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起的最后那一段就是这么样说的。

缘起可以说是佛陀教法里面很深奥的一种。对于我们修行来说,我们不要认为“声闻是学四圣谛、觉悟四圣谛;缘觉是学缘起的”。其实并不是,我们不能够把缘起单独的分开。缘起就是属于四圣谛当中集圣谛,它是属于揭示生命之因的真理。圣谛就是神圣的、崇高的,或者你证悟了能够成为圣者的真理。这种真理(缘起)并不是单独于四圣谛之外的,它是属于苦集,就是苦生起的因。

所以我们现在在讨论缘起的时候,其实都是在讲这一堆名色法、这一堆果报的五蕴,它是什么带来的?是因为我们过去造的业,业就是生命的因。为什么会有业?因为有了无明、爱、取。这样的话,正如佛陀所说的:
“由于有了无明与爱,众生流转于生死轮回当中。”

如果我们想要解脱,想要解脱轮回,想要出离生死,我们也应该从这缘起里面去断除,砍断因,就象我们如果找到了一颗树,我们拼命的去砍树枝、砍树叶,有用吗?没有用。我们要从哪里下手?从根下手。那要如何从根下手,要如何砍呢?

我们明天晚上再讲。我们明天晚上再讲涅槃和导致涅槃之道。

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做回向: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阿毗达摩第四十九讲:涅槃,证悟涅槃之道 
 

阿毗达摩第四十九讲:涅槃,证悟涅槃之道



第六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阿毗达摩第四十九讲
涅槃,证悟涅槃之道
玛欣德尊者2009。06。14讲于江西佛学院



我们一起来礼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三遍)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大德、法师、居士、贤友们,晚上好!

昨天晚上我们结束了对缘起的学习。缘起就是诸因、诸缘而生起的意思。佛陀讲缘起主要是讲生命的起因、生命的来源、生命的集起。但是当佛陀在讲到,因为有了因、缘才会有果的生起之后,同时佛陀也讲了,因为什么样的原因而导致生命的超越、生死的出离、轮回的断尽,烦恼的根除。

所以我们在讲到缘起的原则的时候,佛陀就这样讲:

Imasmiü sati idaü hoti;
imassuppàdà idaü uppajjati。
Imasmiü asati idaü na hoti;
Imassa nirodhà idaü nirujjhati。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此无故彼无,
此灭故彼灭。”

因为有了因,有了种种的缘,所以会有果的生起(因为因缘的生起,会有果的生起)。当这些因被灭尽的时候,那果自然就没有了(当因没有了,自然果也没有了)。所以,它们是一种因果的关系。

如何才能够得到生命的出离,能够得到生死的解脱呢?根据“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原则,我们如果是断除了导致轮回、导致生死之根,自然就不会再有轮回。

生死的根是什么?生死的根就是无明。由无明的无余、离贪、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处灭;六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如此,整个苦蕴灭。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禅修者断除了无明,他自然不会再去造作了行,就是不会造作,或者说那个时候已经不会有福行、非福行、不动行的造作了。由于没有了行,自然没有了识,就不会再结生,然后就没有名色,没有六处等等。如此整个生死就得到了解脱、得到了出离。

讲到生死的出离,也就是烦恼的断尽,这个就属于第四种究竟法,即涅槃。

我们在之前已经讲到了三种究竟法,即色法、心法、心所法。色法、心法、心所法都称为有为法,而涅槃属于无为法。

讲到涅槃,涅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涅槃的巴利语叫做nibbàna,它源于动词nibbàti,意思是火被熄灭了或者消尽了。涅槃的梵语为nirvàõ;a,即nir再加vàõ;a。若从词源学的角度来解释,则是作为vàõ;a爱欲的,nir就是没有、无或者离,也就是在《长部》注里面从词源学来解释:Tato vànato nikkhantanti nibbànaü,“从彼爱欲中出离为涅槃”。所以由于已经出离了爱欲,出离了种种的爱欲之林,所以称为涅槃。

那在经典里面呢,又这么样来定义,例如在《相应部·六处品》,当时有个遍行外道,他的名字叫食赡部果者,问具寿沙利子说:“贤友沙利子,所谓涅槃涅槃,贤友,什么才是涅槃呢?”沙利子尊者就回答说:“贤友,贪尽、嗔尽、痴尽,这称为涅槃。”也就是贪嗔痴的完全的灭尽、断尽,称为涅槃。

如果我们把涅槃来进行分类,那么涅槃只有一种,即无为的不死界为涅槃。

然而,如果依一个禅修者证得的涅槃来说,它又可以分为两种涅槃:

一种是有余涅槃界sa…upàdisesa nibbànadhàtu,烦恼的完全的寂灭,称为有余涅槃界;

