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权与血明帝国官场政治-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皇太子考虑,皇上应该冷静处理此事:如果大张旗鼓,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反而使事态恶化,那么”其祸将不可言“。万历接受了这个建议,因为只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唯一的上策,如果张扬出去,势必像”妖书案“那样闹得满城风雨。 

  第二天,叶向高指示三法司严刑拷打王曰乾,把这个危险人物打死在狱中。他所告发的案情太严重,又真假难辨,只有以不加追查、不事张扬、消灭活口的方式了结,才能化险为夷,化有为无。叶向高不愧老谋深算,顾全了皇室的根本利益。 

  不过,这一事件或多或少透露出,宫廷内外围绕皇太子的争斗,虽然悄无声息,却处处闪现出阴森的刀光剑影,朱常洛的日子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万历四十一年年底,皇太子妃郭氏病故,葬礼一拖再拖,其实是不想按照皇太子妃的规格发引。这种事态反映了皇帝对皇太子的冷漠态度。正是由于这种缘故,朱常洛身边的警卫人员寥寥无几,慈庆宫一派冷清景象。这些因素,终于诱发了震惊一时的行刺太子的”梃击案“。 

  万历四十三年五月初四日的黄昏,一个陌生男子,手持枣木棍,闯入慈庆宫。第一道门寂然无人,第二道门只有两名老太监(一个七十多岁,一个六十多岁)把守,这个陌生男子打伤一个老太监,直奔前殿檐下。说时迟那时快,太子内侍韩本用率七八名太监赶来,将凶犯擒获,押送东华门守门指挥朱雄处。 

  巡视皇城御史刘廷元立即对案犯进行初审,案犯供称:本名张差,蓟州井儿峪人。此人言语颠三倒四,好像疯子。再三严刑审讯,他的供词仍语无伦次,只是说些”吃斋讨封“、”效劳难为我“之类不着边际的话。

  消息很快传到宫外,北京城人情汹汹,纷纷揣测郑贵妃在背后捣鬼。 

  刑部郎中胡士相、岳骏声等奉旨审理此案。张差供称:被人烧毁供差柴草,气愤之余,从蓟州来到京城,要向朝廷伸冤,便在五月初四日手持枣木棍,从东华门直闯慈庆宫云云。胡、岳二人依照”宫殿前射箭放弹投砖石伤人律“,拟将张差判处死刑。这是一种简单化处理方式,仅仅以”疯癫闯宫“论处,不追究是否有幕后主使人,迎合朝廷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则。 

  然而外廷的一些正直官员对此抱怀疑态度,非要追个水落石出不可。刑部主事王志案就是一个代表人物。五月十一日轮到他提牢,在狱中仔细察看案犯的动态。此时,正值狱中开王志案见张差年轻力壮,并无疯癫迹象,便对他突击审讯,对他说:”实招与饭,不招当饿死!“张差望着边上的饭菜,低头不语,少顷,答道:”不敢说。“王志要随从人员退去,张差这才招供。他供出了内中的隐情:他的舅舅马三道、外祖父李守才带来一个不知名的老太监,对他说:”事成,与你几亩地种,够你受用。“然后就跟随老太监来到京城,住在一个大宅子里,另一个老太监说:”你先撞一遭,撞着一个,打杀一个,打杀了,我们救得你。“随即给我一根枣木棍,领我到厚载门进入内宫,来到慈庆宫,打到一个老公(老太监),老公人多,遂被缚。 

  从张差的供词可知,他并非”疯癫闯宫“,而是受宫中太监收买,闯宫梃击的。这是重大线索。王志案立即报告皇上:”太子之势,危如累卵“,”臣看此犯,不颠不疯“,”中多疑似情节,臣不敢信,亦不敢言“。所谓”不敢信“”不敢言“的,居然是宫中太监策划的阴谋。 

  只要把这些太监逮捕审讯,幕后主使人即可现形。万历皇帝考虑得更为复杂,既然牵连到太监,追查下去,便是他们的主子。这无论如何是宫闱丑闻,必须淡化处理,因此他对于王志的报告不予理睬。 

  但是,王志审讯的情况早已流传出去,举朝官员顿时议论纷纷。

  署理大理寺事务的王士昌以司法主管的身份向皇上递上奏疏,指出张差竟然手持木棍突入宫禁,如入无人之境,”已可寒心“。他批评皇上对王志的报告不予理睬的做法,惊叹:”有此人情乎?“显然是在指责皇上对太子的安危麻木不仁,太不近人情。 

  王志、王士昌的议论,反映了外廷大臣对”梃击案“的关注,人们不约而同地把怀疑的目光投向郑贵妃及其兄弟郑国泰身上。但是没有充分的证据,不敢直犯其锋。这种局面很快被敢于披逆鳞的陆大受、何士晋打破了。 

  户部官员陆大受对于此案审理中的疑点一一提出疑问:张差已招供有太监策应,为什么不把他们的姓名公布于众?那个作为联络点的大宅院,为什么不指明座落何处?他还含沙射影地暗示”戚畹凶锋“,暗指外戚郑国泰(郑贵妃的兄弟),意在引而不发。果然,郑国泰按捺不住,跳了出来,写了一个揭帖给皇上,极力为自己洗刷:”倾储何谋?主使何事?阴养死士何为?“陆大受根本没有提到”倾储“、”主使“,他不打自招,欲盖弥彰。 

