣葬服。
  据《后汉书·礼仪志下》载:皇帝死后“黄绵、缇缯、金缕玉柙如故事。”“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令赠印玺、玉柙银缕;大贵人、长公主铜缕。”(玉柙即玉衣——编者)这是东汉时对玉衣使用所规定的严格等级制,区别在于“缕”上。在西汉时,对玉衣的使用还没分等级。在《吕氏春秋·节丧篇》(卷十)这样记叙了早期的“玉衣”文字:“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含珠鳞施。”所谓“鳞施”,当指死者身上复以鱼鳞状的物质。又据1949 年后在河南洛阳的考古发掘中,一些战国时期的墓葬死者的面部、身上、脚下均有穿孔的石片,据析是编缀在一起复盖在死者的面部和身上的。这可能就是玉衣的原始形式。玉衣的出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死”的愚昧思想,与当时涌现的先进科技成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玉衣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最高贵葬服,没能流传很远,仅盛行于汉代。
  到了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据《三国志·魏文帝纪》:“作《终制》曰:。。饭含无以珠玉,无施珠襦玉匣,诸愚俗所为也。。。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随葬玉衣的制度,可能从魏以后就废除了,迄今在考古中,未发现魏晋以后的玉衣。汉时盛行的玉器贴身之葬,得缘于当时迷信玉衣能够保存尸骨不朽。据《汉书·杨王孙传》载:“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脂。”所以,刘胜和窦绾死后,不仅口有玉含,鼻有玉塞,眼有玉盖,耳有玉瑱,胸部和背部放置许多玉壁,身上还穿了金缕玉衣。玉衣在过去考古中屡有发现,无一完整。满城汉墓出土的两套完整的金缕玉衣,是考古中的首次发现。其外观和人体相仿,分头、衣、裤、手套、鞋五部分。刘胜的玉衣形体肥大,全长1。88米,由2498 片玉片组成,用金丝约1100 克穿过玉片上的小孔,编缀而成;窦绾的玉衣比较瘦小,全长1。72 米,由2160 片玉片组成,共用金丝约600克。刘胜夫妇墓发掘后,两套玉衣尽管保存得很好,但他们的尸骨早已完全朽烂,仅剩几枚残齿和一些骨渣而已。
  满城汉墓出土的精美文物,特别是许多能够反映当时科技水平方面的文物,与墓主通过葬式所折射出的愚昧思想,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遐想空间。

  名冢名碑传万世——东方朔墓

  汉武帝的侍臣东方朔生前万万不会想到,他的墓,历经800 余年后,会有一位著名书法家为他亲书赞文,重刻石碑。传说因此东方朔的故里广袤大地,也免遭了一场战乱之祸,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
  东方朔不仅是汉武帝的侍臣,也是一位文学家,字曼倩,汉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县东)人。武帝即位之初,征举贤良方正之士,他上书自荐,以滑稽自夸,为武帝所奇。先后使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给事中。其人行不检点、滑稽多趣、善辞赋。但他诙谐而刚毅直言,谏止兴土林苑、骂董偃,颇显胆识,故难以重用。所作散文赋《答客难》,即抒发了他内心怀才难以施展的苦闷。61 岁病死,葬于他的故里。著作有《东方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