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名冢揽胜  杨国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墓志铭属后魏的近300 件,属唐代的将近3000件。唐代诗人张籍《北邙行》中写道:洛阳北门北邙道,丧车辚辚入秋草。
  车前齐唱薤露歌,高坟新起白峨峨。
  朝朝暮暮入送葬,洛阳城中人更多。
  这首诗应该是当时社会墓葬文化的真实写照。
  当然,随着中国社会文化中心的南移,洛阳邙山的墓葬中,元、明、清时期的名墓也极少见到了。因此,古代的墓葬文化现象,也是与当地社会生活、政治制度、经济兴衰程度相关联的,是当时社会折射到后世的投影。邙山的墓葬文化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当您的脚落在那片土地上时,您会感受到千百年来历史的回音在您脚下产生,从而会使您更加热爱这片黄土地的。

  三让天下建句吴——泰伯墓

  古吴国,包括今江苏、上海的大部,浙江、安徽的一部,囊括着广袤的江南大片区域。其发祥地是三千多年前的古无锡一带。当时的古无锡,南临浩淼坦荡的太湖,北依烟水迷茫的芙蓉湖,东畔阳澄湖,古无锡的梅里“平地高三丈”。泰伯与他的弟弟仲雍就是从这里将中原文化传播开来,使之脱离原始,步入文明的。后人不忘先贤、不忘文明始祖,特在这片富庶之地,建起了泰伯墓、祠,以寄托他们的感念之情。
  泰伯(亦称太伯),商末周国(今陕西岐山县一带)人。是周太王的长子,有弟仲雍和季历二人。泰伯得知父亲欲立季历继承王位后,为不使父亲为难,遂携仲雍避奔荆蛮梅里(今无锡县梅村镇),纹身断发,以示永不为周君。泰伯到了这里,拓荒耕地,开渎理水,传播中原文化。当地居民慕其德义,“归而从之者千余家”,拥立他为吴泰伯,自号句吴。关于泰伯礼让王位、开创吴文化的功德,被尊为大圣人的孔子给予了极高评价:泰伯其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不称焉。至此,泰伯被后人奉为“至德”。而泰伯所居的梅里,被人称为泰伯乡的礼义之乡。泰伯死后,葬于无锡鸿山(又名古皇山、吴王墩、皇陵)。其故居改建为祠堂,又称泰伯庙。
  泰伯墓,位于江苏省无锡县鸿声乡鸿山西南麓,依山营建,占地面积约三亩。由平台和石阶将各个地面建筑连成整体,四周筑以围墙。顺自下而上的墓道拾级登上最高处,便是泰伯墓冢。冢呈平面圆形,直径约4 米,系青石护围,顶部以土覆盖,高约2 米。墓前分立石望柱一对,柱顶各雕石狮栩栩如生。向下而行是四角攒尖式的四棱碑,正面雕长形双钩“泰伯墓”三个篆体大字,边刻火珠、云龙浮雕图饰。该碑两侧有泰伯墓碑记两块:东侧刻以明弘治十四年(1501 年)杨文所书《重修泰伯墓记》;北侧为明天启三年(1623 年),由东林党首领高攀龙所撰写“泰伯墓再次重修记”。
  泰伯墓前有月牙池,池后有石牌坊一座,上刻“至德墓道”四个大字。
  墓道坊后为墓地主要建筑——享殿。该殿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 年)所建,门旁石柱上刻有嘉庆时县令齐彦槐所写对联:“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杯万古江南。”享殿的正中上悬“三让高踪”的匾额,原为清高宗乾隆下江南期间所书,现为钱伟长重书。墓地满山林木,郁郁葱葱。山下农田一片,每当收获季节,秋风拂过,金黄一片,景色十分优美,平添了几许对吴地开创者的追思。
  山下梅村镇上泰伯庙,亦是泰伯墓的一个组成部分,又称至德祠、让王殿。现存大殿建筑,系明弘治十三年(1500 年)无锡知县姜文魁修建。该殿古朴雄伟、气宇轩昂,数百年来留存迄今,实属不易。殿内后壁嵌以石刻,为清代南拙老人蒋衡所书,书法遒劲有力。殿前石坊上“至德名邦”四字,更是神采飞扬,堪称书法珍品。
  千百年来,泰伯墓、庙早已成为吴中一大胜迹。在此留下踪迹的,上至朝廷命官,下至官场失意的隐士,文人骚客更是不计其数,因而留下的诗文也各具特色。如明末道学名家高攀龙,讲的是“心性”,故在《泰伯乡》诗中极力推崇泰伯的“三让”高风:锡山梅里等灵光,三让遗风百代扬。
  古柏凌云崇墓宇,新祠映日蔼馨香。
  雍雍世号文明地,肃肃人尊礼义乡。
  江左由来声藉甚,遥知至德足流芳。
  又如唐代文学家陆龟蒙、皮日休,二人诗文齐名,人称“皮陆”,均不满当时社会的黑暗与统治者的腐朽,相约来到泰伯墓前,各自留下一诗,借古讽今,抒发愤慨。
  陆龟蒙在诗中写道:“古国城荒德未荒,年年椒奠湿中堂。迩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间有让王。”诗中直指当朝唐僖宗李儇即位前,由宦官刘行深、韩文约等杀戮李儇长兄诸人,立为皇太子,12岁即位的史实,讽刺了唐末政权的腐败。
  皮日休在七绝中写道:“一庙争祠两让君,几千年后转清氛(芬)。当时尽解称高义,谁敢教他莽卓闻。”
  诗中所言表面上尽谈古事,讥讽了王莽董卓的篡权、专权,实则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忧虑,对宦官刘行深、韩文约之流的愤恨。
  这类诗词,在其它以墓葬为题材的诗词中,所遗传下来不在少数,当属墓葬文化中的精品。以泰伯墓、庙为题材的其它类形诗词还有很多,如华善述的《谒泰伯庙》、任端书的《泰伯冢》,恕不一一例举了。
  据传泰伯是三月初三病逝的,当地百姓深为悲痛,纷纷采摘山上白花祭献墓前,以示泰伯德行在百姓心目中洁白无瑕。此后渐渐形成习俗,只是时间改在清明了。至今无锡县鸿山一带还流传着一首民谣:正月梅花百花魁,梅里开花(化)是泰伯。
  泰伯墓、庙据东汉永兴二年(154 年)吴郡太守糜豹所作《泰伯墓碑记》载:朝廷授命于他,改宅为祠,修葺墓冢。宋、明、清历代朝廷都派祀奉官到墓地、庙祠致祭。原墓地东南里许,还有驻房数千间,现只见地面散落的大量残砖碎瓦。1949 年时,这里已满目疮痍,破败不堪了。之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屡加修缮。特别是1984 年以后的二年,经省、县两级政府拨专款重建,使这座历经千百年的古墓得到了妥善保护。该墓地已被列为江苏省省级保护单位,并立标志碑一方于墓地。游人近年到墓地祭扫、凭吊、瞻仰的,逐年渐多。游览之余,登高眺望吴中山山水水,一派繁荣昌盛的苏南景象,令人陶醉。在追思先贤功绩之余,会更加热爱这片土地的。