  机敏的工科给事中何士晋抓住郑国泰辩词中的破绽,质问郑国泰:陆大受并没有直指郑国泰”主谋“,何故”心虚胆战“?既然如此心虚,人们便不能不怀疑郑国泰了。他步步紧逼,质问郑国泰:”谁谓其倾陷?谁谓其主使?谁谓其阴养死士?谁谓其灭门绝户?又谁无踪影?谁系鬼妖?种种不祥之语,自捏自造,若辩若供,不几于欲盖弥彰耶?“何士晋这种逻辑严密的推理,把郑国泰”若辩若供“的丑态暴露无遗。然后进一步向皇上指出,既然郑国泰如此汲汲于自我申辩,干脆把张差招供的太监庞保、刘成蓟亲戚马三道、李守才一干人等,交给三法司审讯,谁是主谋,谁是助恶,必将水落石出。 

  何士晋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条分缕析,层层剥离,字字句句直逼郑国泰,使他无地容身,不由人们不信郑国泰与此案有千丝万缕的牵连。舆论普遍认为,梃击案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它与先前一系列围绕皇太子的阴谋,若即若离,或许就是诸多环节中的一环,亦未可知。正如《明史·王志传》所说:”东宫(皇太子)虽久定,帝待之薄,中外疑郑贵妃与其弟国泰谋危太子,顾未得事端……(张)差被执,举朝惊骇。“

  五月二十一日,刑部右侍郎张问达与有关衙门官员会审张差。张差招供:太监庞保与刘成商量,叫李守才、马三道对张差说:”打上官去,撞一个,打一个,打小爷(太监称皇太子为小爷),吃也有你的,穿也有你的。“而庞保、刘成恰恰就是郑贵妃宫中的太监,人们不能不怀疑郑贵妃的兄弟郑国泰是幕后主使人。 

  然而万历皇帝并不想把案情向郑贵妃方向发展,他一直保持沉默。到了五月二十六日,迫于外廷大臣的强大压力,他不得不表明态度,一方面说”梃击案“不仅”震惊皇太子“,而且”吓朕恐惧,身心不安“;另一方面仍然坚持给张差定性为”疯癫奸徒,蓄谋叵测“。言外之意,这是一桩疯子闯宫的偶然事件,再三强调”毋得株连无辜“,希望此案不了了之。

  事情并不像皇帝想象的那么简单。看到王志、何士晋、张问达奏疏的官员,无不谴责外戚郑国泰有”专擅“之嫌;郑贵妃当然也难辞其咎,惶惶不可终日,哭诉于皇上。皇上要她去向皇太子表明心迹。朱常洛为人忠厚,心慈手软,听了郑贵妃的辩解,对于此案牵连郑贵妃感到恐惧,他不想把事情搞大,恳请父皇召见群臣,当众判明是非曲直,迅速了结此案。 

  五月二十八日,司礼监掌印太监季恩传达皇帝谕旨,在宝宁门召见内阁辅臣、六部五府堂上官以及科道官(给事中、御史)。待文武百官陆续到来后,文书官又把他们引到慈宁宫门外,向慈圣皇太后灵一拜三叩头,礼毕后,退于阶前跪下。但见身穿白袍头白冠的皇帝坐在檐前左门柱边,皇太子身穿青袍头戴翼善冠侍立于父皇右边,皇孙、皇孙女四人一字儿雁行立于左阶下。 

  皇帝开始说话了,他先从”圣母升遐“、他每天都要到慈宁宫来”行礼“谈起,然后话题一转,说:”昨忽有疯癫张差闯入东宫伤人,外廷有许多闲说。尔等谁无父子?乃欲离间我耶!“少顷,他当众宣布结论:”止将本内又名人犯张差、庞保、刘成,即时凌迟处死,其余不许波及无辜一人,以伤天和,以惊圣母神位。“ 

  接着,他有意向大臣们表明对皇太子的爱护之情:”朕思皇太子乃国家根本,素称仁孝,今年已三十四岁,如此长大,朕岂有不爱之理!且诸皇孙振振众多,尤朕所深喜。奈何外廷纷纷疑我有他意。“然后,举起皇太子的手,对下面的群臣说:”此儿极孝,我极爱惜。“ 

  他的谈话被大臣打断后,又继续说:”朕与皇太子天性至亲……小臣恣意妄言,离间我父子,真是奸臣。“这几句话,他再三重复,脸色显得严厉起来。然后又把话题转到今天召见群臣的宗旨上,再次当众宣布:”疯癫奸徒张差闯入东宫,打伤内官,庞保、刘成俱系主使。“为”梃击案“定下调子:凶犯张差是个疯子,主使人只追究到庞保、刘成为止。接着再重申处理决定:”今只将疯癫张差、庞保、刘成三人处了(处决),其余不许波及,恐伤天和,震惊圣母灵位。“ 

  他说完后,转过脸来对皇太子说:”尔有何话,与诸臣悉言无隐。“ 

  皇太子生性温顺孝敬,顺着父皇的思路说:”似此疯癫之人,决了便罢,不必株连。“稍停,又说:”我父子何等恩爱,外廷有许多议论,尔辈为无君之臣,使我为不孝之子。“ 

  皇帝马上接口,问群臣:”你每(你们)听皇太子说,尔等离间,为无君之臣,将使我为无父之子乎?“一边说一边用目光示意内阁首辅方从哲赶紧表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