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时代中医文化随笔-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五行,其实质依然是“阴阳”,只是“阴阳”中的“阴阳”。所以,一个整体中的五种事物存在的两两相互生克关系,其实质就是阴阳的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参见《中医文化随笔·五行》。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气之逆顺者,所以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也。”这是说,中医认为,宇宙万物源于物质性的“一气”,“一气”的相互对立的两种属性构成了阴阳,进而构成了四时(四季)、五行。

  对立统一的阴阳理论对我们很重要。《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其中提到了要“把握阴阳”。

  如何“把握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其含义参见(参见《中医文化随笔·治疗》)。只有平和阴阳,才能使精神正常健康。阴平阳秘的实质是恬惔虚无和精神内守。“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把握阴阳,还可以帮助我们中道、辩证、全面地处事,而不是机械、静止、偏颇地对待事物。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偏颇的性格。

  除了阴阳五行理论讲的是唯物辩证外,中医的治疗也是辨证论治。例如八纲辩证(阴阳、气血、表里、虚实)。

  实际上,气血、表里、虚实的实质也是阴阳关系。《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因为“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气血、表里、虚实二者也都是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故以应天之阴阳也”。例如:气与血之间,是对立而又互相依存的,“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表里之间,也是如此。《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外内之应,皆有表里。”是说,人体的内外部位,都有相互表里的关系,如肾开窍于耳与二阴,与膀胱相表里。虚实之间,也是如此。《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此皆荣(营)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荣(营)卫的倾移变化产生虚实之症。

  由此可见阴阳理论的重要性。

  2006年11月7日于北京




31·补养

  31·补养

  31·补养

  中医文化随笔31·补养

  中医是如何讲补养的呢?

  《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就是说,平时应该综合地食用食物而不可偏嗜于某种气、味,这样就会补精益气。为什么呢?《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大意是说,饮食五味,进入口中之后,通过胃营养五脏之气。具体而言,是“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但是如果偏颇了就会伤害身体。《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大意是说,饮食五味可以为人体所用,以生成五脏精气,但五脏所伤也与饮食五味有关,五味偏颇太过,就会伤害脏腑和身体其他部位。

  《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论》:“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mèn)心。”大意是说,酸走筋,多食令人癃闭(小便不畅);咸走血,多食令人口渴;辛走气,多食令人洞心(心似空洞无物);苦走骨,多食令人变呕(本不欲呕,变而为呕);甘(甜)走肉,多食令人悗心(心中闷闷不安)。

  除此以外,注意清淡饮食,不要贪食肥甜之食。《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大意是说,肥腻食物令人生内热,甜腻食物令人腹胀,长期饮食甘肥厚味,阻滞气机,成为消渴(糖尿病)。

  所以一般正常人的饮食补养就是合理饮食,在五味上不要偏颇。

  对于身体虚弱的人如何补养呢?《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大意是说,由于中气(脾脏之气)虚弱而产生的形体虚弱,应该用温气药补养中气,因为脾能健运,营养增加,使肌肉形体逐渐丰满。人体的精髓亏虚,应当补之以厚味,使其逐渐充实。厚味一般指富于营养的动植物食品,也指熟地、肉苁蓉、鹿角胶等味厚的药物。

  如果不是在医生指导下的病人,一般人不要盲目服用补品、补药。为什么呢?《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中医认为,药食的寒热温凉属性为气,酸苦甘辛咸为味。这段话大意是说:味厚的药食服用多了不仅不能补,反而起到了泻的作用,味薄则起到通的作用。例如本文前面提到的“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就是这个道理。对于补气药食,薄则起到相应发泄的作用,厚了则会发热。例如寒性药食服多了,就会寒郁化热,“厚则发热”。临床上有的人输入寒性中药液体量大,或速度快而出现高烧打寒战的反应,对于这类药物,可以通过量缓慢、温敷输液管、液体量不宜短时间内过大等方式避免上述不良反应。有的人服用人参出现全身发热,流鼻血、荨麻疹、腹泻等过敏反应,都是“厚则发热”的表现。“厚则发热”对人体是不利的,会消耗人的体力。《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之气衰……壮火食气……”

  所以,我们应该注意不要“误补含冤”。其实对于一个正常人而言,最好的补养方法就是“气味合而服之”,其次就是调节性情的养生,而不是仅靠利用外在补药(参见《中医文化随笔》中养生和养五脏的内容)。

  2006年11月7日于北京




32·西医

32·西医

中医文化随笔32·西医

作为中医师,对于西医也不应该排斥。

《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láo,浊酒)醴(lǐ,甜酒)论》:“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镵,chán;镵石,过去治病的石针)针艾治其外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黄帝问:上古圣人做汤液醪醴,为什么做了而不用呢?岐伯说:自古圣人做汤液醪醴,是备用的。所以上古做汤液,一般用不上。而中古的时候,人的道德水准下滑,邪气经常侵袭体内,用这样的汤液醪醴服用可以保全身体。黄帝问:那么为什么现在也不用过去的汤液醪醴作为药物了呢?岐伯:现在人的思想更加复杂,道德继续下滑,正气更加不足,邪气更加猖獗,所以服用汤液醪醴已经起不到什么治疗的作用了。必须用毒药攻其内,用针灸等方法治疗其外。

随着时代的推移,当今世人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也是“更加复杂”,所以也应该是“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应该注意的是,由于人和环境的变化,以往的“毒药”有的可能药效不够,就像“黄帝时代”用汤液醪醴无法很好治疗疾病一样。而西医正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例如抗菌素,可能会起到一般清热解毒的中草药所难以起到的作用。再如抗肺结核的西药解决了以往的中医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临床抢救病人,西医的优势就更大了。当然了,西医所包括的内容比本文谈到的还要广泛。

但是,西医有的抗菌素类的“毒药”毒副作用比较大,这可以通过中草药的配伍帮助解毒,以弥补其不足。而一些抗菌素由于细菌产生了抗药性,或者新的细菌出现没有很好的抗菌素来对治,清热解毒的中草药也仍然是良药。

而有的疾病,通过西医抗菌素的“攻法”效果可能不好,而通过中医的泻法往往效果很好。例如临床上的麦粒肿,在耳尖角孙穴放血,往往两三天就大为好转,而西医的抗炎治疗效果往往没有这么好。可见,中医也不是仅仅治疗慢性病,也是可以治疗急症的。

很多病,特别是虚弱症状,通过“毒药”攻邪就难以奏效,这就需要中医的不断调理。《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虚者饮药以补之。”

《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

大意是说:圣人治病,必须要清楚天地、阴阳之理,四季规则,五脏六腑的规律和雌雄表里的辩证,以及针灸毒药的适应症。他们顺从于人事,以清楚医学之道;明晓贵贱贫富的人生哲学,从而针对贵贱贫富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询问人的年龄,针对人的勇怯而调理身体;他们知道皮肤浮络的阴阳分布,明白疾病的真正来源;清楚八方之正气和脉象情况,如果这样,诊断就一定是非常好的了。

其中提到了必知“毒药所主”,所以中医师不应该排斥西医,应合理运用中医药和其他治疗方法,将病人的疾病治好。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应以治好疾病为目的。

2006年11月8日于北京




33·劳作

33·劳作

中医文化随笔33·劳作

现在社会上有“过劳”的说法。简而言之;“过劳”就是指劳动强度过大。现在有“过劳死”现象。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将此病症命名为“慢性疲劳综合征”。“过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