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解脱心-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埃虑榫鸵恢笔沁@樣子,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所有元素的活動規律必定是這樣個樣子,但是因為心意的因緣,多生以來已經牢牢固著於所有這些事物之中,他們就隨著臆測行動。心意已經被潛在的性向所克服,以至於愚癡到相信它們,所以「有」和「生」的狀態,透過心意因緣的執著,就被產生出來。

   熱盏亩U思者,到了能夠以事物與生俱來的本性去解析它,就會見到:

        Sabbe Sankhara, Sabbe Sankhara dukkha:
       「一切行無常,一切行是苦。」

   心理狀態的作用…亦即心意的因緣…就是無常,有情眾生的世間是無常的,它就是這個樣子。以四拢B的觀點來解析這些事物,做為改正心意的方法,你自己就一定會知道(中譯裕В杭从^察緣自覺知),這些心意的因緣是無常和痛苦的,而你尚未覺察到它們是無常和痛苦的事實,正是你陷入心理狀態的原因。當你真正見此真相,就會改正心意的因緣。你會証知

   Sankhara Sattata natthi:
   「諸行無常」。


   「洠в杏篮愣志玫男睦頎顟B。」心理狀態只是心意的因緣而已,就像海市蜃樓。至於有情眾生,他們始終認為世間是永恒的,當你知道了兩面,亦即有情眾生就是這個樣子,而心理狀態只是心意臆測的因緣罷了,於是 thitibhutam 「住地」,洠в幸蚓壪嗬m的初心得到了解脫。

   至於一切現象或活動規律無我(中譯裕В阂磺蟹o我)的教導,它們怎樣是我?它們的工作只是如其所做而生起。因此佛陀教導:

   sabbe dhamma anatta:
  「一切法無我」

   「所有的現象都是無我。」我們身為熱盏亩U思者,必須這樣觀察思惟事物,明明白白地看清它們,直到心意專精於一,讓我們自己能夠沿著這些準繩,真實而清楚地去看待事物,同時伴隨著這個洞察力,也增長了知見。這就是所謂的 vutthangamini vpassana 「生起出離之禪觀」(導至出離之清淨內明)。我們必須在這個階段上用功,直到熟練,直到我們看得真確而明白,伴隨著全面的念住和正知,逆流(中譯裕В簾⿶懒鳎┠钭。畛凉撛诘男韵颍D變臆測成為解脫;或直到我們專注於最初的心意…如實知見為止,以 khina jati nanam hoti:「此生已盡,不受後有」的正知達到絕對的清明。

   這個階段並不是一個假設或臆測,它既非形成或臆測的任何事物,他不是願望所能獲得的任何事物,它是自然生起而完全明白的事情。熱情不懈的修習,敏銳地分析自己的身心(中譯裕В杭瓷碛^察),就會引導它自然生起(中譯裕В壕壸杂X知)。

   這好比是稻子,只要我們適當地培育和照料稻子,結果…穀粒…並不是願望所能得到的,它們自然會出現的。如果一個想要得到稻米的人,卻懶惰而不照料稻子,他可以到死都懷著這個願望,卻不會有稻米呈現在他的面前。解脫的實相亦是如此:它不是靠願望所能獲得的,一個想要解脫的人,卻錯铡匦蘖暬虿恍蘖暋趹卸柚欣速M時間,直到死亡之日…終究未能解。

十、最初的心意本性是光明清淨的,但因墮落而黑暗

    pabhassaramidam bhikkhave cittam
    tana kho agantukehi upakkilesehi upakkilittham

   「比丘,這心意本來是光明而清淨的,但是因為經過墮落,而煩惱遮蔽,它才不見光輝。」這就好比詩偈中所說的一棵樹,
   這可以解釋如下:一棵大樹有六000根樹枝如果我們去掉三個零;就剩下六;它就代表六根;變色蜥蜴入口;亦即偽裝的事物;而非真實的事物。煩惱是不真實的;它們就是那些成千上萬地穿過根門流入(心中)的事物了。不僅如此;只要我們尚未找出矯正心性的方法來;未生的煩惱就會日日增長;愈來愈多。

   心意比其它任何事物更為光輝;但是因為經由煩惱的偽裝和遮蔽;就失掉了它的光輝;就像太陽被浮雲遮蔽了一般;不要認為太陽走到浮雲後面去了;而是浮雲飄來遮蔽了太陽。

   所以禪思者;當他們知道了這回事;就應該以敏銳的分析來對付這些偽裝;就如第九節中所說的清淨內明的策略。當他們開發心意到達最初心意的階段;這就是說所有的偽裝都被摧毀了;或寧可說是偽裝的事物不能進入最初的心意;因為用來銜接的橋樑已經被摧毀了。即使心意或許仍必須要與世間事接樱凰慕佑|就像水珠仔滾過來荷葉一般。

十一、做為一個禪思者的自我訓練;必須保持其特伲

   一個著名的馴馬師曾經去見佛陀;並問他如何眨趟牡茏觽儯环鹜臃磫査绾握{教他的馬匹。那個馴馬師回答說有四種馬:(1)容易馴服的馬;(2)普通的馬;(3)真正難馴的馬;(4)畢竟無法馴服的馬;只得殺掉牠。佛陀回答說:「我也是如此。」(1)那些容易馴服的;也就是那些心意容易集中的;就可以吃足夠的食物來滋養身體。(2)普通的;也就是那些心意存在著某些煩惱的;就不容許吃太多;只能吃一點點。(3)那些真正難馴的;也就是那些心意充塞著煩惱的;就全然不能吃枺鳎坏珷瓊儽仨氂凶灾鳎粻瓊儽仨氈雷约旱捏w力;還有牠們到底能忍受多久。(4)至於那些無法馴服而要殺掉的;也就是那些被稱為 padaparama 「文句戲論者」;全然不能克服自己心意的佛陀就會撤除溝通的橋樑。換言之;他不會教導他們;那就等於殺掉了他們。

