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名冢揽胜  杨国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鏊石刻二方:说明正德六年(1511 年)冬,剑池干涸,见吴王墓门,后用土掩之一事。经发掘,剑池北端最狭处发现一个“人”字形穴,高约3 米,可容单人出入,洞底横叠三块石板,最上面一块已经脱位,斜倚在下面的石板上,为人工所为。此处与春秋战国洞室墓形制相象,有人估计这里就是墓门。1978 年10 月,池水抽干后有人用手摸出洞穴北端底部石板的厚度约16—18 公分。为保护虎丘塔基,两次都没有移动石板、进行试掘。阖闾墓是否在里面,这一千古之谜尚未揭开。
  1995 年4 月,在苏州西北郊真山春秋大墓中出土的文物,经有关专家考证,出土的1。2 万件玉器中的玉饰为“珠襦玉甲”,就是一种“玉衣”。那么,曾轰动一时,盛行汉代的金缕玉衣其文化也就源于吴国。当我们再次面对虎丘山下阖闾墓时,在“铜椁三重”的里边,阖闾尸骨上面,可能也会有一件“玉衣”在等待着重见天日哩。


  最大的家族墓地——孔林及孔子墓

  孔林,亦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位于山东曲阜城北1。5 公里。孔林是我国时间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氏族墓地,也是世界罕见的宗族墓地之一。
  据《礼记·檀弓上》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母亲颜徵在去世后,孔子将父母合葬在防(今山东曲阜县城东7。5 公里防山之北)的时候,曾对弟子们说:“古也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由于孔子常年率弟子周游列国,担心回到防祭拜时,找不到父母双亲墓地,落个“不孝”骂名,于是“封之,崇四尺”(筑了四尺高的坟丘)。孔子死后,弟子们为他选择什么样的墓式煞费苦心。孔子的弟子之一子夏回忆道:从前孔子讲过,看到几种不同式样的坟墓:有的四方而高,像建筑的高堂一样;有的狭长而高,像“坊”一样;还有的四方广阔而两旁向上尖削,如同斧的刃部一样,这种形式又像马鬣(马颈上的一排刚毛),叫做“马鬣封”。孔子赞成后一种。于是,孔子墓的“马鬣封”的制式得以确立,成为封建社会一种特殊尊贵的筑墓形式,影响很广。有种传说孔子墓地是他本人选定的。在孔子七十三岁那年,他感到行将告别人世,便叹道:“太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之后领着七十二弟子去勘选墓地。孔子认为墓地风水直接关系到后代的兴衰,所以他不辞劳累,亲自奔波于齐鲁大地,最终选定曲阜城北的泗水河之滨,少昊陵傍,圈地数顷为墓地。除了墓莹,最早的地面建筑是孔子弟子们为守墓而搭建的茅屋。据《史记》载:孔子殁后,弟子皆结庐守墓,服丧三年,唯子贡思慕情深,三年之后复独居三年始归。这期间,子贡将南方稀有珍木楷树移植于墓旁,借以寄托他对老师的一腔真情。后人念其深挚感人的师生情谊,在子贡守墓处建三间西屋,立碑“子贡庐墓处”以记之。清康熙年间,子贡手植楷树遭雷击焚死,康熙帝得知后,不仅补植楷树一株,还立碑一通,亲笔手书“子贡手植楷”五个字。传说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日前后,这块石碑便会昼夜不停地冒出水珠来,屡拭屡冒。当地人说那是子贡为祭祀老师而伤心流泪,所以俗称“含泪碑”。
  秦始皇当政后,由于实行“焚书坑儒”政策,对儒家创始人孔子当然亦不放过——尽管孔子已死去二百七十多年。秦始皇不仅派兵抄了孔子的家——孔庙(所幸孔子九代孙孔鲋将《论语》、《孝经》、《尚书》等儒家经典砌于祖堂的夹皮墙中,得以保留),对孔子墓地也大肆发掘,唯恐有儒家经典藏于地下(见《孔氏祖庭广记》)。传说孔林中的洙水河,也是秦始皇所为。秦始皇为了让儒学彻底消亡,欲破坏孔子坟墓的风水,他将孔子墓与阙里故宅用条人工河隔开,认为孔子就无法显圣了。而孔子后人认为:这条河正是孔子当年就预料到的圣水,早年孔林缺的就是这条河,秦始皇甘愿为孔子效劳,帮助完成了孔林的最后一项工程。
  到了汉代,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空前发展,文化进一步繁荣,表现在墓葬形制上,也有了新的发展与变革。这个时期的墓不仅筑有封土标志——墓冢,而且强调“事死如事生,礼也”(《左传·哀公十五年》),实行厚葬。被秦始皇破坏的孔子墓,于东汉永寿三年(157 年),开始敕修,恢复孔子墓。当时的墓“地不过一顷”。孔子墓前东为其子孔鲤墓,南为其孙孔伋墓,这种墓葬布局称之“携子抱孙”。人们认为“怀子抱孙,世代出功勋”,“父在子怀,富贵永远来”。墓葬的布局与风水关系到圣脉的兴旺。对此,孔子祖孙三代的墓地,环以红色垣墙,称之“东周墓地”(或称“三垅”),形成了墓地中的墓地这一奇特墓葬文化景观。
  自东汉经过历朝历代的十三次重修、增建、扩充至清雍正年间,孔林已占地达3000 余亩,并筑有长达7。5 公里的林墙。墙内乔枝巨本,古木参天,青翠苍郁;奇木异草,比比皆是,四时不雕;林下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石仪成群;六十多座楼亭殿堂坊隐现林木中。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游罢孔林,欣然挥毫:古柏森森聚虬龙,石麟含笑坐春风。
  祖孙三代封三垅,洙泗同源水一泓。
  遗爱在人存槁楷,后雕垂世仰苍松。
  史迁自叹低回久,我亦逢人问泮宫。
  在孔林密密匝匝的墓冢中,有许多墓的主人生前都是为世人所熟知的,有的到了妇孺皆知的程度。如《中庸》的作者,孔子孙子孔伋,其墓被元帝封为“沂国述圣公”;封建社会流传甚广的启蒙读物《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的孔融,他是孔子第十九代孙孔宙的第六子。孔融让梨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1994 年小学课本中被选入,作为楷模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互相谦让的美德。孔融入仕途后,做过北海相、大中大夫等,在文学上成为一代大家,为“建安七子”之一;清初著名剧作家,孔子第六十四代孙孔尚任,因一部传奇剧本《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鞭笞权奸,褒奖忠良,而遭到清廷迫害,免官家居。好在死后没被拒之孔林门外。解放后,墓旁增植桃树,以示纪念。除了这些知名的墓主为孔林增添文化色彩外,上千块的碑碣中,有许多也是闻名于世的。最著名的要算孔融父亲孔宙墓前的碑。孔宙死后,他的故吏门人“陟名山,采嘉石”,为他精心制了一块墓碑。碑额文为篆书“汉泰山都尉孔君之碑”,正文十五行,每行二十八字,赞颂孔宙的功绩;碑背面刻了“门生故吏名”及籍贯。这块碑书体秀丽婉约,圆浑饱满,“结构廉稳如蛰虫蟠屈,深冬静摄自卫,又如人循墙伛偻,不敢逾尺寸,而端凝质重,望之可与拱揖”,“实超前绝后第一手笔也”。现这块闻名于世的墓碑已陈列于孔庙东庑,被公认是举世仰慕的书法珍品和文物瑰宝。孔子墓前的“大成至圣文宣王墓”碑,平视只见“大成至圣文宣干”,“王”字的最后一笔以下均被墓前的祭案所遮。相传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亲赴曲阜祭孔,他踏着黄毡来到孔子墓前,望着墓碑良久,一言不发又转回驻跸亭(跸:是皇帝出行的车驾)。引驾官孔尚任见状,立即派人用黄绫写上“先师”二字,覆盖碑上的“文宣王”,康熙得知后,立即上前行了一跪三叩大礼。事后,孔尚任解释道:自古君拜师不拜王。为了今后免屈圣驾,闹出这种不快事情,随后在碑前立了一条石祭案,恰好能将“王”字挡住最后一笔。孔林墓刻中,留有许多名人题迹,如明代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国史总裁、孔子六十二代孙孔闻韵的岳父大人李东阳,明大臣严嵩和清代翁方纲,近代康有为等人手迹。
  孔林距今二千余年,历代流传下的传说、奇闻轶事相当丰富。游人去了曲阜,请上一位当地导游,不仅可以观赏我国唯一一处木石合一的大型陵园风貌,还可以听到孔林里“油篓坟”、卜筮用的蓍草、灵芝、野山芋、乾隆女儿下嫁“天下第一家”许多有趣的故事,那一定会在游兴勃发中,感受到中国墓葬文化之神韵的。
  1995 年,在举世瞩目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孔子的第77 代嫡孙女孔德懋女士向新闻界透露:希望能和分离40 多年、远在台湾的胞弟孔德成携手归故乡,在曲阜孔林祖墓前,把酒祭祖先。孔德懋女士的愿望实现之日,无疑是孔林千百年来的又一大盛事。


