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普贤行愿品讲记+济群法师-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净〃。凡夫的语言清净不清净呢?凡夫的语言,总是夹杂着个人的情绪和烦恼
的心态。有时出语伤人,有意讥讽、取笑、挖苦别人,使人听了产生烦恼。这就
是语不清净。而如来所说的每一句话,对众生都有利益和好处,众生听了心里非
常舒畅。  

  〃一言具众音声海〃,佛陀说每一句话的声音里,能够具备不同的声音,各类
众生的语言都包含在其中,各种人都能听懂佛陀说的话。比如世间人听了,就觉
得是世间话;天上的人听了,就觉得是天上的话;我们中国人听了,就像中国话;
外国人听了,就像外国话;不论天上飞的小鸟,还是地上跑的小兔,任何一道的
众生,听到佛的话,没有听不懂的。  

  〃随诸众生意乐音〃,佛陀以一种声音说法,但每一种众生听了佛的声音,都
觉得非常快乐,都喜欢听这种声音。大家知道,我们每一个人,听声音的习惯、
标准不同,像不同的歌迷,喜欢听不同的歌曲。有些歌迷喜欢听摇滚歌曲,像〃
冬天里的一把火〃,喜欢那种声嘶力竭地喊叫,听起来喉咙都快挣破的声音,觉
得这样才来劲、过瘾;有的人喜欢那种娇里娇气地唱歌的声音。因为每一个歌星
演唱的风格不一样,因而就有不同的崇拜者。但是这种崇拜是有限的,仅限于某
一类人喜欢,另一类人则不喜欢。佛陀说法的音声则不一样,任何人都能从这里
找到自己喜欢的感觉,谁听了都喜欢。  

  〃一一流佛辩才海〃,佛陀说法,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辩得过他,佛陀辩才无碍。
佛陀的每一句话,都能发出不同的辩论,发出不同的声音。每一句话,每一种声
音,每一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每一个众生听了之后,都心生欢喜,每句话都能
让众生心服口服。  

  〃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恒转理趣妙法轮,我深智力普能入〃。
三世一切诸佛,在十方诸佛刹,用不同的语言去弘扬佛法,广度众生。我希望对
佛陀演说的甚深道理,都能接受,都能理解。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许多日常读诵
的经书前,都有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因为我们对佛法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就没有办法修学。所
以,希望我能如实地了解佛法,认识佛法,这很重要。  

通达诸佛境界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狮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这里有两个颂,主要是强调在修行中,念头到底有多重要?〃我能深入于未
来,尽一切劫为一念〃。我们现前的一念,究竟有多大的能耐呢?我们一念的力
量能够深入到未来所有一切的时劫。换句话说,所有一切的时劫,都在我的一念
之中。不但未来的时劫在我的一念之中,哪怕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有的一
切时劫,也都在我的一念中,正所谓〃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下〃。我们平常的人,
不太注意自己的念头,可是在修行中,念头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人们的念头,能不能深入到过去?不是不可以,我们也能想起过去许多
的往事。但是严格地讲,不能说是深入过去。你能想起几十年前的事,但前几百
年的往事,你能想起来吗?想不起来。但是佛陀能深入过去无穷无尽的往事,这
就是宿命通!因为过去也没有离开这一念。但凡夫做不到,有时你要想的事情想
不起来,不想的事情,偏偏出现在脑海里。老年人最容易犯这种毛病,是不是?
当天发生的事记不起来,可是过去发生的事能够想得起来。所以过去、现在、未
来一切时间都没有离开我们这一念。  

  〃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希望我在一个念头中,能见到三世所
有的诸佛。靠什么去见这么多的佛陀呢?就是靠现前一念。佛跟众生的区别在哪
里呢?就在这一念!修行靠这一念修,成佛也靠这一念成。所以学佛修行最重要
的就在于修正自己的念头!  

  六祖慧能在《坛经》里讲得好:〃前念迷即是众生,后念悟即是佛。〃佛与众
生的区别就在一念之间。迷者是凡夫,悟者就是佛。什么叫迷?什么叫悟呢?有
的人未必清楚。所谓的迷,就是无明、愚痴,没有智慧,不明白事理。确切地说,
是不明白宇宙和人生的真相。悟,是觉悟。确切地说,是智慧的成就。禅宗讲开
悟,教下说见道,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都是悟的不同表现。  

  悟是什么?悟在修道过程中,是无意识思维方式和认识事物的方法。在身心
与道合谐的条件下,人体的先天意识得到突发性升华,出现认识事物上的飞跃!
简言之,悟就是外界事物撞击心灵深处理性认识上的火花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直觉
状态。它是心灵的一种感受,悟到的东西,有的能用语言文字表达,但有的超越
语言和文字。  

