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现在准备讲到的14种不善心所,它只会生起在不善心里面。不善心可以分为三大类,一共有12种。不善心所有14种,它们依情况个别的或者某几个生起在某一类的不善心里面(或者贪的、或者嗔的、或者痴的),无论是属于哪一种心,哪一种不善心所,当我们现在逐个逐个来学习的时候,我们再自己省查一下自己,在这些不善心所里面,哪些是我们有的,哪些是我们没有的。

现在我们来讲第一个不善心所,痴(moha)。痴又称为无明(avijjà),也就是无知的意思,明是智慧,无明是没有智慧。它的特点是心的盲目或者愚昧;作用是遮蔽所缘的真实性,也就是说看不到对象的真实面目,看不到本质;现起是缺乏正见;近因是不如理作意。这里讲到的痴,跟我们在平时语言上表达的痴略有不同。

平时我们有时候会提到一个人很痴迷,痴迷于歌曲、痴迷娱乐,很痴心、痴恋等等,这里的痴,其实在“阿毗达摩”里面是属于贪。但是我们这里的痴是指一种无知,心处于蒙昧无知的状态,也就是愚痴的痴。但是愚痴的痴,又不是指先天性的智障、弱智、整天眼光痴呆、流口水,不是这种痴。而是说,当我们不清楚世间的真相的时候,缺乏了正见的时候,这一种心理状态称为痴。

痴是一切不善的根本。包括不善心,贪不善心、嗔不善心都有痴。也就是说,因为这种痴是属于通一切不善心的心所。所以我们说无论贪心也好,无论嗔心也好,都会有这种痴。只要生起不善心,痴就必定会伴随着生起。

佛陀就说:「在无始的生死轮回以来,无明为其根本」。所以无明是轮回的根本,只要一个众生还没有断除痴,还没有断除无明,他的轮回是不可避免的,必定还会继续再轮回。

为什么呢?因为只要有这一种心理的状态还存在,还在作祟,那我们过去所作的任何的业,只要得到这种心理的滋润,得到它的支助,就能够带来轮回。所以,我们可以说只要一个人断了无明,他就断了生死。无明是根本、是因。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无明,他不可能再造任何的业,无论是善业,无论是恶业,都不可能再造作。由于有了无明,由于有了痴,所以会造业。而且所造的这些业,它会带来轮回、带来投生。

下面我们再看另外一对心所:是无惭和无愧。先讲无惭(ahirika),hirika是惭,如果再加上否定a就变成无惭。它的特相是不厌恶身、语的恶行;作用是无耻的作恶;表现为不会避退恶行;近因是不尊重自己。

再看无愧,无愧的愧,它是ottappa,再加上a,是anottappa。它的特相是不害怕身、语的恶行;作用是不害怕作恶;表现为不避退恶行;近因是不尊重他人。所以我们看无惭和无愧,无惭是不会厌恶作恶,无愧是不怕作恶,无惭是不懂得尊重自己,无愧是不懂得尊重他人。

如果一个人有惭有愧,他就懂得尊重自己,也懂得尊重他人。感到惭的时候我们通常称为自惭,惭就是对得起自己。感到愧的时候,我们说愧对他人,就是感觉到对不起他人,如果是对他人都无愧,无愧于他人就是我们感觉到对得起他人。佛陀说惭和愧两种法能够保护世间,假如世间没有惭和愧,也就是如果世间人都是无惭、无愧的话,那世间将会混乱。

佛陀在《增支部·第2集·行为经》里面中说:

『诸比库,有两种法保护世间。哪两种呢?惭与愧。诸比库,若此两种白法不保护世间,则不知这是母亲、母亲的姊妹、叔伯的妻子、师母以及师长之妻,世间将走向混乱,犹如羊、鸡、猪、狗、豺狼。诸比库,正是因为有此两种法保护世间,所以知道这是母亲、母亲的姊妹、叔伯的妻子、师母及师长之妻。』

一个人有惭、有愧,才能够知道礼仪廉耻,才能够知道羞耻。如果一个人没有惭愧心,没有羞耻感。那这个人跟动物没有什么区别,我们可以说他只是穿着衣服的动物,这叫做衣冠禽兽。人跟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有惭愧心,人有羞耻感。动物没有羞耻感,所以动物不用穿衣服,它光着屁股到处跑,它不会感到羞耻。但是人呢?人就会有惭愧心,人会感到羞耻。

同样我们说到的,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心,其实他也就是等于没有惭愧心。如果一个人有了良心,他就知道什么事不能做,什么事会违背道德,什么事违背伦理,什么事会遭到良心的谴责。他知道要遵纪守法,要遵守道德伦理。因为人有了惭愧心,所以,整个社会才有秩序,这个世间才能够维持一定的规律,不会乱ˉ伦、不会乱来。如果一个人不尊重自己,甚至连脸皮都可以撕下来,那这种人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为非作歹。

