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批评于丹-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儒家的姿态是烈士,道家的姿态是高士〃,“儒家讲仁人志士可以'杀生而取义',可以舍去自己的生命而维护一个大的道理。”  
  这是于丹教授的无根据之谈,儒家从表面上是讲“成仁〃与“取义〃,但从实践上来看,有几个儒家人物“杀生而取义〃了?所以鲁迅先生说我们中华民族缺少舍身取义的人,而那些儒家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却被鲁迅称之为“作戏的虚无党〃。  
  鲁迅的老师章太炎先生一语就指出儒家道统的弊端,他说:“儒家之病,就在于以富贵利禄为心〃。  
  接着,于丹教授写道:“其实,中国人在对待生死的态度上,往往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以屈原为代表,一种以司马迁为代表。”  
  这两种对待生死的态度与《庄子》无关,《庄子》从来没讲过这样两种对待生死的态度。  
  还有中国人对待生死的态度有多种,怎么能说“往往表现出两种〃呢?于丹教授有什么根据?做过这方面的调查和统计吗?我看中国多数人的态度往往是:〃好死不如赖活着〃,“宁当太平犬,不当乱世人。”  
  再往下写,于丹教授又出现“飞来之笔〃了,用很长的篇幅谈论起“轻生〃的话题,这与《庄子》有关系吗?《庄子》提到“轻生〃了吗?莫非于丹教授把她能知道的故事都拿来变成《庄子》心得?《庄子》心得莫非是于丹教授收集个人言论的档案袋?我该说什么好呢?还是批评于丹教授的第七个心得吧!于丹教授的这一心得是“坚持与顺应〃。  
  于丹教授写道:“庄子认为,在人的内心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随波逐流,因而对外在的世界,则应该通达和顺应。”  
  接着于丹教授引用了《庄子·知北游》中的话:“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  
  她在解释这句话时说:“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需要顺应规则,遵从法度,与人交往,这一切都是我们可以叫做外化的东西。”  
  于丹教授在这儿曲解了“外化〃,“外化〃不是什么“顺应规则〃和“遵从法度〃,庄子的“外化〃是指适应外部环境与物一道变化。  
  于丹教授为什么要曲解“外化〃呢?原来她是为了论证庄子与道家也是社会上遵纪守法的顺民,并不是不与统治者合作的隐士。  
  果然,于丹教授在这个心得的结尾处写道:“不要认为道家永远只提倡精神的自由,而没有规则的顺应。  
  道家并不是只知道吸风饮露,不食五谷,遨游天下,他们也跟我们一样。”  
  请看,于丹教授彻底解构了庄子最主要的精神,将遨游飞翔超越现实的自由的庄子拉回到尘世间,与平庸的顺民一模一样了。  
  在此之前于丹的六个心得里,于丹教授一字不谈庄子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其实她应该知道庄子哲学的中心内容就是如何实现精神自由,不提这条贯穿庄子哲学的主线,就是有意阉割庄子哲学的灵魂。  
  于丹教授一直认为《逍遥游》是《庄子》的主题所在。  
  但她有意避而不谈庄子的逍遥无为是为在乱世中全生保身,也就是要在客观必然面前实现个人自由。  
  于丹教授在这第七个心得中终于谈到庄子的精神自由,但她谈到的同时就将精神自由扼杀掉,让庄子沦为凡夫俗子。  
  于丹教授在这一章中讲了好几个小故事,例如挂鸟笼子的故事、用舌头做饭的故事和用长勺子吃饭的故事,都不能很好地支持她的论点,特别牵强,也很简单,没什么文化与哲理内涵,与深刻浪漫的庄子寓言很不协调。  
  于丹教授在扼杀了庄子的自由精神之后,又写道:“庄子所提出来的'外化而内不化',是要我们的心灵逐渐地腾空,把我们心中杂念逐渐地排除,让我们心底真正那个内化的依据能够有所秉持。  
  而在外在,本着内心的宽容和洞察的清明,随遇而安,不与世争,这样的话,我们会把每一个当下活得更好。”  
  于丹教授在这儿又曲解了“外化〃与“内化〃,将它们理解成“随遇而安,不与世争〃,理解成是为了“把每一个当下活得更好〃。  
  其实庄子所说的“内化〃与“外化〃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二者原本是相辅相成的,“外化〃是实现“内不化〃的条件,“内不化〃是〃外化〃的目的,缺一不可。  
  “外化〃才能保证“内不化〃, 〃内不化〃就是庄子实现精神自由的必不可缺的条件。  
  于丹教授有意不谈精神自由,仍然象她在讲《论语》心得那样让我们“返回内心〃,不与世争,过平庸的世俗化生活。  
  看来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与《庄子》心得都在宣扬一种犬儒主义。  
  于丹教授第八个心得是“本性与悟性〃 。  
