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名冢揽胜  杨国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米,南北宽16。5 米,深度近20 米,总面积达220 平方米。墓椁分四室,均以巨木镶隔。主墓室在东,放置墓主特大型主棺1 具、陪葬棺8 具、狗棺1 具,以及一些乐器、兵器、马具、衣箱等物;北室最小,主要放置礼乐器、车马器及200 多枚竹简;西室有陪葬棺13 具;中室规模最大,近50 平方米,整架成套的礼乐器,规模宏大,完好如初。计有编钟、编磐、鼓、瑟、琴、笙、排萧、竹笛等8 种,共124 件。这些礼乐器,品种齐全,排列有序,造型奇妙,错金嵌玉,巧夺天工,宛如一座恢宏的古代地下音乐厅,是我国迄今考古和音乐史上的一次空前大发现。
  曾侯乙墓出土的这套64 件编钟(在擂鼓墩2 号墓出土36 件编钟,二者合称“百件编钟”),最大的甬钟重203。6 公斤,最小的钮钟重2。4 公斤,全套共重2500 多公斤。以编钟大小和音高为顺序,编成8 组悬挂在三层钟架上。全部甬钟饰有碎龙交错的浮雕花纹,大钟还错嵌红铜,显得富丽堂皇。全部编钟均具双音功能,在钟体正面及侧面的击点部位,铭刻着音标,击打时能发出不同的二个乐音,所以可做旋律乐器。这套编钟设计精巧,铸造瑰丽,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古今乐曲均能演奏。1979 年,我国调动了考古、科技、音乐、金属铸造各方面专业工作者,历时3 年,于1982 年成功地复制了一套编钟,从外形、花纹、音色都酷似原钟。湖北省歌舞剧团利用这套复制品,赶排出一台《编钟乐舞》。这台节目以楚文化为依据,以屈原爱国主义思想为核心,以曾侯乙编钟为主角,调用“歌、乐、舞”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古代楚国的国势民情:农事、征战、祭祀、文化艺术等社会风貌,显示出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曾侯乙墓的编钟架也颇具特色,全架为铜木构造,呈曲尺形,长7。48米,宽3。35 米,高2。73 米;七根横梁上有彩绘花纹和刻文,两端有浮雕或透雕的龙、鸟、花瓣形纹饰的青铜器。钟架的中下层各有三名青铜佩剑武士,其形为用双手及头承托着钟架横梁,气势非凡。这套钟架承受2500 公斤,历时2400 余年,出土时依然矗立如故,足见钟架的坚实牢固。
  其它的礼乐器也非常珍贵:有二件排箫,音阶已超过五声音阶范围,是迄今首次发现的先秦实物;二根竹笛,是迄今见到的我国年代最早的横吹竹管乐器;编磬有残存文字六七百个,内容为音律、音阶名称和编号,是研究先秦乐律学的重要材料。凡是见过听过这批礼乐器的,无不惊叹叫绝。它充分反映了我国战国初期,在音乐文化和金属铸造技艺上的辉煌成就,不愧为我国古代文化瑰宝。
  对墓中21 名陪葬者,经测定均为13—25 岁的青少年女性。有人猜测,与墓主同葬东室的8 位,可能是墓主乙的妾、婢一类;葬西室的13 位,可能就是中室那批礼乐器的演奏者。
  曾侯乙墓中,除了令人瞩目的礼乐器,还有以九鼎、八簋为中心的铜礼器,品种齐全,浮雕、透雕、钿镂,巧夺天工,是先秦金器中迄今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金盏;铭文、竹简上各种文字达1 万以上,是先秦墓葬迄今出土文字最多的一次,对考古断代、研究战国初期的历史和古文字学,具有重要价值;造型精巧、结构复杂的尊、盘,采用失腊法铸造,将我国最早使用失腊法的年代从西汉,最少提前到先秦时期。。
  历史上的曾国,典籍记载不多,但作为楚国的诸侯国,在曾侯乙墓中,反映还是较突出的。那套著名的曾侯乙编钟的下层中心部位,已不是原有的“大■”,悬挂的却是镈钟。这只镈钟是楚惠王在位第五十六年(前433),为曾侯乙制作的宗庙祭器,铭文上还说是放在西阳。曾侯乙对这份赠礼十分器重,置于编钟最显目的地方。同时,亦可看出曾国文化受楚国文化的异化,起码从曾侯乙时代就开始了。春秋晚期,楚王有“九龙之钟”。楚人的王公贵族,以随葬钟乐来显示自己显赫的身世和文化素养。这些都有文献记载的礼仪,在曾侯乙墓中,得到印证。
  目前,在擂鼓墩出土的我国古代科学艺术成就的文化瑰宝,已被珍藏于武汉东湖之滨的湖北省博物馆内。为了再现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的原貌,在随州擂鼓墩原地又加盖厅庑,保存了墓坑、椁室及大部分棺木,并陈列着相应的文物及其复制品等。1994 年国务院公布全国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中,随州榜上有名。人们到了随州,除了去炎帝神农故里游览,还会去一睹最古老的“地下音乐厅”的风采。


