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时代中医文化随笔-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气流通迟缓不畅,经络内气机时而相对不足,皮肤难以得到荣(营)卫之气的营养,所以感觉“不痛不仁”。《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卫气不行,则为不仁。”

  可见,气乱、气耗和气结就能导致“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那么,应该如何按摩呢?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虽然这是指导针刺的,但是对按摩应该也有指导作用。这段话大意是说,不要为了按摩而按摩,为了针刺而针刺,按摩和针刺都要注意守神,自己专心于按摩和按摩的部位,神意不断,不要认为就是简单的动作而敷衍了事。只有这样,才能使病灶部位“得气”,真气和畅,补充相关部位真气的不足,促进别人身心的康复。

  另外,由于“形数惊恐”会导致“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所以作为医生,一定在按摩治疗这类疾病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病人要学会稳定情绪、乐观豁达,不要思虑过度,也注意不要因为过于执著名利而过劳。只要“恬惔虚无”,才能“真气从之”,才能真正促使气血经络和畅。

  2006年11月5日于北京




28·威仪

  28·威仪

  中医文化随笔28·威仪

  威仪就是行住(立)坐卧的姿态。不良的姿态是病态的。《中医文化随笔·望诊》中我们提到的五种人,其中阴阳平和之人体现出来的威仪还是比较正常的。其他四种人的姿态和纠正方法我们已经提到了。这里就不重复了。

  《黄帝内经灵枢·外揣》:“司外揣内,司内揣外。”《丹溪心法·能合脉色可以万全》:“有诸于内;必行于外。”所以威仪是自身气质(包括心)的外在表现。

  中医认为什么也不能执著,对于行住(立)坐卧也是这样。《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例如,不是科学地用眼,而是贪恋电视、网络游戏、小说画报等,那么就会伤害眼睛,因为肝藏血开窍于目,所以久视伤血。用眼过度的人除了科学用眼,还可以配合补血。久卧伤气,所以贪睡醒来后往往觉得身体很疲乏,并没有起到恢复体力的作用。久坐伤肉,例如长期贪恋麻将等游戏,就会“伤肉”等等。

  《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尺虚者,行步恇(kuāng)然。”大意是说,尺脉虚弱(即肾虚)的人,行走的时候显出恐惧而威仪不正的样子。之所以显现出恐惧害怕的样子,有的可能是自己不健康的性行为导致的心理负担,担心别人知道或者自己有一种负罪感。另外,也可能是因为肾气虚弱,“肾主恐”,而导致恐惧心理的出现。所以,对于这样的人应该注意补肾养肾(参见《中医文化随笔·养肾》),特别是要注意主动克制或避免不健康的性心理与性行为,一次成功了,就会形成良性循环。

  另外,有人总是想躺下来,坐着的时候也像要躺下一样,给人的感觉很懒散。多卧是什么原因呢?

  《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黄帝曰: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涩,而分肉不解焉。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涩则分肉不解,其行迟。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留于阴也久,其气不精,则欲瞑,故多卧矣。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焉。”大意是说:黄帝问:“有人多卧,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说:“肥胖的人皮肤较紧,分肉(皮内近骨与骨分离的肉)与骨结合紧密。肥胖,卫气容易留久;皮肤紧,分肉与骨结合紧密,则卫气流动较慢。卫气白天行于阳,晚上行于阴,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睡。所以,卫气积累于阴的时间长了,卫气流通不畅,人就总感到困倦而多卧。”所以,肥胖的人更应该注意威仪,不要随意多卧,注意主动控制自己,加强身体锻炼,清淡饮食。这样可以形成良性循环,身体素质不断提高,威仪也越来越正。

  《黄帝内经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髓海就是大脑。“脑为髓之海。”大意是说,脑的精气不足,就会感觉到头晕耳鸣,眼花腿酸,懈怠多卧。对于这样的多卧症状,要注意补脑。《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诸髓者,皆属于脑。”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生骨髓。”所以,补脑的实质就是补肾养肾。如何补肾养肾,请参见《中医文化随笔14·养肾》。

  《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大意是说,肝热的病人,表现为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对于这种情况的多卧,除了药物等方法治疗外,就需要配合养肝了(参见《中医文化随笔16·养肝》)。

  总之,努力调节性情,保持善良中和的心态,克服懒散多卧等习气,自然就会提高自身的威仪。

  2006年11月5日于北京




29·亚健康

  29·亚健康

  29·亚健康

  什么是亚健康?亚健康是健康与疾病的中间阶段,即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均处于一种非健康的状态。亚健康状态容易导致肿瘤、心血管疾病、呼吸及消化系统疾病和代谢性疾病,这些疾病均有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开始时表现为亚健康。此时人如果不注意保养身心,这种亚健康状态就很容易发展为真正的疾病。

  如何正确对待亚健康呢?一般认为,治疗亚健康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学习正确的健康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定期参加健康体检活动等等。

  关于“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的问题,中医中就有治疗“未病”的主张。《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后穿井;斗而后铸锥,不亦晚乎!”(参见《中医文化随笔·治疗》)

  关于正确的健康知识我们这里再强调一下。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我们平时要注意保持气血阴阳的平和,关键是要保持情绪和心态的稳定,克服不良的性格习气和偏颇的性格。

  《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所以,我们要注意保持身心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要主动和谐。“阴平阳秘”就能够帮助和谐自己的身心,从而克服不良的习气和偏颇的性格。学会热情、宽容、谦让、奉献,则容易和谐他人。

  《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我们多注意平时培养自己的正气,也要锻炼抵御邪气的能力。

  《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神者,正气也。”所以,培植正气,就要注意调御我们的精神。首先要有乐观、积极、向上而生生不已的心态;其次则是要注意效法天地之德,逐渐具足抵御不良邪气的心行。(参见《中医文化随笔·治疗》)

  关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问题,中医也有相应的论述。《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这些都讲解了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内容。(参见《中医文化随笔·人论》)

  《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所以,我们要注意节省自己的精神。如何节省自己的精神呢?《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不妄劳作……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德全不危。”(参见《中医文化随笔·养生》和《中医文化随笔·养心》)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大意是说,要学会守住本性,找到自己的主人公,不攀缘令人产生嗜欲的事物,淫邪都不能迷惑我们的眼睛和心志,我们不盲目追随愚人、智人、贤人,不惧怕外物,万物一体,要学会和谐“转物”,而不是被物所迷惑、所左右、所转,这就是合于道。

  2006年11月6日于北京




30·辩证

  30·辩证

  30·辩证

  中医是朴素唯物主义。这主要体现在它认为宇宙和事物都是由物质的“气”组成的(参见《中医文化随笔·一气》)。中医同时也是讲辩证的。它体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体现在中医的“阴阳”理论上。所谓阴阳,就是事物存在着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互相转化的两个方面,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阴阳”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是事物的普遍规律。《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参见《中医文化随笔·治神》)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参见《中医文化随笔·一气》)“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这些都是“阴阳”对立关系的体现。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系日月》:“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说明了任何整体中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

  至于五行,其实质依然是“阴阳”,只是“阴阳”中的“阴阳”。所以,一个整体中的五种事物存在的两两相互生克关系,其实质就是阴阳的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参见《中医文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