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名冢揽胜  杨国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意深长。

  斑竹一枝千滴泪——湘妃墓

  湘妃墓,又称二妃墓,位于湖南省岳阳市西南洞庭湖中的君山。
  湘妃,即尧帝的二个女儿,后嫁舜帝为妻。姐姐叫娥皇,即湘君;妹妹叫女英,即湘夫人。相传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尧见舜德才兼备,20 岁以孝誉满天下,30 岁“四岳咸荐虞舜”(见《史记·五帝本记》),尧欲将帝位禅让给舜,“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引自同上)。娥皇与女英嫁给舜后,夫妻恩爱和睦,并以女性的智慧帮助舜。据《史记·五帝本记》、《楚辞·天问》洪兴祖补注引《列女传》等典籍载:舜未成年时,母亲就死了。其父瞽叟又娶妻生下象,瞽叟因深爱后妻,渐渐对舜由冷淡转为恨。待象初长成,瞽叟多次与象合谋杀害舜。舜娶了尧的两个女儿后,瞽叟与象依然不善罢甘休。他们先是让舜修补仓廪,舜按娥皇、女英之意,身穿彩色鸟衣登上仓廪,瞽叟与象乘机搬走梯子,纵火焚烧,舜却鼓动衣裳飞出火海。他们继而又让舜去浚井,趁舜在井下挖泥之际,他们用泥石将井道封闭,舜事先因遵妻嘱,身穿龙形衣裳潜出井底。如此种种陷害均因有妻智助,得以幸免一死。舜即位后,常外出巡视江河,治理山川,开拓疆土。在一次南巡中,舜很久未归。湘妃思夫心切,双双乘船循踪南寻。在洞庭湖畔的君山,湘妃二人因避风浪登山小住。不料忽闻舜帝病死苍梧之野,葬于珠丘。顿时二女柔肠寸断,扶竹痛哭。泪滴竹上,竟成斑竹。毛泽东在《七律·答友人》中“斑竹一枝千滴泪”一句出典于此。后来,二妃因悲恸过度,不久泪尽身亡,葬于君山东麓。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秦始皇大怒,罚刑徒三千,伐树赭山,并令于石壁阴刻封山大印,借以扼制湘水之神不再为患。湘妃墓,建于何时,虽不见记载,但秦以前即已存在,《史记》中这段文字似可为证。据说当时在君山东麓的“封山印”传下四颗,1968 年被毁半数,现仅存两颗,其印长1。2 米,宽0。8 米,笔力苍劲,数千年字迹不减,印文为“永封”、“封山”两种解释。
  湘妃墓为石砌,墓前20 米处有一对石引柱,高2。8 米,上刻对联一副:“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对联两个首字巧接成“君山”,以示湘君墓址所在。墓前正中立有墓碑一通,上面镌刻“虞帝二妃之墓”六个大字。据光绪年间《巴陵县志》载,湘妃墓曾于光绪七年(1881 年)由两江总督兼兵部右侍郎彭玉麟重修并立碑为志。碑前有石香炉一座,“八”字牌坊上刻有花卉、麒麟、狮、象等浮雕,历代文人骚客的诗句辞章、二妃画像勒于石上,排列在引道两旁。
  1971 年,湘妃墓曾被发掘,挖至大约7 米深时,发现一条空心金龙,长约23 公分,重百余克,造型美观古朴,现存于湖南省博物馆内。1979 年,当地政府拨款征地、再次重建湘妃墓,新建的湘妃墓基本保持原貌,墓园得到扩大。据传墓北不远处,旧有宋嘉定四年(1211 年)岳州知府李邕等所建湘妃庙(祠)。内供湘君神像。到明代嘉靖初韩士英重修。这些遗迹历经沧桑,现已无存。
  有关湘妃的死,历来说法不一。有说二女投身湘江化作湘水女神;有说“大舜之陟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于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等等。由湘妃墓引发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极其丰富,最早最著名的要算屈原《楚辞》中的《九歌》,当屈原来到洞庭湖的君山时,据传其中《湘君》、《湘夫人》吟诵的便是湘妃二女。其后历代文人游“八百里洞庭”以湘妃做题材,或吟诗作画,或勒石题记,不绝于世。今人著名画家傅抱石所作《九歌图·湘君湘夫人》,被海内外有识之士视为珍品。
  其实,在中国旧文化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神,提倡的是“入土为安”
  的思想。似乎只有这样做,才能给后人找到一个感情寄托的场所,君山上的湘妃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治洪之祖禹陵

