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名冢揽胜  杨国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纪念堂的画廊中陈列着徐霞客一生行踪路线图;堂正中塑有徐母教子的仿青铜塑像,两侧堂壁共有元明清石刻77 块,有诗文94 篇。堂后便是徐霞客墓园,占地约1。5 亩,东低西高,犹如一把坐西向东的太师椅,寓意着徐霞客一生风尘仆仆,周游祖国名山大川,历尽千难万险,最后回归故里,永远安坐在这里,顺应了一句俗话——叶落归根。
  徐霞客墓高1。6 米,墓围8。2 米,系麻石砌筑。墓前立碑一通,系马湾原墓遗存。距墓前6 米处,立有一尊徐霞客塑像,高约3 米。塑像两旁黑色大理石碑上,左侧为李先念题词“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的石刻,右侧是潘琪所书徐霞客生平的碑刻。墓前两条弯曲小径,则暗示出霞客千回百折,在探索自然奥秘的征程中,所遇到的艰难困苦。
  自“徐霞客纪念堂”落成后,每年游人络绎不绝,许多著名人士也前往凭吊、瞻仰,以缅怀这位足迹遍神州的布衣旅行家。

  梅花岭下有忠魂——史可法墓

  史可法(1601—1645)是明末著名抗清将领,是继岳飞、文天祥之后,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
  史可法曾历任明末右参议、兵部尚书等职。南明政权建立后以史可法为大学士。南明弘光帝是一个荒淫无能的昏君,他宠信佞臣,在阉党马士英、阮大铖的排挤下,史可法离开南京,以兵部尚书、大学士衔统领军队驻扎扬州。弘光元年(1645)4 月15 日,清军在明降将许定国的引导下,抵达扬州。清摄政王多尔衮先后5 次下书劝降,史可法均置之不理。清军陆续到达扬州十万之众,对扬州形成合围之势,而史可法部下仅四千余人,且各镇兵马互相倾轧,形势万分危急。4 月21 日,史可法自知颓势难挽,遂给他母亲、岳母和夫人留下绝笔信一封:太太、杨太太、夫人万安:北兵于十八日围扬城,至今尚未攻打,然人心已去,收拾不来,法早晚必死, 不知夫人肯随我去否?如此世界,生亦无益,不如早早决断也!。。
  据黎士宏《书殉扬州事》所载,这封信因城被围而没能寄出,由其义子“(史)德威持遗书走城中旌忠寺寄藏”。
  据说史可法抱定必死信念后,在老梅花岭(今梅花岭史可法祠墓围墙外北面)上,招集部将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朝成此大节者?”史可法的副将史德威慨然应之。史可法大喜:“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4 月25 日,扬州城被破,史可法闻讯即拔刀自裁,被诸将死死抱住。史可法便大喊史德威,请其帮助成全大节。史德威悲痛欲绝,不能自已,遂被众将簇拥打算突围,至小东门口,与大批清兵相遇,副使马鸣騄、太守任民育及诸将都督刘肇基等皆死,史可法身负重伤被擒。史可法毫无畏惧,大呼:“我乃史阁部也!”数人乘机得以突围走脱。史可法被清兵押至南门,清豫亲王多铎亲自上前,以先生呼之,劝其降。史可法大骂不休,并表示:“我意已决,即劈尸万段甘之如饴”,“但城中百万生灵幸毋戮及!”遂慷慨就义,终年45岁。
  战后,史可法部下曾遍寻遗体不得,于是产生了很多传说。“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史可法)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也有的说史可法出了天宁门走脱,招集部下继续抗清。史可法的英名很长时间使清兵闻风丧胆。
  走脱后的史德威也曾派人入城寻史可法忠骸,由于清兵破城后,屠城十日,杀百姓数十万人。加上当时天热,扬州城尸骨已腐无法辩认,遂将史可法生前穿戴过的袍笏及玉带等物,葬于扬州广储门外梅花岭右侧(今扬州博物馆内)。史可法在老梅花岭上,泣血誓师时,曾留下铮铮遗嘱:“我死,当葬我于高皇帝侧,其或不能,梅花岭可也。”这样,在1646 年的清明,扬州梅花岭上便有了一座忠烈墓。
  乾隆三十七年(1772),清政府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感化汉族臣民,不仅给史可法加上“忠正”谥号,而且还在梅花岭上兴建一座祠堂,以资纪念。东边是墓,西边是祠,均坐北朝南。
  史可法墓门上有“史公墓”匾额,入内为飨堂,堂内是1985 年建造的史公塑像。他身着明代官服,头戴乌纱,正襟危坐,威武镇定,双目中透出一股刚烈凛然之气,令人肃然起敬。飨堂前有两株银杏树,中间立着一通石碑,上书“明督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之墓”。堂后是墓。墓前有一座砖石碑坊,上有“史忠正公墓”五字,为阴刻隶书。牌坊旁围墓有矮墙回护,墓周广植松柏。墓边茜草茂盛,郁郁葱葱,终年不衰,人称“忠臣草”。墓后植有寒梅。在史可法祠门上方嵌有“史公祠”一额,入内庭院森森,庄严肃穆。庭门上悬朱德元帅亲笔手书“史可法纪念馆”。
  二百余年来,凡旅扬各代名人辞客,凭吊梅花岭史可法墓后,留下了大量文字。清代散文家全祖望在《桃花岭记》中写道:“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真实反映了一切有爱国心、有民族自尊心的人们凭吊史可法墓时的共同感受。在史可法纪念馆里,还有许多缅怀忠烈的楹联。民主人士陈叔通先生写道:“游人争说梅花岭,明祚虽亡战绩存。终古衣冠留香处,万流瞻仰慰忠魂。”诗中借梅花歌颂了史可法为国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坚贞气节。当年因《闲话扬州》被扬州人轰了一通的易君左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写道:“梅花岭下埋忠骨,梅花岭上唯痛哭。壮士头颅烈士心,梅花片片飞香雾。国破家亡那有身,男儿立志丧胡尘。飞来香雾都成雪,吟入梅花不见人。斯人已是垂千古,梅花纷纷落如雨。独登岭上吊梅花,今日何人史阁部?绿杨城郭是扬州,淘尽兴亡古渡头。惟有梅花对明月,天南哀角几时休。”近人郭沫若、邓拓、吴晗、赵朴初等均有题字、题诗。
  1979 年8 月,在修复史可法墓、祠时,曾在墓坑内发现二十片玉带,未发现人骨残迹。玉带现已存放于史可法文物史料陈列室中,确定该墓为史可法衣冠冢。以后多次修葺,已成为旅扬州者纷纷前往瞻仰和凭吊的场所。

