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底是什么?

在《相应部·六处品》当中,当时那一位食赡部果者的遍行外道问沙利子尊者说:“贤友,哪些道路、行道能证悟该涅槃?因为之前说到了涅槃是贪的灭尽、嗔的灭尽、痴的灭尽,这称为涅槃。如果有了涅槃,到底用什么样的方法,怎么样修行才能证悟这种涅槃呢?”沙利子尊者回答说:“贤友,只有这八支圣道,也即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贤友,这道路、这行道才能证悟涅槃。”这是在《相应部》第四相应的第314经和333经里面说到的。

对于这八支圣道,在《中部》第44经的《小智解经》里面,把这八支圣道又归纳为三聚,就是三法。这部经里面讲到:

“贤友维沙卡,并非八支圣道包摄三聚;贤友维沙卡,乃是三聚包摄八支圣道。贤友维沙卡,正语、正业、正命,这些法包摄于戒聚中;正精进、正念与正定,这些法包摄于定聚中;正见和正思维,这些法包摄于慧聚中。”

三聚,就是三类的修学方法、修行方法,并不是说八圣道包括了这三类的修学方法,而是三类的修学方法包括了八支圣道。在这八支圣道当中,其中的正见、正思维,还有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其中的正见和正思维属于哪一学?属于慧学;正语、正业、正命属于戒学;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属于定学。

因为八支圣道可以分为两种行道:一种是世间行道,一种是出世间行道、出世间的八圣道。

世间的八圣道:对于正见来说,就是要有业果智。它也包括了禅那的正见,包括了修观智的正见;正思维就是把心投入于修观或投入于禅修的所缘;正语、正业、正命,就是持戒,离不正当的语言和行为,还有离不正当的谋生方式;正精进就是致力于断除种种的不善,令不善不生而致力于培育诸善;正念就是把心念投入于身、受、心、法;正定就是培养四种禅那,或者如果把四种无色界定包括在第四禅里面,也就是培养八种定。这是属于世间的八圣道。

出世间的八圣道:正见就是如实地知见四圣谛;正思维就是把心投入于四圣谛或者把心投入于涅槃;而在圣道心里面,正语、正业、正命是同时具足的,在圣道心里面的精进心所属于正精进;念心所属于正念;而一境性心所属于正定。这个是属于出世间的圣道。

对于戒、定、慧这三学应当如何来修行呢?戒、定、慧三学,它是一种次第的关系。正如佛陀在《长部》第十六经《大般涅槃经》里面,很多次的重复地强调说:

“如是戒,如是定,如是慧,已遍修戒能获得定之大果报、大功德,已遍修定能获得慧之大果报、大功德,已遍修慧能使心完全地从诸漏中解脱,也就是欲漏、有漏、无明漏。”

这里讲到了,如果一个人已经完全修习了戒,他将能够以此为基础而获得了定,有大果报、大功德的定;而透过了完全地修习定,他能够以此为基础,而能够修习有大果报、大功德的慧;而透过完全地修习慧,将能够使心完全地从一切的烦恼当中解脱。这些烦恼即欲漏、有漏、无明漏。对于见漏来说,在初道的时候断除;对于欲漏来说,在第三道的时候断除;对于有漏、无明漏,是在第四道——阿拉汉道的时候断除。

因此,我们把证悟涅槃之道可以归纳为戒、定、慧三学。戒sã;la,就是增上戒学Adhisã;la …sikkhà;定samàdhi,是增上心学Adhicitta…sikkhà;和慧pa¤¤à,是增上慧学Adhipa¤¤à…sikkhà。

对于这三种增上三学,我们应当要如何来修行呢?在《中部·转车经》或者在《长部·十善经》等等,就讲到了修行的七种次第,即七种清净。这七种清净就是:第一戒清净,第二是心清净,第三是见清净,第四是度疑清净,第五是道非道智见清净,第六是行道智见清净,第七是智见清净。作为禅修宝典的《清净道论》的清净是指什么清净?其实也是在讲这七种清净。其中的戒清净属于戒学;心清净是属于增上心学,也是属于定学的;而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智见清净是属于慧学。因此七清净也是指三学。

我们应当如何来培育这七种清净呢?或者说我们应当要如何来理解七清净和解脱之间的关系呢?这七种清净是围绕着慧学来讲的,它是侧重于慧学。例如,我们讲到戒、定、慧三学,其中戒清净只是一种清净,心清净也只是一种清净,而五种清净是属于慧。因此,讲到七清净,它是侧重于修慧的。

应当如何来修习呢?在《清净道论》第二册的第431节里面这样讲到:“应如何修习呢?在此,以蕴、处、界、根、谛、缘起等各种法,为此观慧之地。戒清净及心清净,这两种清净为慧根。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和智见清净,这五种清净为慧体。所以应以学习、遍问而熟知作为慧地的诸法,在成就了作为慧根的两种清净之后,应努力修习作为慧体的五种清净。”