  禹陵在我国被称之禹穴的有二处:其一在四川北川县九龙山下,相传大禹降生于此;另一处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南6 公里的会稽山麓,据《墨子》、《史记》等籍载,是古代治水英雄——禹的墓穴所在。二地相距数千公里,同为禹穴,正是生于斯死也于斯。
  禹,又叫大禹,夏禹,夏后氏部落首领,夏王朝的创始人,是华夏民族的祖先之一。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禹的父亲崇伯鲧擅长治水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鲧死后,禹继父志,逐太行山东麓的共工氏并联合其他部落,在伊洛河一带进一步展开治水工程,发展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各部落首领及百姓的支持与拥戴,从而取代了虞舜的地位,成为诸夏之族最高的君长。古神话中有关禹的出生也颇奇诡:一说鲧死,从鲧的腹中取出禹;一说“。。化生于石纽山泉。女狄暮汲水,得石子如珠,爱而吞之,有娠,十四月生子。及长,能知泉源,代父鲧理洪水。”无论何种神话传说,几乎都与禹治水有关,而且说是尽心尽力,“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使百姓得以平土而居,天下划为九州而治。相传他得九州后,用青铜铸造了九个大鼎,以示他统治的九州。九鼎不仅是夏的传国之宝,至商亦然。秦攻西周,取九鼎,其一沉泗水,余八无考。
  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流传中,可谓妇孺皆知,因而各地留存的遗迹也很多。其中谈到禹的墓地,仅浙江绍兴会稽山一处。据《史记·夏本纪》载:“帝禹东巡狩,至会稽而崩”。另据《史记·太史公自序》集解引张晏曰:“禹巡狩至会稽而崩,因葬焉,上有孔穴,民间云禹入此穴。”而后人所作《禹穴记》却称:禹的墓地“在会稽山阴,昔黄帝藏书处也。禹治水至会稽,得黄帝水经于穴中,按而行之,而后水土平,故曰禹穴。”禹死后是葬穴中,还是葬会稽山阴,后人已无考证,为感念先祖之恩,据史籍记载,从夏启和少康时代,就已在会稽山下建禹陵、禹祠和禹庙,并封庶子于会稽,以奉守禹祠。如今在禹陵一带,还有不少从禹姓姒的居民。
  禹陵背依会稽山,面对亭山,坐东朝西,前临禹池。池岸建有石牌坊一座,由甬道入内,旧有陵殿一座,今已毁废。现有1979 年重建的大禹陵碑亭一座,飞檐翘角,矗立甬道尽头。亭内立有明嘉靖年间绍兴知府南大吉手书“大禹陵”巨碑一通。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静清雅。在亭的南边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各一座。系清代浙派篆刻创始人丁敬所作《禹穴辨》,以考辨夏禹墓穴所在而立。在辨亭前方,旧有禹寺一座,现已圮毁无存。
  禹庙位于禹陵右侧,重檐飞阁,画栋雕梁,中祀夏禹。今庙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十一年(545 年),历代屡毁屡建。庙门立有禹王碑。碑文原刻在衡山上,传为夏禹治水时所立,有七十余字,非篆非蝌蚪文,难能考释。明嘉靖二十年(1541 年),张明道按拓本重摹于此。中轴线上有午门、祭厅、正殿三进,顺山势逐步而建,殿前辅砌石阶。正殿高24 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仿清代木结构建筑形式。殿内有大禹立像,高达数丈,正襟而立,背后绘有九斧凿,象征大禹疏通九河的功绩。像前楹柱上书“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一联。
  在禹庙的东侧有窆石亭一座,中设略呈圆椎状的窆石一块。此石高2。3米、围径2。1 米,石顶端有圆孔。传说此石为禹下葬时的一种工具;也有人说是下葬后的镇石,作为陵墓碑以示后人的。石上刻汉以来铭文多种,大多已模糊不清。鲁迅曾考出其中龙朝夫的题诗一首:沐雨栉风天暇日,胼胝还见圣功劳。
  古柏参天表元气,梅梁赴海作波涛。
  至今遗迹衣冠在,长使空山魑魅号。
  欲觅冢陵寻窆石,山僧为我剪蓬蒿。
  关于禹庙中的梅梁传说,更是丰富多彩。明人刘绩的《霏雪录》中有载:“禹庙梅梁,乃大梅山所产梅树也,山在鄞县东南七十里。。。唐张僧繇图龙其上。夜大风雨,尝飞入镜湖与龙斗。人见梁上水淋漓湿,萍藻满焉,始骇异之。乃以铁索锁于柱。。。”另据《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50 云:“。。梁时修庙,俄风雨大至,湖中漂梅木一株,取以为梁,名曰梅梁。”如此诡奇的传说,一方面证明了禹庙内的盘龙制作精美,几以乱真。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华夏子孙对先祖的感念之情。
  禹陵、禹庙自宋以来设有守陵吏,明以来禁陵庙周围五百步内砍伐。现所见殿宇均为明、清以来建筑。午门、拜厅、东西辕门系清乾隆年间修建,大殿为民国廿四年(1935 年)重建。1961 年,禹陵、禹庙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曾拨巨款数次大修。
  目前,占地面积约80 亩的禹陵、庙、祀以红墙周匝,浑然一体,显得古朴庄严,以其特有的魅力,每年吸引数十万人来此瞻仰游览,成为民族传统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场所。大禹精神也激励着亿万华夏子孙,去开拓、创造新的未来。

  邙山墓地冠中华

  古代著名墓葬区在河南省西部、陇海铁路北边,有一座东西走向的山,叫邙山。它的东段由于在古都洛阳之北,故称北邙山,又作芒山、邙山,简称北邙。北邙到这里已是余脉,山体毫无峻险,其貌不扬。然而,满山遍野却古冢累累,古代帝王将相、达官贵人葬于此地无计其数。用民间的谚语称之:“邙山无卧牛之地”。因而这里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墓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