  全民悠久的祭奠——屈原墓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楚怀王时曾任左徒,主张修明法度,富国强兵,联齐抗秦。因遭上官大夫靳尚、南后郑袖、公子子兰等人忌恨、陷害,渐被怀王疏远,继而流放汉北、江南,在沅湘流浪达20 余年,备受艰辛。当他62 岁,听说秦将白起率军攻破楚都郢后,于当年(前278 年)农历五月初五,在绝望中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死后,他绚丽的文学作品、爱国的一腔热情以及悲惨的身世,博得了广大人民的无限赞叹和深切同情。有关屈原死后的传说,不仅在当地,甚至在全国影响很大。
  韩愈在《湘中》称“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汨罗江在洞庭湖畔汨罗城附近不算大江,可因传屈原自沉此江而名播千古。每年端午节前后,它下游的水不是往下注入洞庭湖,而是江水倒流,慢慢上涨至玉笥山下。这是由于五月初长江上游两岸积雪融化,江水陡涨倒灌洞庭湖,湖水上涨又倒灌汨罗江所致。这一自然现象,也被当地民间附以神奇传说。
  传说屈原的妹妹屈姑在屈原死时,已有了预感,便在江边捣衣石上痛哭:“我哥回哟!我哥回哟!。。”哭得天昏地暗,惊动了洞庭龙君。龙君有感于屈原的耿直忠良,令水族兵将四处查寻屈原尸骨,并亲笔修书扬子江龙君调峨眉山融化的冰雪之水前来相助。两个时辰后,屈原尸体找到,洞庭龙君即借扬子龙君的冰雪之水,托着屈原尸体,倒灌向汨罗江。屈姑正哭着,忽然江面上涌出一道银光,银光中屈原双眼未闭,袍服完好,涌到屈姑身边。屈姑见状,忙喊来众乡亲,将屈原捞上岸,此时屈原头部已失去半边。洞庭君得知大怒,查知为黑鱼精所为,便将其捉拿活埋在乱石堆下。石堆每年增高,年久即为今汨罗江下游的磊石山。屈原尸体打捞上岸,放在一个沙洲上,后来被叫做“晒尸墩”。屈姑为了使屈原安眠,拿出自己全部首饰,在仙人帮助下,使屈原缺的头颅得以完整。安葬那天,屈姑为了防止秦军挖掘和盗墓贼的破坏,她连夜用自己的罗裙兜土,堆砌疑冢。可是只堆了一个,就累昏了。第二天清晨屈姑醒来时,竟发现汨罗山出现11 个与真墓一样大小的墓地,从玉笥山望去,12 个墓地连绵起伏,每座墓前都竖有“楚故三闾大夫之墓’的石碑。后人便将湖南汨罗县烈女岭上的真假难辩的坟墓统称为“十二疑冢”。其中以赵家冲后一冢最大,形同小山,相传屈原遗体就葬在这里。墓前有清同治六年(1867 年)立的石碑一通,上刻“楚故三闾大夫之墓”。后人为了纪念屈姑,不仅在玉笥山上修建庙祠,还将汨罗山改称“烈女岭”。屈原墓在湖北秭归县也有一座:出县城东行3 里,长江北岸向家坪的清烈公祠殿后。墓前石碑上镌刻“屈大夫墓门”五字,虽然碑前有石坊、阂阙,墓的制式比湖南汨罗县烈女岭的完备,却是后世营建的衣冠冢。
  每年祭奠屈原的方式也是极特别、极富想象力的。另一传说,屈原投江后,其缺的半部头颅,为蛟龙所食。所以到了屈原的祭日,人们“赛龙舟”,要赶在蛟龙食屈原头之前,保护好屈原;“吃粽子”,让蛟龙去食又香又糯的粽子,而不去伤害屈原,这些风俗一直沿袭到今天。特别是端午吃粽子,已成长江流域很广地区的习俗,代代相传。西晋周处《风土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角黍即粽子);梁朝吴均《续齐谐记》,将粽子附以神奇色彩;至明代,杰出的医药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谷部四》中,对粽子的名称、形状、作法、作用等,作了更加精确的考证:“俗作粽。古人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关于粽子,除了上述文字记载,有趣的是近年在江西德安县从南宋周氏墓中,发现了二只距今约七百年前的实物粽子。显然,周氏死时,正逢端午节前后。在她右手握的桃枝上,系着二只尖角粽子。据载,这是我国出土文物中,迄今发现的最早粽子实物。
  其实,无论是粽子、赛龙舟、多疑冢、衣冠冢等等形式,都是人们为了表达对已故文化名人屈原的一种追思之情,是人民对其生命终结的一种评价;同时,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代代相传崇尚文化的一种心理素质。

  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陕西省临潼县东5 公里的骊山脚下,方圆50 余公里的区域,是秦始皇陵所在地。这片广袤的充满神奇色彩的封土,背靠骊山,面临渭河,山南产玉石,山北产黄金(郦道元《水泾注》),左有戏水,右有灞河,是古代堪舆家推崇的风水宝地。汉代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写道:秦始皇即位后,昭告天下,动用70 余万民工,会聚骊山脚下,将墓室挖到很深的泉水下面,然后用铜水浇铸,放置棺椁。墓修筑成宫观以及百宫位次,像咸阳的宫殿;墓室上面以明珠为日月星辰,下面以水银为江河湖海;埋藏有许多珍奇的动物及物品。为防盗墓者,在门口制作了机关暗箭,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