   十二、三根本說法

   Tika 意即「三」;Mala 意為「根本」;合起來意即「根植於三的事物」;也就是貪、瞋、癡;稱為三不善根。渴愛來自三者 : 感官的渴愛 ( 中譯裕А。河麗邸。恍纬伞。ā≈凶g裕А。骸∮小。〉目蕫邸。ā≈凶g裕А。骸∩珢邸。。缓筒恍纬傻目蕫邸。ā≈凶g裕В簾o色愛 );心意的汜濫和流出都來自三者 : 感官、形成狀態和無明;如果一個人陷入這三類之中;然後就會 tiparivattam : 「三轉」 :

   他或她就會在這三者之中旋轉不停;因此三界…感官的世界 ( 中譯裕А。河纭。。恍蜗蟮氖澜纭。ā≈凶g裕В骸∩纭。粺o形象的世界 ( 中譯裕В骸o色界 )…就一定會隨著他們持續下去;因為這三者就是三界的根本。

   治療的方法也是來自三者 : 美德 ( 中譯裕В骸〗洹。。粚Wⅰ。ā≈凶g裕В骸《ā。┖捅孀R力 ( 中譯裕В骸』邸。 !‘斎蝗藗兊男蘖暸c戒、定、慧一致時;那就構成了療效;然後 na tiparivattam : 「非三轉」 :

   他們不必在三者之中持續旋轉。 三界不存在了; 也就是他們將從三界中得到絕對的解脫。

   十三、只有淨居天是真正安寧的天人

   akuppam sabbadhammesu neyyadhamma pavessanto :「一切法不動; 有為法入於寂靜。」

   「為了寧靜安詳;一個必須要有一顆不被任何煩惱所激盪的心; 同時必須知道內在和外在的所有現象。」

   一個如是安寧的;將有著完全開發的良知和羞恥心; 純潔和清淨的心智德性; 堅固穩定的心意; 秉賦具有天人 ( 空居天 ) 正直的特伲痪拖裨娰仕裕
    hiri…ottappa…sampanna sukkadhamma…samahita
    santo sappurisa loke devadhammati vuccare
  「淨居天法; 具足慚愧; 白法三昧定; 世間寂靜安詳之善士。」

   天人…空居天的居住者…生而充滿著感官的樂趣和無休止的煩惱; 他們如何能夠安寧? 因此這段詩偈必定是指淨居天 ( 純淨的天人 ); 也就是阿羅漢; 這些人才是真正的安寧; 記說為具有完全開發的良知和慚愧心; 伴隨著「白色的德性」; 也就是真正的純淨。


** 中譯裕В河形鍦Q居天 ( 亦稱五那含天; 五不還天 ):一、無煩天二、無熱天三、善現天四、善見天五、色究竟天必須在人間、天上証得阿那含果的拢卟拍苌鶞Q居天 ( 不再還生人間 ) ;而在淨居天上進修阿羅漢道; 乃至証得阿羅漢果。 因此淨居天是阿羅漢的最後生處之一; 在人間、淨居天都有阿羅漢存在; 也都有阿羅漢入無餘涅槃; 並不是說阿羅漢涅槃之後生到淨居天去。

   十四、涅槃寂靜是世間的終點;超越臆測和形式

   saccanam caturo pada
   khinasava jutimanta te loke parinibbuta
   「四拢B的法語…世間漏盡般涅槃者的拢洹!

   四拢B…苦、苦集、苦滅、苦滅道跡…在每一拢B方面都有著必須予以完成的行動:痛苦必須予以暸解;痛苦的原由必須予以捨棄; 痛苦的熄滅必須清楚明白;熄滅痛苦的道跡必須予以開發。這一切就是各方面必須完成的…如果它們必須要被完成;那麼它們必需化為行動;所以我們可以總結說四拢B是行動。這就如上面引用的第一首偈語所述;它提到四拢B就像腳;樓梯板或階級;是完成任務所必需的。接著下來就是所謂涅槃寂靜…就像寫出數字1234567890;然後把1~9擦掉;只剩下0;不再寫上任何枺鳎皇O聛淼木妥x做零;但它全然洠в腥魏蝺r值;你不能用它來和其它任何數字加、減、乘除;然而同時你也不能說它不存在;因為那兒有個0(零)

   這就像知悉一切的洞察力;因為它摧毀了臆測的活動。換言之;它完全塗銷了臆測;並且全然不涉入或停留在任何的臆測之中;在「塗銷」或「摧毀」臆測活動的字眼裡;產生了問睿骸府斠軠y完全地被摧毀時;我們要停留在那裡?」答案是我們將停留在一個不是臆測的地方…正是涅槃之境。

   這個解釋與實際上的觀點是一致的;它只有對修習的人來說才是清楚明白的;洠в行蘖暤娜耸遣荒苊靼椎模恢挥性谖覀兟犅勚崛绶ㄐ蘖暎恢钡轿覀冏詣拥丶瓷碛^察時;我們才能緣自覺知。

   接下來偈語的意義是這樣:「那些不再有煩惱流出的人;熄滅了三界;而且是光輝燦爛的。」也就是說他們曾經修習不輟並成為一個觀察思惟的 bhavito bahulikato「多聞修習者」。換句話說;他們曾經在這上面用功並重眩亻_發它;至到心意有能力去分析並摧毀所有的臆測;以便達到涅槃;他們因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