还有另外一种是无余涅槃界anupàdisesa nibbànadhàtu,就是诸蕴的完全灭尽。

那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界,这两种讲到的余是什么意思呢?余就是upàdisesa,剩余的,这里的剩余就是还残存有这一堆五蕴、还残留有名色法。

当一个禅修者的烦恼完全被断尽了、断除了,这个时候由于烦恼被断除了,他不会再造作生死之因,然而由于过去生所造之业带来的果报仍然残存在现在,所以一个漏尽者,当他的烦恼已经被断除了、断尽了,过去生所造的五蕴身(这个果报身)还在,那个时候他还能体验到业生色,他还有业生色的生起、还有果报名法的生起,这个时候称为还有剩余的这一堆五蕴的身。但是由于烦恼已经被灭尽了,所以有余涅槃界是属于烦恼的灭尽,这里的涅槃是特指烦恼的断除、烦恼的灭。

当一位漏尽者的这一个色身、这一个五蕴身已经走到了尽头,也就是他年老、已经死了,这个时候,由于剩余的这一堆五蕴都已经完全的寂灭了、完全的灭尽了,这个时候,我们称这一位漏尽者,他是到达了无余涅槃界。

例如:我们以我们的佛陀为例子。当菩萨在Buddhagayà的菩提树下禅坐的时候,根据上座部的传统,在五月的月圆日那一天的凌晨即后夜时分,我们的菩萨证悟了阿拉汉道、果连同一切知智。这个时候,由于菩萨所生起的阿拉汉道智断除了一切的烦恼,从那一刹那开始,菩萨的烦恼完全被断除了,而又从那一刹那开始,我们的菩萨就称为佛陀Buddha。

因为什么我们的佛陀在那个时候他不能够称为无余依涅槃界呢?因为烦恼的断除,但是他还有这一堆五蕴身,还必须得支持他走他剩下的45年的路。在那一刻,由于生起的阿拉汉道智把所有的烦恼断除了,而与阿拉汉道智一起生起的是一切知智,由于只有正自觉的佛陀才能够有一切知智,从那一刻开始,我们的佛陀就叫做Sammàsambuddha(三藐三佛陀或者称为正自觉者),当菩萨证得了佛陀,那时他也称为阿拉汉,因为他的烦恼已经被断除了,所以他称为阿拉汉,也称为漏尽者。由于在过去生,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所造的业,他在从Tusita天投生来,当时的令生业还使他必须得在他的最后一生活八十年,也就是我们的菩萨在35岁成了佛,然后剩下的45年,这45年期间,由于他还有这残留的五蕴身,这个称为有余。他那个时候由于烦恼断尽,烦恼断尽这是属于涅槃,但是还有残留的五蕴,所以这称为有余涅槃。

那等我们的佛陀在80岁那一年,他走到了生命和轮回的最终点,在Kusinàra的Sàla双树下面右侧而卧,根据上座部的传统,那一年也是阳历五月的月圆日,我们的佛陀就入般涅槃了。由于入般涅槃那个时候他的过去所造的果报身都已经灭尽了,也就是当我们的佛陀的死心生起的时候,他的业生色全部也灭尽了,他以前的果报心全部也灭尽了。因此,诸蕴的完全寂灭称为无余涅槃。

所以,我们也可以把有余涅槃称为烦恼的灭尽kilesa…parinibbàna。而无余涅槃我们可以称为诸蕴的灭尽,即khandha…parinibbàna。

如果依一个禅修者在修观而证得涅槃,依证悟涅槃之门来说,涅槃又可以分为三种:

一种是空su¤¤ata。由于涅槃是贪、嗔、痴的空无、没有,所以称为空;

或者又称为无相animitta。由于涅槃毫无贪、嗔、痴之相,或者它毫无一切有为法之相,我们不能够说涅槃是有生相、有住相、有灭相,也不能够说它是有存在,所以涅槃为无相;

或者又称涅槃为无愿appaõ;ihita。由于涅槃完全没有贪、嗔、痴的渴望,也因为它毫无可爱之欲,所以也称为无愿。

如果一个禅修者在修无我随观的时候证悟涅槃,他证悟的是空涅槃;如果一位禅修者在观无常的时候证悟涅槃,他证悟的是无相涅槃,依无相门而证悟涅槃;如果一个禅修者在观苦的时候证悟涅槃,他是依无愿门而证悟涅槃的。这个我们等会再说。

讲到了涅槃之后,我们再接着来讲,到底要如何才能够证悟涅槃?证悟涅槃必须得通过一定的方法、一定的途径,这条途径到底是什么?

在《相应部·六处品》当中,当时那一位食赡部果者的遍行外道问沙利子尊者说:“贤友,哪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