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半月谈2010年第11期-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草原站担负着全县420万亩天然草场的建设、保护和利用以及农田种草和退耕还林实验、示范、技术推广等任务,需要经常深入荒漠草场,进行围栏封育、禁牧、人工种草、治虫灭鼠等大量工作。沙漠里冬天严寒,夏天酷热,气温常在400C以上,大风扬沙天气更是经常碰到。大风起来的时候,眼睛都睁不开,寸步难行。
  我是1994年8月参加工作的。10多年来从没有忘记要勤恳工作,诚实待人,由此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和好评,连续多年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并于2006年获得武威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我所从事的工作虽然平凡,但我还是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尤其是近年来经过我们的努力,扭转了古浪县荒漠化和沙化的趋势,令人倍感欣慰。
  但是多年来我的工资待遇一直很低,每月只有150元左右。我全家四口人,均系城镇居民,上有78岁老母亲,常年体弱,药不离口;下有12岁的女儿,患先天性心脏病;妻子原是粮食系统职工,现已下岗失业在家。面对物价上涨的现实,一家人多年来只能靠亲朋好友的帮助东挪西借勉强度日。
  女儿虽然经过心脏手术治疗.却体质较差,极易感冒,每天上学、放学都需要人接送,与她同龄的孩子基本都上六年级了,而她才上三年级一心脏手术本应越旱做越好,迟了就会有生命危险,但因家庭负担重,生活拮据,无力早一点给女儿治疗,多亏当地民政部门有个项目给负担了一部分,我又借了点钱,才于2006年元月给女儿做了手术别人家的孩子手术后都有营养滋补,身体恢复很快,我的女儿却没有,因为全家人就指望着那点微薄的工资生活。3个月后复查,没有恢复正常,半年后复查,才基本恢复正常.但体质仍然很差。手术医生知道我家的情况后,破例私自给彩超室医生写了张便条,免去了我们的复查费,这才给女儿做了心脏检查。
  由于工资较低,我家的一日三餐相当简单:早上洋芋,中午汤饭,晚上拉面或米饭。只有逢年过节才敢吃点肉。每当看到女儿不等饭做好,就已经把菜里的肉全部吃完,还天真地问:〃爸爸,为什么不多放点肉啊?肉好吃,天天能吃就好了。〃我的心里就一阵酸楚。有时妻子也会埋怨:〃你看看其他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哪像你们,人家工资高,待遇好,吃穿不悉,你们有啥?工作累不说,连一家人最基本的生活都成了问题。〃其实我心里也清楚,妻子为了这个家,一直以来都省吃俭用,穿着朴素。我看在眼里,痛在心上。身为一家之主,一名在工作上兢兢业业、脚踏实地的先进工作者,生活却过得如此艰辛,实在愧对妻儿老小。
  近几年来,我和同样遭遇的同事多次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工资待遇及〃三金〃问题,至今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从2010年元月开始,每月由草原站从土地出让金中发放工资1000元,扣除120元养老金保险后拿到手的有880元,医疗保险至今没有着落。可就是目前这点工资,也只能发放二三年,如果到时候没有了土地出让金,工资又将回到原来150元的起点。单位领导也明确表态:草原站属公益性事业单位,没有经济来源,如果财政不能解决,单位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你们的工资待遇。
  这么多年来,虽然辛苦,我仍然坚守在草原站的岗位上,因为我相信工资待遇问题终究可以解决,更因为我热爱草原事业,我父亲是草原站1979年成立时的第一任领导,岳父是第三任领导,虽然两位老人已离开人世,但我仍要战斗在他们曾战斗过的地方,完成他们未竞的事业。
  10多年逝去的青春,付出的感情,全都倾注在这草原上。离去,谈何容易?何况这真是意义重大的工作。今天写信给责刊编辑部,恳请替我们呼吁,也敬望上级领导体察民情,调查了解.关心一下我们这些在一线兢兢业业的技术人员,给予解决为盼。
  梁其壮
  2010年5月24日
一线农技人员的尴尬生存
《半月谈》 2010011期作者/本文总字数:3209字
  本刊记者 王军伟 王欲鸣 李松 李亚楠
  甘肃省古浪县草原站职工梁其壮来信反映的情况,并不是个别省份少数人的特例。半月谈记者最近在内蒙古、广西、重庆、河南等地采访发现,伴随着乡镇机构改革,裁减人员,压缩经费,首当其冲的是无权无势的公益性服务部门。由此,在基层从事农、林、畜牧等工作的一线技术人员,普遍面临着窘迫而尴尬的生存困境。
  负责数万畜禽防疫员,每月只挣两三百
  记者来到内蒙古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兽医站采访时,站长张俊正要去一户村民家给奶牛看病。他对记者说:〃我这个'站长'是上面口头封的,按上级精神,乡镇兽医站被定为事业单位,而现在在职职工却没有工资,只有少量补贴,更谈不上应该享受的医疗养老保险及社会保障。〃