  开悟,并非佛法中特有,更不是禅宗中才有,行行都有开悟的。比如牛顿,
他是个伟大的科学家,他究心于物理和数学。一天他在花园里散步,偶然看到苹
果落地,忽然想到苹果为何不往上落而是往下落?由此悟到地球对物体有〃吸引
力〃,从而发现了地心对万物有吸引力的定律。又如南唐有一位诗僧,中秋赋诗
道:〃团团一片月,渐渐照庭除。今夜一轮满〃,到此下句不得,停下来了。直到
第二年中秋赏月,触景生情,忽然得到下句:〃清光何处无?〃高兴得手舞足蹈,
不能自己,半夜起来拿起钟乱撞,惊动寺院和全城,这也是悟的表现。

  还有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也是一位虔诚礼佛,擅长用诗阐述佛理的〃香山
居士〃。他流传下来的诗很多,其中《僧院花》抒写禅心意境:  

  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僧家。
  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慧花。

  诗中所说的华严偈,是指佛教的经偈,不是单指《华严经》所写的偈句,这
里是泛指使人开悟的经偈。〃方便〃是指使人开悟而进入佛境的方法和途径。整首
诗的禅心意境是说,僧人要想领悟色空之理,在寺院栽种花树。如果从花树外表
的角度去赏花,人们眼前所见的花姿娇艳动人;若用智慧的眼光去观照花树,就
能领悟树色空的真理。诗人通过栽花、赏花、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悟到宇宙人
生的真实。诗人通过对花的观察,向我们说明花姿为色相,因缘而生,因缘而灭。
花开花谢,不也正好说明〃缘起性空〃之理吗?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白居易
赏花悟空,对〃性空〃之理感悟很深。所以,柏林禅寺提倡的生活禅,也是让大家
在生活中去体悟佛法,在生活中去参禅证悟佛理。  

  学佛开悟非常重要。学佛完全靠自己开发智慧来解脱自己。因此,开悟在佛
教里确是最最重要的问题。只有开悟,你才能明白宇宙人生是怎么一回事,你自
己也才能够有个下落。如果不开悟,没有什么力量能代替你解脱。我们知道,释
迦牟尼佛曾经苦修多年,并没有解决生死问题,最后还是回到菩提树下,静修一
念,终于开悟了!然后根据他所悟到的道理,创立了佛教。佛说法四十九年,他
讲的也就是把开悟所见到的东西介绍给众生,令众生开悟。开悟的方法,前面已
经说过,佛教修行的主要方法是戒定慧。通过闻思修的修行,目的是为了开悟这
件事情。  

  《坛经》里又说〃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烦恼跟菩提的区别在
哪里呢?还是在一念之间。从缘起性空来看,烦恼没有固定的烦恼,烦恼自性本
空,烦恼也是随心境不同而产生的。因为同样的一件事,如果观念错误,挟带着
烦恼的心态,去分别,去执著,就会产生烦恼;反之,你拥有正确的观念,健康
的心态,用智慧去观照事物,当下就没有任何烦恼,当下就是菩提!所以说透机
关,佛跟众生的主要区别就在一念之间。人们常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
屠刀,立地成佛〃!人类无穷无尽的烦恼,犹如一望无际的大海,众生想要从这
里解脱出来,就要回头,就要放下屠刀。当然这是一个比喻,不是真的让你转一
下头,或者把手上的刀放下。关键是在于转变观念,也就是转变念头。放下屠刀,
不在于屠刀的放下,而在于杀心念头的放下。放下恶的念头,树立善念;去恶向
善,才能成佛。  

  在《古尊宿语录》卷四八《佛照禅师奏对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很远很
远的过去,一个叫黑齿梵志的人,勤修法术学问,道德精进,获得五神通力,他
常在喜马拉雅山脉一带说法,听法的都是各路天神。一天,梵志讲法完毕,阎王
爷看着梵志哭泣起来。梵志很奇怪,问他出了什么事?阎罗王说:〃你命已尽,
七天后就要到地狱里来受我管辖了。我想帮你,也无能为力。听你说法,很感动,
真为你惋惜难过,因此流泪。〃梵志听后,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决心带着生死问
题去找佛陀。他想去见佛陀总不能两手空空,得带点礼物。可是送什么呢?想起
雪山生长着一种合欢梧桐花。这花不仅七彩纷呈,而且非常鲜艳美丽!那花生长
在雪山的悬崖下,凡人可望不可及,但他用神通,轻而易举采下两株,腾云驾雾
地赶到佛陀所居的灵山。  

  梵志见到佛陀,纳头便拜,说道:〃请佛救命!如何了脱生死?〃佛陀说:〃你
放下吧!〃黑齿梵志一听,吓了一跳,急忙把左手的花放下。佛陀说:〃放下吧。〃
于是他又赶忙把右手中的那朵花也放下。佛陀又说:〃再放下!〃梵志说:〃实在
没有什么可放下了。〃佛陀说:〃我教你放下,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