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分钟放下压力-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压力摧毁心理环境的三种方式(3)
这时候,就听旁边砰的一声,他儿子摔碎一个水杯。如果在平时没有这些压力感受的情况下,碎一水杯肯定第一反应是扎到手没有,可现在他的第一感受是:“你这个小败家子,我惹不起交警、惹不起老板、惹不起你妈,我还惹不起你!”于是他一把把儿子拽过来,一顿家庭暴力。
压力对心理的常见影响方式:
●压力接踵而至
●压力细碎而有延续性
我们都市人每天都身处于这种细碎、庞杂的压力过程中。压力如果处理不好,好像不会有什么灭顶之灾,或是让自己一蹶不振。但是任何一种小压力,在处理不好的情况下,它会产生让我们吃不了兜着走的后果。
偏执型的压力感受
压力摧毁我们的心理环境还有另外一种方式,虽然这种方式发生率最低,但是是最厉害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便是出现偏执型的压力感受。偏执型的压力感受往往来自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些偏执动机。
什么叫偏执动机?比如“没有你我就不能活”,“我这一生非你不嫁”,“我这一生非你不娶”,这够偏执吧。其实,即使你不嫁他(娶她),你的父母年迈之后也需要你照顾;即使你不嫁他(娶她),你的老板还是很器重你。因此,就算他(她)不需要你,你还是被你的父母、老板等需要,你的人生不会因为缺少他(她)就没有意义。这种“非某人不嫁,非某人不娶”的思想够偏执的,把所有其他人对他(她)的需要全都忽略了。再比如“不考上清华,我的人生就是失败”,这也够偏执。这种偏执动机一旦破灭,整个人的心理状态就会崩溃。
写这本书的时候,即将全国高考。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有很多考生和家长为了减轻考试压力而来咨询。今年也不例外。
一位焦虑的母亲带着女儿来到咨询室,原因是她的女儿在节骨眼儿上忽然掉了链子。她的女儿原本学习成绩中上,可在距离高考不到60天的时候表示不想继续学习了,每天放学都会找借口出去。
很快,她就发现女儿和一些问题孩子走在了一起,泡网吧、打台球。即便她强行把女儿“拘禁”在家中,女儿也会抱着书本哈欠连天,百无聊赖,丝毫没有一丁点积极紧迫的学习态度。她试着与女儿沟通,女儿的回答很直白:“反正我也考不好,还考个什么劲儿啊?”无奈之下,她只好把女儿带来咨询。
其实严格地讲,喜不喜欢学习和心理问题没什么关系。不喜欢学习就是心理变态,就得做心理咨询?这不是荒谬吗?但她并不期待我为她女儿做心理咨询,只是希望我能作为一个成功的说客,让她女儿恢复考试状态。
小女孩是在半强迫的状态下开始和我沟通的,一聊才知道,这位押解着女儿来做心理咨询的妈妈曾经是个大才女,不但是北京大学的博士,而且是靠奖学金读完的博士学位。这太恐怖了!要知道,一个女孩子在20年前靠奖学金就能读完北京大学的博士学位,是一个什么概念?这得是多么要强的一个女人!她得牺牲多少青春的快乐体验才能完成这一壮举啊!
等这位女士当了妈妈以后,她以自己一贯的高标准、严要求来规范女儿的理想。从小女孩懂事时起,这位妈妈就或慈爱、或严厉、或循循善诱地反复在女儿耳边念叨:“只要你考上某某大学,你就能找到一个很好的工作,你就能有很辉煌的前途!”这种过分明确的要求,给女儿幼小的心灵种下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判断标准:我考上某某大学就是成功。
但什么东西都是两面的、相对的。这位妈妈在给女儿灌输了一种简明的成功标准的同时,也让女儿在潜意识中获得了一种“不成功”的判断标准,那就是:如果我考不上某某大学,我就不能找到那个多么多么好的工作,我就不能有多么多么辉煌的人生!
小女孩本来学习不错,在全班处于中上水平。但在这种鲜明的判断标准之下,即便她成绩不错,可依然永远生活在挫败感里,永远体会着一种观念型压力:我考得上那某某大学吗?
小女孩对我说,她不是没有努力过,她曾经确实拼命努力学习,但每次的成绩都会被她自己或妈妈用“能否考上某某大学”这一标准来衡量。而且那所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实在太高了,小女孩通过不懈努力获得的挫折远远多于欣喜!那所大学简直就成了小女孩心中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把一个女孩10年来所有的努力都抹杀了。
当一种偏执的判断标准摆在我们面前时,它就成为一个压力源。这个18岁的女孩在与“考上某某大学”这个压力源挣扎拼斗了10年之后,忽然意识到自己和某某大学的要求有差距。
其实我们细想想,即便这个女孩和她妈妈不同,没有她妈妈那么强势,她依然可以考上北航、北理、北邮等出色的大学,但长期偏执观念的灌输,已经让她打心眼儿里认同了“考上某某大学”的偏执动机。她的消沉,恰恰来自她的坚定——“既然我坚定地认为考上某某大学才是成功,那么当我考不上那所大学时,我就坚定地认为自己不可能成功了!那我还学个什么劲儿?”
