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名冢揽胜  杨国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欲复位不得,死化杜鹃,每春月间,昼夜悲鸣,蜀人闻之曰:“我望帝魂也。”这种传说,在后世许多文人中产生了共鸣,留下了大量诗章,如为世人所传诵的罗邺的《闻子规》:“蜀魄千年尚怨谁,声声啼血向花枝。满山明月东风夜,正是愁人不寐时。”等等。
  至于丛帝的传说,在《水经注》、《太平寰宇记》中曰:鳖灵“凿巫山,开三峡”,方使“蜀得陆处”。这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经传说的渲染,原来是丛帝治蜀时留下的水利工程,因而倍受历代传颂。从清末起,每年清明节,成都府掌管水利的官员去都江堰举行放水典礼,路过郫县时,都要去望丛祠、陵举行祭祀、祭扫,已成习俗。
  千百年来,蜀地人民不忘望、丛二帝的历史功绩,仅从对墓的称谓变化,也能反映一斑。宋时陈皋记云:“杜宇鳖灵墓,在郫县南一里,二冢对峙若丘山,俱隶净林寺。”清道光中叶,称之“杜宇望帝陵,鳖灵丛帝陵”。到了民国,墓前碑石干脆赫然刻着“古望帝陵”、“古丛帝陵”。后人没有为那些传说中悲伤的色彩所困感,总将蜀地的文明发展史与二帝紧密联系在一起祭祀。因此,他们的神祠与墓地到了宋代,也就连在一起了。
  占地面积81 亩的望丛祠,按会稽禹陵规制而建,古朴威严,壮丽肃穆,是经清代道光十四年(1834 年)和1985 年两次扩建而成。祠内供有望帝、丛帝的坐像。在东祠门上书有“功在田畴”,西祠门上书有“德垂揖让”,八个大字高度概括了二帝的历史功绩。殿后有占地17 亩的鳖灵池,池边广植垂柳,池中有荷风亭、耦香榭,池岸建有回洞阁、博浪轩、观稼亭、怀圣亭等仿古建筑。池前为丛帝陵,池后为望帝陵,其状若山丘,遥相对峙。
  丛帝陵高约10 米,周长百米,陵四周的陵基系青石条垒筑;陵上10 余株古柏参天。原四川督军熊克武所立“古丛帝之陵”碑,已余残迹。1987 年6 月,复制碑立于墓前。
  望帝陵高约15 米,周长约200 米,是四川省最大的帝陵。制式如丛帝陵,陵周为杜鹃花所环。1987 年也曾修葺。
  当地民众早在南北朝后,就有了祭祀习俗,每年三月初三和九月初九祭祀望丛二帝。成为成都府祀制度,始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 年)。民间则在端午节前后,纷纷从各地赶来,朝会、上香、膜拜。活动的高潮部分,要举行对歌会,俗称“吼山歌”。届时“游人如蚁,农人竞田歌,声闻数里”。青年人还向意中人投掷李子传情,大有《诗经·大雅·抑》中“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古风。至今望帝陵旁还有赛歌台遗迹。
  如今被修葺一新的望、丛二帝陵、祠,再次成为蜀中旅游胜地,当人们徜徉于祠内、池畔、陵前时,默读其间留下的历代墨迹辞章,更会激起人们对中华灿烂文明史的自豪和骄傲,激发起热爱祖国的爱国之情。1992 年,《人民日报》向全世界宣布了苏秉琦先生的一个论点:中国文明的起源不是单源的,而是多源的,不只是一只蜡烛照亮四面八方,而是四面八方的火花汇成了中华文明的火炬,照亮了神州大地,照亮了古代东方。我们从望、丛二帝祠、陵中,从望、丛二帝生前死后产生的传说中,不正印证了这一观点吗。苏先生还说:“我国在一万年以内至商代以前的史前时期存在着多源文化区系,经过相互间的撞击、融合,最终形成为多源一统的中国文明传统。”因此,望帝、丛帝与中原地区的炎帝、黄帝一样,都是中华古代文明的创建人,这也是望、丛二帝祠、陵能流传至今的真谛所在吧。

  虎丘山下有谜踪——阖闾墓

  自古流传“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民谚,将姑苏的美丽推崇到了至极,而苏东坡一句“至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又将人们到苏州觅美探胜的视线,聚焦于虎丘。虎丘,吴王阖闾墓地所在。据《越绝书》载:吴王阖闾葬山下,葬经三日,金精上扬,化为白虎蹲踞其上,故名。此后经历春秋更迭,人文兴衰,虎丘的文化层积愈来愈厚,以至游人到此所欣赏、游历的除了这里的景色,便是把玩这个厚实的文化层,反而对阖闾墓淡化了许多。二千余年来,史书数次记载掘墓未遂的故事,使阖闾墓反而成了遥远的神话传说,只有考古学者,还念念没忘虎丘山下,剑池深处的阖闾墓。
  阖闾(一作阖庐),春秋末吴国君,名光。公元前515 年使■设诸刺死吴王僚而自立。即位后,重用伍子胥、孙武等人,实行扩张政策。数次伐楚,楚几乎灭国,后因秦国出兵及吴国发生内讧,方退兵返吴。公元前496 年,越王允常死,勾践继位。阖闾乘越国国丧之机,又发动了吴越战争。两军会战于欈李(今浙江嘉兴西南)。勾践用计大败吴军,阖闾也被越军用戈砍伤,向后只退了七里路,就伤痛发作,死在路上。他的儿子夫差继承吴王位后,将其葬于苏州海涌山,改名虎丘。