人只要懂得尊重自己,他就不会为非作歹,不会为富不仁。他知道哪些行为会有损自己的形象、有损自己的人格、有损自己的声誉,他就不会去做。他做了他会感觉到良心过不去,即使没有人看到的地方,他也不会做。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做了他会感觉良心过不去,这种人就称为有惭。

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尊重他人的话,他就容易通过行为或者语言去伤害他人。有惭和有愧,一个人就不会做出对不起自己,也不会做出对不起他人的事情。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保持惭愧心,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那么,这个社会就能够安定、和谐,世间的法律、秩序就能够维持下去。

人跟动物根本的区别,就是人有惭愧心,动物没有惭愧心。如果一个人经常做没有惭愧心的事情,他就是做动物的行为,这种行为的果报就是动物。

所以我们作为人,如果经常培育惭愧心,可以使我们提升人格,可以使我们造很多善心,这些善心是善因,它可以使我们以后在轮回当中投生于人天;如果经常造的是没有惭愧的行为、没有良心的行为、是会遭到智者们谴责的行为,那我们就是用人的心、用人的身体,用人的身语意,来造作没有惭愧的类似于动物的行为,那我们就造了恶因,我们就造了不善因,这种不善因在带来果报的时侯,使我们投生为动物、投生为鬼、投生到地狱。

下面我们再看另外一种心所,掉举(uddhacca)。「掉举」是心的散乱、不稳定。如果我们从中文的字来说,掉举就是:「掉」是心往下沉,「举」是心往上扬。如果是从巴利的词来说,(uddhacca)是心漂浮,心往上漂浮,很轻浮的意思。也就是心纷纷扰扰、妄想纷飞、晃动不安。

掉举的特相及特点就是心的不平静或者不安,犹如风吹而起涟漪、起水波;作用是不稳定,犹如风吹旗幡般飘扬;表现为心的散动,犹如尘堆被投进石块般,尘土飞扬;近因是对散乱的心起不如理作意。掉举也是五盖的其中一种。

五盖即:欲贪盖、瞋恚盖、昏沉睡眠盖、掉举追悔盖以及疑盖。对于禅修者来说,可能最多的就是这种掉举盖。想要禅坐,坐下去妄想纷飞,思绪纷纷扰扰安静不下来。但是我们也要知道,我们平时所说到的妄想、心在打妄想,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属于寻;一类是属于掉举。

寻就是很有条理地思维、推理或者说在思索、思考。而掉举呢?就是类似心漫无目的的散乱、波动、晃动。

在12个不善心里面,掉举的心算是造作不善业、造作恶业最弱的心。为什么可以这么样说呢?知道么?因为一个人造作了不善心,造作的不善心用这种心来表现有12种表现方式,我们称为12种不善心。其中的11种不善心,它所造下的不善业,都可以使一个人堕落到恶趣。但是惟有掉举相应的痴根心所造作的不善心不会带来结生,也就是它不会成为我们下一生投生到恶趣、苦道的业,所以我们知道掉举所造的业是最轻的,但是它在我们的心流里面也最常出现的。

我们在禅修的时候也在打妄想,在吃饭的时候也在打妄想,在走路的时候也在打妄想,在工作的时候也在打妄想。只要我们没有很用心的做一件事情,就都是在打妄想,是不是?如果是在思考,那个称为寻。如果是胡思乱想,在做白日梦这个叫做掉举。

要如何来克服掉举呢?我们联系到禅修上要如何来去除掉举盖,在《中部》的第20经,有一部经叫做《止息寻经》,也叫Vitakkasaõ;ñ;hānasuttaü。这部经里面,佛陀教导了五种去除妄想的方法。

在这部经里面,佛陀一开始就说到了:“要致力于培育增上心的比库,应当时时作意五种相。”

如何称为培育增上心呢?

在《义注》里面解释就是,培育作为修观基础的八种定。当一个人培育定力的时候,由于他在专注,但是心很容易跑开,这个时候他就应该时时地作意五种相。这里的时时并不是说一切时,而是说惟有妄想生起的时候,他就要作意。但是当妄想没有的时候,他就不用再去用这种方法。就好像说如果一个人感冒了,我们再服点药,如果没有感冒我们就不用服药。所以这里的时时不是一切时,如果是从巴利语来说kàlena kàlaü,就是应该用的时候我们就用,没用的时候不用。是哪五种呢?

第一,如果一个修行者、一个禅修者在作意某种相的时候,在这里讲到的某种相就是yaü nimittaü ,在专注的时候,如果生起了伴随着欲、伴随着嗔、伴随着痴的恶不善寻,这里的「寻」用的是(vitakka)也就是妄想。在生起这些妄想的时候,应当作意伴随着善的几大项。也就是说,当你的心在胡思乱想的时候,应当去想那些好的事情,想善的事情。

例如:如果你的心漂浮不定,你就去把你的心投入到入出息念这个所缘。或者说,当你的心确实真的很散乱的时候,你可以尝试修修佛随念,或者散播一下慈爱,通过这样我们去作意、去专注善的而去除不善的,就犹如一个木匠、木工或者木工的弟子,他用小的楔子;去把大的楔子锤出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