  张俊告诉记者,全镇29名防疫员都是包头市2004年聘用的。除他这个〃站长〃每月补贴300元外,其他人每月只有200元。〃这些钱还不够每月下乡的摩托车油钱,疫苗冷藏费、电话费、办公费以及招待费还得自己掏腰包。〃
  挣得不多,可承担的任务却十分繁重。美岱召全镇有4000多头奶牛、3000多头猪、2万只羊、2。6万只鸡。防疫员每人每年光各种畜禽的防疫注射任务就达19次,包括禽流感、牛口蹄疫、新城疫、猪瘟、猪口蹄疫、猜蓝耳病、羊口蹄疫、羊痘等等:各种动物的抗体监测每年3次;消毒灭源常年进行,动物产地检疫时时报检;还有奶站的卫生消毒、饲料的取样、能繁母猪摸底以及后备奶牛和羊的统计、拍摄图片等工作。
  张俊说,按理防疫员都可以收取防疫费,牛每头每次2元,猪每头每次1元,羊每只每次1元。可农民本身对防疫就有抵触情绪,实际连30%也收不上来。去年政策要求停征包括防疫费在内的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这对农牧民是好事,可我们的工作就更难了。
  更令防疫员头疼的是,防疫中难免出现的疫苗过敏反应死亡、落胎等问题无人负责,只能自己承担,搞得防疫员常常提心吊胆。
  〃出了问题主要靠拖,就是踢皮球或者冷处理。防疫员把责任推给站长,站长推给兽医局,兽医局推给农牧业局,农牧业局推给政府,拖上两年,希望事情不了了之。〃张俊说,可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有时候感到于心有愧,压力很大。
  工资自筹,农技员自嘲〃吃软饭〃
  在广西钦州市钦南区康熙岭镇,记者见到该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黄昌福时,他刚从镇里的一个蔬菜基地监测农药残留回来,脚上还都是泥,办公室的其他7名工作人员也都下乡了。
  〃蔬菜进入市场前,我们都要监测农药残留,农技站可以说是蔬菜进入市场的第一道门槛。除此之外,还要下乡指导稻瘟病、癌缩病等十几种作物病的防治,宣传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国家支农惠农的政策,平时很少呆在办公室里面。〃黄昌福说。
  尽管承担着繁杂而艰辛的工作,但钦南区农技员的工资却普遍不高,尤其是部分自筹工资人员,虽为在编农业技术干部,同样干着农作物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农作物病虫预测与防治等工作,却得不到财政保障,生活难以为继。
  陆武清1998年中专毕业后分配到黄屋屯镇农技站工作,虽有编制,但属于工资自筹人员,十几年过去了,他每月的工资只有290元。
  〃长期以来,我每月的工资只有200元,到了2007年才涨到290元,多出来的90元是区农业局给的补贴。老婆也没有正式工作,这么大年龄了,生活还要靠年迈的父母接济。〃陆武清说,我们干的活一样都不少,待遇却相差悬殊,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一名和陆武清一样,工资也属于自筹的农技人员告诉记者,在钦南区这样的农技员有几十名,他们多是在1998年、1999年毕业于广西各地农校,按国家当时的统招统配政策分配到钦南区各乡镇农业站工作。虽然十多年来他们一直在苦等,并向区领导反映这一情况,但至今只有少数人解决了问题。
  黄屋屯镇农技站站长杨里厚是其中的幸运者。2009年,他的工资转成了财政拨款,不过回想从前,杨里厚仍然心酸不已。〃我从20多岁参加工作,一直到将近40岁,每月的工资只有几百元,当时一家三口的生活可谓处在'水深火热'当中,只有靠老婆做点裁缝等手艺活来贴补家用。结婚10多年来,自己作为一个男人,实际上成了个'吃软饭'的。〃
  收入徽薄,依靠〃增收项目〃苦苦支撑
  在重庆市梁平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站长胡晓告诉记者,该县34个镇乡街道都设有农业服务中心,采取财政全额拨款维持运作,但农技人员只有工资,没有津补贴。相似工龄和职称的农技人员和公务员的待遇每月相差1600元左右。
  重庆市武隆县鸭江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潘勇每月工资只有900多元,他说:〃我小孩今年4岁,媳妇也没有工作,一家人全靠我养活,家里平时吃的米和肉都不敢在镇上买,全是父母从农村老家带来的。〃
  为了补贴收入,重庆不少乡镇农业服务中心都在搞〃技物配套〃等所谓的〃增收项目〃。农服中心人员在从事农技服务的同时,也搞起了农药、种子等农资产品的销售工作。
  梁平县任贤镇农业服务中心从1990年开始就由农技人员集资,开了一家农资销售门市。任贤镇仅有的3名农技人员专门抽出一人搞农资销售。5月20日,记者看到,整个门市里除了门前摆放的两个玻璃柜台之外,别无他物,空空荡荡。柜台里农药、种子等商品包装袋三三两两地随意码放,蒙着厚厚的灰尘,似乎好长时间没人动过。
  销售员刘冰告诉记者:〃现在生意清淡得很,有时候一天连一包种子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