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samàdhiü bhàvemã;'ti。 So kho ahaü; anuruddhà; savitakkampi savicàraraü samàdhiü bhàvesiü; avitakkampi vicàraramattaü samàdhiü bhàvesiü; avitakkampi avicàraraü samàdhiü bhàvesiü。

我们的佛陀这样描述,当时他说:“现在让我以三种定来修习。阿奴卢塔,我乃修习彼有寻有伺定,修习彼无寻唯伺定,修习无寻无伺定。”所以佛陀在这里就提到了有一种叫做无寻唯伺定,也就是这里讲到的avitakkampi vicàraramattaü就是说这一种定,有一种定是属于只有伺,但没有寻的定。因此在这里就特别提出了有一种是没有寻,但是有伺和喜、乐、一境性的定。

在《相应部》的无为相应里面(Asaï;khata…Saüyutta),也讲到了透过三种法可以证、可以达到无为,即透过有寻有伺定,无寻唯伺定和无寻无伺定。佛陀讲到的有寻有伺定是指这里的初禅,无寻唯伺定是指这里的第二禅,无寻无伺定是指下面的这些禅。

因此在“阿毗达摩”里面,为了涵盖一切有可能情况,把禅那分为五种。因为通常佛陀在讲到禅那的时候,他会把这里的第二禅省略掉,而实际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也会把这第二禅省略掉,我们直接教导禅修者,当他拥有了这种禅那之后,他就可以直接舍去寻和伺而达到喜、乐、一境性的第三禅。

如何来证得这里讲到的第二禅呢?当一位禅修者透过专注一个特定的所缘(目标),而当他的目标形成了似相之后,他再把心投入到似相里面去,维持一段很长的时间,而且他的心也达到了一定的质(就是质量的质)。当他的心强有力地、很稳固地专注在似相上的时候,那么很可能禅那的心,初禅的心就能够生起。

初禅的心在第一次生起的时候,往往禅修者并没有很强的感觉,因为当一个禅修者在证得安止定的时候,往往之前会经历一个称为近行定的阶段。惟有一位禅修者在之后修到了名业处的时候,他再去追查之前他曾经在什么时候第一次证得初禅,或者第一次这种色界的禅心生起的时候,他才会明确知道在哪里。但一般每个人的心透过专注在似相上,他因为要经过近行定的阶段,所以往往很多禅修者并没有很明确地、好像突然一个转变一样生起这种心。惟有他在修名业处的时候去追查,他会发现到其实这两种心,欲界的心和色界的心还是有质量方面的差别。

当他成就了初禅之后,为了确定,他还必须得依照经教法的方式去检查,到底初禅的心是不是拥有寻、伺、喜、乐、一境性这五种禅支,当他检查到有这五种禅支之后,他可以为了修第二禅而努力。我们在这里就依论教法来讲。

当一位禅修者证得了初禅之后,他想要证得第二禅,他可以先去思维一下初禅的低劣,思维由于初禅很接近敌对的五盖,同时这种寻的禅支是很粗的,它不如第二禅那么殊胜,于是他就决意去掉了寻禅支,然后再去把心投入到似相当中而成就惟有伺、喜、乐、一境性俱的第二禅禅心,第二禅。

在一个禅修者如果已经成功地证得了第二禅之后,他又应该再为证得第三禅而努力。在证得第三禅的时候,他同样应该先去省察,在这第二禅当中很接近敌对的初禅,而且在第二禅还有伺这种心,这种心所的搅动,所以使第二禅不是很殊胜,他还要为证得第三禅努力,于是他再舍掉了伺禅支而证得了惟有喜、乐、一境性俱的第三禅。

当他成就了第三禅之后,他应当再为了证得第四禅而努力。于是他又再省察,第三禅由于接近敌对的第二禅,同时还会有喜这种禅支的搅动使他这种定不是很殊胜、不是很寂静,不如第四禅那么殊胜,那么寂静。于是他再把喜禅支也舍掉了,就证得了惟有乐、一境性俱的第四禅。

当一位禅修者成就了第四禅之后,他应当再为证得第五禅而努力,于是他再省察,第四禅由于很接近敌对的第三禅,同时乐被禅修者体验还是有一种动感,它不如惟有舍和一境性的第五禅那么寂静、那么殊胜,于是他就再把乐受平静下来,然后再证得惟有舍和一境性的第五禅。

如果一位有禅那体验的禅修者,他很明显会知道寻、伺、喜、乐、一境性这五禅支,寻是很粗的;伺还是很粗,但是它相比寻来说,它又再细一点;而喜比寻和伺来说,它又再细一点,但是比起乐来说喜又是很粗;而乐比起舍来说,乐还是属于比较粗的,而舍是属于很宁静的,很平静的。透过不断地舍去粗的,而成就细的来提升他的心,使他一步一步地证得不同的禅那,一步一步地增上。透过这样来成就五种色界的善心。