  望丛二帝治蜀功——望帝、丛帝陵
    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称赞。然而,在古代,这里也同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一样,也经历过从漫漫洪荒到文明的艰苦开拓过程。其间望帝教民务农,丛帝率民治水的故事,深深得到蜀人的敬服与爱戴。位于四川郫县城南望从村的望、丛二帝陵及望丛祠,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关于望、丛二帝的历史传说相当丰富,不仅民间有传说,还见诸于多种史籍记载,说法各异。据《蜀王本纪》、李膺《蜀志》记:鱼凫王国之后,有一名叫杜宇的男子从天而降,落在朱提郡之地(今云南省昭通一带)。杜宇来到蜀中,娶一位从江源(今四川省崇庆县一带)井中生出名叫利的女子为妻。于是杜宇自立为蜀王,建都于汶山(岷山)脚下的郫县。由于他教民打猎、种庄稼得法,被人们所拥戴,称之“杜主”,号望帝。楚国有个叫鳖灵的人,死后其尸溯江漂到郫县一地复活。望帝见之,为其奇特的经历和超人的智慧所感动,任命他为相。不久,岷江突发洪水,整个成都平原几成泽国,人们纷纷弃家搬至高地。善于教民务农而不善治水的望帝,便让鳖灵主持治水。鳖灵开玉垒山,引岷江水东入沱江,又凿金堂峡使沱江畅通,终使成都平原消除了水害。望帝自愧对蜀人的功德不如鳖灵,学尧禅让舜之法,将王位让给鳖灵。鳖灵称丛帝,号开明氏。望帝携妻退位后,仍不忘教民务农,故夫妻双双化作杜鹃鸟,每年春季,他们领着繁衍出的后代,成群飞抵蜀地上空,“布谷布谷”啼叫不止,口中滴血也不休。这个美丽的传说,千百年来,感动着蜀中的百姓,也感动着来蜀地的中原人士。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晚年到蜀地写下了《杜鹃行》、《杜鹃》二首诗,真挚表达了他对这位古蜀王的崇敬之情:“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李商隐在《锦瑟》中,也流露出同样的情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关于望帝禅位,还另有一说:上古时代,岷江上游有条恶龙,常发大水危害蜀地。龙妹决心开拓嘉定山以泄洪水,恶龙却将龙妹锁在五虎山的铁笼中。蜀地一猎人叫杜宇的,见百姓受害,心如刀铰,遂弃家四处奔走,以求治水方法;路遇仙翁,告以原委,以求治水良策。仙翁被他精神所感动,赠他竹杆一枝,并要他去五虎山解救龙妹。杜宇持竹杆与恶龙大战,降伏恶龙救出了龙妹。龙妹助杜宇治服了洪水,遂嫁给杜宇为妻。杜宇也被人们拥立为王,号望帝。杜宇昔日有位猎友,见他得了美妻又得王位,嫉愤不过,遂与恶龙密谋,将杜宇骗至山中关了起来,这个猎友即篡夺了王位,并逼龙妹为妻;龙妹誓死不从,猎友竟将龙女再次关起来。杜宇后来死在山中,化作杜鹃返回宫中,在龙妹头顶盘旋不去,并啼“归汶阳,归汶阳”;龙妹知是杜宇,亦化作杜鹃一同飞去。另据《蜀王本纪》载:“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惭愧,。。乃委国授之而去。。。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四川通志》云:“望帝自逃之后,欲复位不得,死化杜鹃,每春月间,昼夜悲鸣,蜀人闻之曰:“我望帝魂也。”这种传说,在后世许多文人中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