  于丹教授写道:“庄子认为,只要释放了人的本性,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这是于丹教授对庄子的理解,于丹教授并没有从《庄子》里引用原文来证实这一理解,庄子从来也没有这种“释放〃的观点。  
  庄子是从德的角度谈人的自然本性的,她认为德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无知无识的淳朴状态,就如同《应帝王》所描绘的人的状态是“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  
  这种不知有我有物的自然状态就是人的淳朴的自然本性,就是德的意义所在,这是人生而具有的,无须释放,甚至功名利禄对自然本性的损害,道家自有对付的方法,那就是以“无为〃对付名利的“可为〃,所以道家乃以“虚无〃为道体,而以“无为〃为“德用〃。  
  而儒家是用“礼”来点化人性的,为实现其“大同社会〃理想,乃以“礼教与乐教〃教化众生;佛教为走向“人间净土〃的圆成之境,乃以“人乘与天乘〃普化众生。  
  惟独道家不言教化众生之事,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都不谈教化,因为道家以为人的自然本性是无须教化的,当然也就无须释放了。  
  所以于丹教授的所谓“释放〃说,是对道家思想的不了解。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中有许多观点是基于对《论语》的不了解,这次《庄子》心得是基于对《庄子》的不了解,所以两次心得都是有问题的。  
  经典就是经典,对经典的了解,掌握,并不是象于丹教授所说那样有上千种。  
  不懂经典的常识与本质要义,不但不能得出有益的心得,而只能堕入谬说之中。  
  对经典的心得一知半解或茫然无知就向大众做普及经典的工作,是很不负责任的表现。  
  于丹教授在第八个心得之中还说出一些不具备一点学理性的似是而非的话,例如她在72页上写道:“人永远不要和自己已经获得的东西去较劲儿。”  
  这句话与《庄子》无关,庄子从来不讲这种话,庄子也没有类似的话,这是北京城胡同里市民的日常用语。  
  于丹教授为了说出这句话,还特意讲了一个小狗与小狗妈妈的故事,它称其为“传播很广的寓言〃。  
  我们还不知道于丹教授费这么大力气讲出这几句有什么意义,是为了证明庄子的什么思想,还是仅仅为了告诉读者她于丹也发现了真理?象这样“不知所云〃的话,于丹教授在她的《论语》和《庄子》的两本心得中还有许多,读后让人哭笑不得。  
  该谈的于丹教授却谈不对或避而不谈。  
  例如在这第八个心得中,于丹教授说“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真正能够养心,让自己的心合乎自然。”  
  这样讲又错了,因为庄子以为心本身就具有自然本性,是无须通过“养〃而获得,庄子是强调这种自然本性经过修养所产生的精神魅力是巨大而神奇的,例如那些残疾人,就是通过对自然本性的修养而具有超群的精神魅力。  
  于丹教授的第八个心得名为“本性与悟性〃,其实谈本性没谈明白,对悟性更是只字没谈,所以这一章的心得的题目与内容不符。  
  于丹教授的第九个心得是“心态与状态〃。  
  这“心态与状态〃是现代人的一种提法,庄子从来没有这种提法。  
  于丹教授写道:“庄子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了他的生活状态。”  
  其实庄子从来没有这么说过,只不过是于丹教授歪曲了孔子与庄子的一个方法,她无论讲《论语》心得还是讲《庄子》心得,都喜欢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孔子与庄子身上,也许因为她知道孔子与庄子已经不可能向她提抗议了!于丹不懂“心〃为何物,让她懂得“心态〃岂不太难?首先,在我看来,“一个人的心态〃不仅“决定不了他的生活状态〃,相反,正是人的生活状态决定了“一个人的心态〃!心态,可以说是全天下变化最快的状态了,人生七情六欲,总是翻云覆雨。    
  《庄子》不可以这样讲再批评于丹(2    
  喜则开怀大笑,怒则发上指冠,悲者感极而泣下,乐者得意而忘形。  
  请问,这样一个百味瓶,万花筒,究竟是怎样决定了我们的生活状态的呢?又决定了怎样的生活状态呢?而我却觉得,生活状态就是一个最好的老师。  
  它不言而教,不怒而威。  
  因为终于有了这个东西,孟子的母亲三次搬迁,选择好的环境,才有亚圣。  
  荀子《劝学》里,有“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连出游都得选择游伴,生在何等状态下,对于人,影响怎么能小?“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虽然不免有些特例,但是,凡是稍微有些社会学知识的人,或者是有些生活阅历的人,总是会承认我说的事实。  
  于丹为了证明自己的货色好,先感叹一番生命苦短,然后告诉我们要达生旷达,才能决定我们生命的质量。  
  她于是引用庄子的话:“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