当一位禅修者成就了这五种善心之后,应该透过时时地修习、经常去做,他的这种禅那的心将会越来越稳固。如果一个已经培育了色界善心的禅修者,如果他愿意的话,那么他可以投生到梵天界,在没有佛陀教法的时期,也有一些隐士,有一些苦行僧,他也透过专注特定的目标而证得了禅那。当一位隐士或者苦行僧证得了禅那之后,如果在他临终的时候,这种培养禅那的心只要还未退失,那么在他临终的时候,这种所造的很强的善业将会使他投生到梵天界。能够投生到梵天界,投生的心我们称为结生心。而在梵天人的整个生命期间,他的有分心是属于一种果报心。这一种结生心和有分心都是属于果报心。

我们现在在这里再讲五种色界的果报心。这五种果报心和刚才讲到的五种色界的善心是一一对应的。即寻伺喜乐一境性俱的初禅果报心,伺喜乐一境性俱的第二禅果报心,喜乐一境性俱的第三禅果报心,乐一境性俱的第四禅果报心,舍一境性俱的第五禅果报心。

如果一个禅修者培养到了初禅,或者说他发愿来世要投生成为初禅的梵天人,这个时候,当他死了,他将可以投生到初禅的梵天,他的梵天人的结生心和在那一生当中的有分心就是属于这一种果报心。如果一个禅修者想要投生到第二禅、第三禅或者第四禅也是这么样。而在这里讲到的第二禅的果报心和第三禅的果报心,这两种果报心在成熟的时候,它都能够使他投生到我们讲到的第二禅的梵天,也就是说第二禅的梵天人里面有两类的果报心:即第二禅的果报心和第三禅的果报心。

第三禅的梵天人的果报心是属于这里讲到的第四禅的果报心。而在第四禅的梵天人当中,如果是凡夫的话,他只能投生到广果天,如果是三果圣者的话,他可以投生到五种净居天(Suddhàvàsa),所有的广果天的天人和五种净居天的天人,他们的果报心都是属于这里讲到的第五禅的果报心。换而言之,这五种果报心不是欲界的众生能够体验到的,也不是无色界的众生能够体验到的。这些心甚至不能够生起在梵天人的心路过程,而只是出现在他们的离心路过程,即表现为这些果报心只能够执行使一个众生投生到梵天的结生心的这种作用,以及在梵天人的离心路过程,如:死心,一般人不能够经验到这些心。

还有五种色界的是唯作心,唯作心也是寻伺喜乐一境性俱的初禅唯作心,伺喜乐一境性俱的第二禅唯作心,喜乐一境性俱的第三禅唯作心,乐一境性俱的第四禅唯作心,舍一境性俱的第五禅唯作心。这五种唯作心也不是一切的凡夫和有学圣者可以体验到的。这一类的心是佛陀和一切的阿拉汉圣者才能够体验到的。

佛陀也会入定,佛陀入定可以入三种定:第一种定是这种世间定,例如:佛陀也会入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这一类的定称为世间定。还有佛陀也会入出世间定,出世间定就是佛陀会取涅槃为目标而进入阿拉汉果定。那佛陀还能够入另外一种定是什么定? Nirodhasamàpatti(灭定),灭定又称为灭尽定。这一种定是没有对象的,没有所缘的。把心流完全地中断,所以这称为灭定。佛陀和已经拥有八定的俱解脱的阿拉汉就能够入灭定。

而当一位无学圣者,例如:佛陀,独觉佛或者阿拉汉弟子们,他们在入世间定的时候,生起的这一类的心就是属于唯作心。它不是善心,善心是凡夫和有学圣者能够入的。而讲到的凡夫和有学圣者也包括在欲界的人和天人,也包括在色界的梵天人。只要他们还没有断尽烦恼,他生起的是属于色界的善心,当他们入定的时候。而如果是佛陀和阿拉汉圣者,如果是佛陀的话,佛陀只会出生在人间,他不会出生在天界。但是作为阿拉汉圣者来说,他可以在天界出现,他也可以在梵天界出现,他们也可以进入色界的禅那,当他们进入色界的禅那的时候,生起的心就是属于这一类的唯作心。

善心、果报心和唯作心是这样来区别的。唯作心惟有阿拉汉圣者能够体验。如果是果报心惟有梵天人才能够体验。作为我们人类来说能够体验的心惟有善心,即色界的善心。如果一个人有能力证得禅那的话,那么他体验的都是属于善心。

下面再讲四种无色界的心。无色界的心和色界的心一样,它是指经常活动于无色界的心,或者说属于无色界的心。这四种无色界的善心是空无边处善心、识无边处善心、无所有处善心、非想非非想处善心。这四种无色界善心也必须得透过培养才能够证得。如果一个人没有培养他是不能够证得的。而且这四种无色界善心还必须得透过先成就了色界的善心,才能够培养无色界的善心。

应当如何培养空无边处善心呢?想要成就空无边处善心的禅修者应该用九种遍:即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红遍、白遍、和光明遍,这九种遍当中取其中的一种遍,依次地证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第五禅,然后当他从我们讲到的论教法的第五禅出定之后,他再把他专注的这种遍相去掉,应当如何去掉呢?

他先省思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