这不是孩子式的赌气。妈妈给孩子灌输的是100%成功,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认同的也是100%成功,而80%的成功,60%的成功,在小女孩的意识中根本不存在!所以,小女孩对北航、北理、北邮等根本不感兴趣,偏执型压力始终伴随着她的成长。最终,在明明可以考上不错的大学的情况下,她绝望地自我判断为失败者。她的退缩和放弃很好理解,没有人能在势必失败的竞争中坚持太久。
当这位妈妈责骂女儿的软弱时,我却知道女儿是坚强的,因为这个18岁的女孩已经和偏执型压力对抗了10年,到今天才败下阵来,已经不容易了。
这就是压力摧毁我们心理环境的方式:一个接一个的,细碎而持续的,还有偏执型观念和偏执型动机相配合造成的偏执型的压力感受。
                  压力大,“失眠脱发”(1)
产生广泛性焦虑——门锁了吗?没锁?
当压力特别多的时候,我们总会有这样一种感受:我今天是不是有什么事给忘了?我忘了什么事了呢?然后把自己这一天计划当中的各种各样的小压力源,一个一个筛查一遍,得到的结果是都处理好了。可是,我们总觉得自己好像忘了些什么,每天都琢磨自己是不是忘了点什么事。时间一长,一种心理学上被称为广泛性焦虑的心理状态就出现了。
这种焦虑情绪,如果我们在其中浸泡久了,焦虑源慢慢就会具象化。也就是说,我们会把所有的焦虑都投放到一个特别普通的焦虑源上。比如锁门这件事,一到电梯门口,你是不是在问自己锁门了没?锁门这件事情如果处理不好,不会让你有灭顶之灾,顶多家里东西会失窃。但是家里东西失窃了之后有后果,这种后果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强迫倾向开始出现——反复纠结于门锁了还是没锁
在广泛性焦虑的情绪当中浸泡久了,焦虑源就一定会具象化,因为一旦具象化你就有释放压力的可能。刚一进电梯你忽然想起刚才出门锁门了还是没锁,锁了吗?没锁吧?你心里没有底,于是回去,到门跟前一抓把手,锁了。这时,这种广泛性焦虑释放了一部分,因为通过验证,已经锁了。
这只是释放了一部分,如果你继续浸泡在广泛性焦虑的情绪当中,你还需要这种释放,因此你的潜意识会选择继续用这种途径来释放。所以,当你到停车场的时候,你还在想,到底锁没锁?锁了吗?不成,我还得回去看一眼。你回去一看,锁了。一天两天、三天四天,慢慢的,强迫倾向开始出现。
细碎而持续的压力,就是这样来干扰我们的心理状态的。它会使人处在一种广泛性焦虑的状态之下,并伴有强迫倾向。那么,这种让人吃不了兜着走的压力,又是如何干扰人们正常的心理状态的呢?
注意力碎片化——逻辑思维常被琐碎事情打断
细碎而持续的压力彼此掺杂在一起的这种压力感受,我们都市人应该每天都有。我做过这样的统计,当我坐在办公桌前,我能够调动起来的大块的、整段的逻辑思维时间每天最多就30分钟到40分钟,而30年前是2~3个小时。为什么?因为现在我有很多细碎的事情要处理。
我刚刚调动起逻辑思维打算处理一件事情,比如写一篇好几千字的文章,手机响了,一接听,事务来了,等把这件事情全神贯注处理完了,挂了手机,重新寻找思路,好不容易又调动起自己的逻辑思维想好框架,突然又一声响,一看屏幕,MSN、QQ那小图标开始晃动,有人开始跟我说话……电话、MSN、QQ,包括平时谁来找签字等这些事情,现在变得越来越频繁。
然后,你的逻辑思维就会被打断。就是这种细碎的、一个接一个的、相互掺杂在一起的压力,造成另外一种状况,心理学上叫做注意力碎片化,也可称为纱窗效应。
什么是纱窗效应?这就好比你后面有一大扇玻璃窗,这窗户挡在那儿,能挡风遮雨。有一个孩子淘气,非在窗户底下放风筝,忽然碰碎了一块,如果这一大面窗户是由几十面小窗户组成的,那么碰碎一块,风来了问题不大,还能挡住95%,虽然常说针鼻儿大的窟窿豆大的风。可这小孩没吸取教训,又跑来放风筝,又碰碎一块。碰碎两块,也还能凑合用。但是当这一整扇窗户这破一块那破一块,破得差不多的时候,就不是窗户而是纱窗了。一阵风吹来,你肯定感觉很凉爽,或是很冷。为什么?挡不住风了,因为碎了这么多块,整个窗户没用了。
                  压力大,“失眠脱发”(2)
我们每天的时间就好像这样一扇窗户,手机一响,碎一块,MSN一跳,又碎一块,QQ一出来,又碎一块……这一天的时间就这样被剁成了很多块,客观上能调用起来的整块的逻辑思维时间就那么短了,导致注意力碎片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