  阖闾墓位于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虎丘山下剑池水中。夫差为营造阖闾墓,曾征调10 万民工,使大象运土石,穿土凿池,积壤为丘,历时三年竣工。史载墓中“铜椁三重,倾水银为池,黄金珍玉为凫雁”。因阖闾生前酷爱宝剑,下葬时以“扁诸”、“鱼肠”等名剑3000 柄殉葬,故有“剑池”一称。据《越绝书》载:“阖闾墓在虎丘山下,池广六十步,水深一丈五尺。”《吴地记》载:“阖闾葬其下。”(即虎丘剑池内)。据传,夫差即位后,在旧臣伍子胥、孙武的辅佐下,牢记杀父之仇,于次年就在夫椒(太湖中的岛屿)打败了越国,并生俘越国君王勾践,罚勾践一家住在阖闾墓地石屋里,为营建墓室的工匠洗衣做饭,打草砍柴。勾践一行在虎丘山下吃的是糟糠野菜,穿的是破衣烂裳,直到阖闾墓竣工,前后历时3 年。夫差见勾践一行个个安分守己、毫无怨言,以为他们丧失斗志,遂不顾伍子胥的多次苦谏,将勾践一行放回越国。以至后来酿成灭国杀身大祸。
  虎丘,本是阖闾的墓地,到了晋代,已成为司徒王珣、司空王珉兄弟的别墅。由于东晋年间,盛行佛寺建筑,如帝室、朝贵、名僧及一般社会知名人士(如许询、王羲之等),纷纷热衷于此事。王珣、王珉兄弟也于东晋咸和二年(327 年)各舍宅建寺,取名东、西虎丘寺。直到唐会昌年间灭佛时,寺毁,后合两寺移建山上。至宋时,寺已占据了整个虎丘山,登山即入寺,入寺便登山。这种山藏寺内的景致,使虎丘寺名声大振。“塔从林外出,山向寺中藏”,“老僧只恐山移去,日落先教锁寺门”之类诗句,贴切而风趣地叙述了虎丘寺的特点,成为宋代“五山十刹”之一,使这座并不算大的虎丘,以其特有的景致与文化内涵,与天下名山争胜。宋代朱长文称虎丘有三绝:“望山之形,不越冈陵,而登之者,见层峰峭壁,势足千仞,一绝也;近临郛郭,矗起原隰,旁无连续,万景都会,西连穹窿,北亘海虞,震泽沧州,云气出没,廓然四顾,指掌千里,二绝也;剑池泓淳,彻海侵云,不盈不虚,终古湛湛,三绝也。”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在《虎丘记》中写道:“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反映了当时中秋佳节,虎丘赏月的盛况及虎丘已是旅游胜地的史实。当然,虎丘作为人文景观荟萃之地,历代文人词客至此,是不会忘记阖闾墓的。在他们留下的诗文中,或凭吊先王,或借古喻今,使得虎丘锦绣山色平添了许多凝重。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壮游》中,留下了“王谢风流远,阖闾丘墓荒。剑池石壁仄,长洲芰荷香”的句子,借凭吊吴王阖闾的坟墓,抒发对吴地古风的印象。唐诗人刘长卿官场失意,借游虎丘阖闾墓,叙出社会繁华与空寂的盈亏之理:题虎丘寺青林虎丘寺,林际翠微路。
  仰见山僧来,遥从飞鸟处。
  兹峰沦宝玉,千载唯丘墓。
  埋剑人空传,凿山龙已去。
  扪罗披翳荟,路转文阳遽。
  虎啸崖谷寒,猿鸣杉松暮。
  裴回北楼上,江海穷一顾。
  日映千里帆,鸦归万家树。
  暂因惬所适,果得损外虑。
  庭暗栖闲云,檐香滴甘露。
  久迷空寂理,多为繁华故。
  永欲投死生,余生岂能误。
  而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在《虎丘寺》写下“阴风生涧壑,古木翳潭井。湛卢谁复见,秋水光耿耿。”感叹阖闾墓中殉葬了“湛卢”一类的宝剑之余,道出了“我来属无事”,希望“归田行可请”的远离政坛的愿望。此后元、明、清及近代的文人墨客多有咏虎丘、吊吴王的诗文传世,其中清代陈鹏年的一首《重游虎丘》诗,竟被列为“虎丘诗案”,差点丢了脑袋。陈鹏年是清代难得的清官,为此得罪一帮朝廷佞官。在任苏州知府时,总督葛礼想陷害他,举其《重游虎丘》诗,以为诽谤圣朝,句句旁注奏劾,遂被摘印下狱,以死罪论处。其中“代谢已怜金气尽”一句犹被渲染,认为直指清入关前国号“金”。亏得康熙亲自朱批“朕阅其诗,并无干碍”等语,陈鹏年方从死牢中得救。当然康熙并非仁慈,而是出于葛礼为废太子党羽,不予重用的缘故。
  阖闾墓历经二千余年,从各类记载来看,该墓仍保持完好。无论是勾践灭了吴国,曾掘墓以泄心头之怨愤,还是秦始皇、孙权动用民工掘地三尺,以求那几千把传世名剑,均无功而返,仅留下离奇的神话故事。不过1955年,在修葺虎丘园林时,曾将剑池水抽干,发现池东岩壁上有明代长州县令等官人及唐寅、王鏊石刻二方:说明正德六年(1511 年)冬,剑池干涸,见吴王墓门,后用土掩之一事。经发掘,剑池北端最狭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