  千秋血映忠魂路——夏允彝 夏完淳墓

  明崇祯十七年(1644)清军入关后,便如一股狂风,驰突南北,纵横天下,一时神州狼烟四起,腥风血雨席卷天下。明朝无数忠臣义士宁死不屈,奋然而起,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用自己的血肉,为中华的光辉历史写下了极其悲壮的一页。这场南明抗清斗争,先后历时40 余年,仅据清代官方颁布的《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所记,就有3600 余人殉国。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就是其中的二位,他们的事迹,犹为后世传诵。他们的墓地,也成为后世凭吊忠烈、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夏允彝,字彝仲,号瑗公,明末南京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松江县)人。青年中举,41 岁时,与陈子龙同科登第。后来组织几社,因与复社宗旨相同——兴复绝学,遂并入复社,成为复社后期领袖。42 岁时任福建长乐知县5年,据乾隆《青浦县志》载:“允彝以明季名儒出宰期邑,仁心善政,浃人肌髓;至今俎豆名贤,称颂弗衰。”崇祯十五年(1642)秋,因母病故回籍守丧。崇祯十七年,北京被李自成义军攻破,崇祯帝吊死景山,出于夏允彝的传统忠君思想,便将仅有家产尽数捐出,以“为江南、浙东西举大义倡”。面对汹涌南下的清军,他不惜身家,四处呼号,广联明军旧部。于清顺治二年(1645)夏,与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时年仅15 岁的夏完淳也从父志,投身义军。后兵败,特别是苏州一役的兵败,给夏允彝打击很大。有人劝他出海暂避,他哥哥夏之旭劝他出家,均被拒绝,他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僻居乡间,满怀悲愤地写下了明朝覆亡的自己亲见亲闻,取名《幸存录》。写毕,告知儿子夏完淳要破家酬军,以助义师。又写信致陈子龙与挚友相诀,望子龙勿死,勉励他继续奋斗。在投水前,手书《绝命词》一首:少受父训,长荷国恩。以身殉国,无愧忠贞。南都既没,犹望中兴。中兴望杳,安忍长存。卓哉吾友,虞求、广成,勿斋、绳如,悫人、蕴生。愿言从之,握手九京。人虽无死,不泯者心。修身俟命,敬励后人。
  据载,夏允彝投水时,家人遵嘱立于水旁。水很浅,才到允彝胸部,他将头扎入水中,窒息而亡。后背的衣服都未沾湿。享年50 岁。夏允彝的死讯传开后,不仅他的挚友陈子龙悲痛不已,也震撼了当时许多义军志士的心,他们或写诗作文悼念夏允彝,或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清复明的斗争中,其中他的儿子夏完淳就是突出的一个。
  夏完淳继父志又与陈子龙等谋起兵,受南明鲁王封,为中书舍人。子龙死后,又参与吴易太湖起兵。吴易兵败后2 年,夏完淳与伯父夏之旭同时被捕,解至南京。主审的是降清的内院大学士洪承畴。洪承畴见他只是17 岁的少年,有意劝他降清。而夏完淳却大骂洪承畴,说他当年松山兵败,承畴被捕,道传被杀,崇祯帝亲率百官御祭九坛,如今有何脸面活在人世。洪承畴大怒,遂题报刑部将他杀害。夏完淳少年极善诗赋,有“神童”之誉,有《南冠草》、《夏完淳集》传世。其《狱中上母书》、《与夫人书》、《土室余论》,不仅写出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更表达了他遵父志,慷慨就义的气概与牺牲精神。这些血泪交融的文字,不愧为人间至文。
  录其《狱中上母书》一段如下: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
  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
  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
  大道本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