这是《清净道论》讲到应当如何修慧的答案。“在此,以蕴、处、界、根、谛、缘起等各种法为观慧之地。”也是我们所说的观智的所缘,观智所观照的目标,观智所建立的基础。因为任何的心都必须得要有对象、有所缘。而观智是一种很强的心,它也必须得有明确的所缘,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去观照。就正如说,如果我们要杀敌,我们要有对象(敌人对象),不是漫无目的地开枪。到底什么是观智的目标、观智所观照的对象呢?即: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二根、四圣谛和缘起等等这些法。

对于在这七种清净当中,戒清净和心清净,这两种清净为慧的根,也就是说作为培育智慧的根。有了根之后,才能谈到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和智见清净这五种清净,这五种清净就好像是智慧本身。例如:一颗树的树干包括树叶一样,惟有透过智见清净,才能够结出涅槃或者出世间之果。

“所以应当以学习、遍问而熟知作为慧地的诸法”,我们现在在这里讲阿毗达摩,其实还是以各种方式来讲五蕴、讲十二处、讲十八界、讲根、讲谛、讲缘起,我们透过学习、透过遍问(不懂的就询问)而熟知作为慧地的这些诸法,这样的话我们修观才不会无的放矢。然后应努力,在成就作为慧根的两种清净之后——先持戒清净,然后再培养定力,这样努力地修习作为慧地的五种清净、再培育见清净等这五种清净。

因此,在这七种清净当中,如果围绕着慧来说,戒清净和心清净属于慧根pa¤¤à…må;la,智慧生长的所扎的根。如果一个人持戒越清净,定力越强,犹如一颗树,它扎的根越深,这棵树生长就越稳一样。如果一个人不持戒,一个人又没有定力,那么他好像芦苇或者墙头长的草一样,风一吹,即使它长的树干很直,这棵植物的干和叶子好像很茂盛一样,但是它很脆弱,甚至越大越危险,因为根太浅。同样的,我们修行也是,如果根扎得越深、越稳固,对我们修观就越强、越有保障。

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和智见清净,这个称为慧体pa¤¤à… sarã;ra。Sarã;ra是身体的意思,也就是作为慧的本身。例如:一棵树的树干和枝叶,这个是代表树,我们看到的是这棵树,但下面扎的就是根。

在这里我们就来简单地讲一讲七清净的修行方法。

七清净当中第一种清净是戒清净。到底什么是戒清净呢?戒清净即是四种遍净戒,这四种遍净戒就是:

第一,巴帝摩卡律仪戒(pàtimokkhasaüvara…sã;la);
第二,根律仪戒(indriyasaüvara…sã;la);
第三,活命遍净戒(àjã;vapàrisuddhi…sã;la);
第四,资具依止戒(paccayasannissita…sã;la)。

这里讲到的pàtimokkha,它的意思就是护解脱。如果一个善男子出家之后,透过很好的保护,保护这些学处、保护这种戒,他将能够解脱恶趣之苦,所以称为护解脱。Pàti,Mokkhati就是保护解脱,称为护解脱。律仪戒,也可以称为防护的意思。这是指作为一个出家众、一个比库、比库尼或比丘、比丘尼,他(她)应该守护的pàtimokkha律仪戒或者波罗提木叉戒。

第二是根律仪indriyasaüvara…sã;la,这是指以正念来防护六根。当眼见到色的时候,如果他没有防护眼根,他的心将会被贪、忧等所侵漏,由于他防护了眼根律仪,那这样他就能够成就这种根律仪。对于耳、鼻、舌、身、意,也是这么样。

对于活命遍净戒,就是作为一位比库、比库尼、或者比丘、比丘尼,他(她)们应当要如法的获得生活必需品,例如:袈裟、钵食、住所、药品等。

对于资具依止戒,就是当一位比库,在使用袈裟、钵食、住所和药物的时候,他必须得经过如理的省思。由于透过如理的省思,那么他使用这些资具、这些生活必须品将是没有过失的。

当一位出家众如果完全地守护好这四种遍净戒,那么这个是他(她)的戒清净。而对于一位在家人来说,他(她)的戒清净就是至少必须得要持五戒持得清净。如果有机会的话,还应当要持守八戒,Uposatha八戒。

有了戒清净为基础,他应该再修定。

对于修定来说,什么是定?定也称为增上心学。而且在八圣道里面,定是属于最后一个圣道支,即:正定。

那佛陀是怎么样定义正定的呢?佛陀说:

“当他舍离此作为心的随烦恼、使慧羸弱的五盖,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成就并住于初禅;

寻伺寂止,内洁净,心专一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成就并住于第二禅;

离喜,住于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