  古老的“地下乐府”——曾侯乙墓
    位于湖北西北部的随州,是传说中炎帝神农的故里。西周时为随国都城,战国初期为诸侯曾国,秦属南阳郡,历经数千年文化的演绎,古文化沉积丰厚。在当地,自古就有供奉炎帝神农的习俗,留下了丰富的传说故事和名胜古迹。据说在随州(现改为随州市)城关西北5 里的擂鼓墩,就是当年祭奉神农大典擂鼓的地方。谁也没曾想到,这个擂鼓墩,日后竟能和中国音乐发展史联系起来,没想到地下竟埋藏了七千余件极其珍贵的随葬品,特别是古代8 种乐器(124 件),其中首次发现古代完整的稀世珍宝编钟——曾侯乙编钟,令世人惊叹不已。
  1977 年,当地部队在擂鼓墩兴建营房。在平整山头时,意外发现了一座特大墓葬。有关部门闻讯后,于次年初开始对这座大型木椁古墓发掘。从墓中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中,参照有关史籍,确定该墓系战国早期曾国君主曾侯乙墓。该地为战国早期随国领地,北望桐柏,南面涢山(即大洪山),东临■水,山岭绵亘,古冢森森。该墓建于红砂岩坡上,凿石为穴,墓坑残存,墓口东西长21 米,南北宽16。5 米,深度近20 米,总面积达220 平方米。墓椁分四室,均以巨木镶隔。主墓室在东,放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