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解脱心-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句話說;他們曾經在這上面用功並重眩亻_發它;至到心意有能力去分析並摧毀所有的臆測;以便達到涅槃;他們因此能從三界中獲得解脫。在熄滅三界中;阿羅漢並不飛入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他們就住在原來的地方;佛陀也是這樣:當他熄滅三界時;他正坐在某地的菩提樹下;他並未飛入三界。他在心中熄滅它們…因為三界就存在於心意之中。

   那些志在熄滅三界的人們;應該在他們的心裡如是熄滅它們;惟有如此;他們才能從心裡銷毀臆測的活動;只剩下涅槃;這是最初的法;它認識「不死」。

     十五、有情眾生的九個居處

   諸天界、人界、惡趣界歸屬欲界…放逸於感官慾望的有情眾生之居處;合併在一起;他們算是一個居處。色界;已經達到色界禪定的有情眾生之居處;有四個(中譯裕В撼醵U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無色界;已經達到無色禪定的有情眾生之居處;也有四個(中譯裕В嚎諢o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所以有情眾生總計共有九個居處;那些…阿羅漢…暸然於九界者;離開它們;不必住在其中任何一處。這在沙彌所問經的最後有提到;「何名為十?」答案如是…阿羅漢;一個具有十種德性者;從有情眾生的九個居處裡得到解脫;這可以比喻為書寫數字12345678910;1到9是可以計算、稱名、加、減、乘、除的數目。至於10…也就是1和0…當我們擦掉1;因為它是個重眩晃覀兙褪O0;如果我們用0去和其它任何數目加、減、乘、除;它不會增加那個數目的價值;而0本身也完全洠в袃r值…但你不能說它不存在;因為它就在那兒;心也是一樣;它的本性就像0;當0和其它任何數目相連的時候;它就大大地增加了那個數目的價值;例如;1連接著0變成10;心也是如此;當它與任何事物相連接時;它立刻把「精巧」和「奇妙」加注於事物之中;但是當它被訓練到對所有可知的現象都有真知灼見時;它就回到像0的狀態…空;開放而清明;超越所有的計數和名稱;它不停留在有情眾生的九個居處裡;它停住在一個洠в幸軠y和形式的地方: 它的本性就像0或涅槃;就像第十四節中所提到的。

   十六、初轉法輪、中間說法及最後說法的意義

   佛陀住世時;在這三時的說法有著重大的意義;佛弟子必須予以特別的思惟。

   (一) 佛陀初成道時;在波羅捺附近的鹿野苑為五個同修說法: 這是他第一次說法;稱之為「法輪」。他從兩個極端說起;那些己經出家的人所不應陷入的兩個極端;dveme bhikkhve anta pabbajitena na sevitabba:「比丘;有兩個極端;那是已經出家的人所不應追求的: 放縱於感的快樂和沈溺於自虐的痛苦中。」解釋為: 放縱於感官的樂趣是處於貪愛這邊;沈溺於自虐的痛苦則處於瞋恨那邊;這兩邊都是痛苦的原由;當我們修習自我淨化而未陷入這兩邊時;我們仍不能說是已經進入了中道;因為當我們正持續地努力於修習而心意變得完全平靜和放鬆時;我們是愉悅的;當心意思懀Ф兊眉姅_和不安時;我們是不悅的。愉悅是放縱於樂趣;不悅是沈溺於自苦。愉悅是情愛;不悅是憎恨;而不明暸情愛和憎恨則是愚癡。

   任何人;要著手致力於開發定力;都必然會碰到這兩個極端。如果我們碰到這兩個極端;我們就算錯了;但這當然是正常的;在獲得「正確」之前;我們先要經歷「錯铡埂<词狗鹜樱辉谒X之前;也是一樣完全地錯了。即使是他的兩個首座弟子也錯了…持守有害的戒條…所有其他的弟子們;一開始;也都從錯铡帧5钱敺鹜釉谄刑針湎露U思;開始遵行中道時;在夜晚的前二個時分裡獲得了前二明…宿命明、眾生死亡再生明(中譯裕В禾煅勖鳌辣娚来松耍┲幔辉诶杳髑暗臅r分裡;他獲得了第三明…心理的煩惱污穢流盡(中譯裕В郝┍M明)。這是他發現真正的中道;從兩個極端的錯铡e解脫了他的心意之時;從宗族、種姓、居處、血統以及習俗和臆測的傳承中解脫;他証得了賢拢淖谧濉⒎N姓、居處、血統和傳承。拢茏幼冯S佛陀才明白;正確地實邸c漏盡明一致的行動。而從他自己的錯铡蝎@得解脫。至於像我們這樣的禪思者;正在開始的時候;我們必然會錯;這是很正常的。在開發戒行和智慧時;只要我們讓自己處於愉悅和不悅之中;我們就陷落於世間法的敚ПU之中;而當我們在世間法的敚ПU之下;我們就被喜怒所動搖;這就叫做前後動搖。

   uppanno kho me :

   世間法在何處生起?在我們自己身上;世間法有八個要素;而治療它們的途徑也有八個。八正道就是對治八個世間法的處方;佛陀如是教導中道做為兩個極端的療法。

   一旦我們已經治療了自己的兩個極端;我們就進入了拢溃患魯嗍篱g的瀑流;讓心意 cago patinissaggo mutti analaya 捨離、解脫並且輕安舒泰。

   簡而言之;只要兩個極端仍然存在你的心裡;你就不是正確的道跡上;但是當你的心意從兩個極端獲得解脫;你就不可動搖了: 免於不淨且安於洪氾;這就是法輪的意義之所以非常重大的原因。當佛陀解說法輪的時候;引起了世界的震撼。當訊息是那麼強大時;它們不得不震撼了。世界不是指其他的枺鳎欢俏覀冞@個身體。我們的身體是由這世界的元素所組成;它震撼是因為心意見到了它所從末看到的枺鳎恍囊鈴膬蓚極端解脫的事實;正是引起世間震撼的原因;它們震撼是因為心意不再回到從前;不再生起舊時心意了。

   (二) 佛陀住世時的中間說法: 他在王舍城皇家竹林間的松鼠飼養場;為一千二百五十位阿羅漢的會眾解說波提木叉戒法;重點之一如是;

   adhicitte ca ayogo etam buddhana…sasanam:
   「於佛智教誨起增上心」

   「提升心意(中譯裕В浩鹪錾闲模┠鞘侵T佛的教誨。」提升心意;我們必須要寧靜和安祥。

   iccha lobhasamapamo samano kim bhavissati:
   「何有貪欲沙門而能入定?」

   「當我們懷有渴望時…貪欲、瞋恚、愚癡…我們怎能寧靜和安祥?」我們需要遵守戒律去修習;做為我們的起點;並開始以經行和靜坐禪思來開發我們的禪思主睿N覀儽仨毦谒嘉┻@個參學的重大架構;並重眩亻_發它;從持守身體的行跡(中譯裕В荷碛^念處)開始;做為我們參學架構;首先我們必須用 parikamma savana 「遍作聽聞」的方法;也就是一一模擬推想的方法;來觀察思惟身體的各部份…這部份像那樣;那部份像這樣…因為如果我們用心地觀察思惟;用自己的意識;心意就不會從身體漫撸У锰h;而會輕易地安靜下來。當我們重眩匦蘖暋arikamma savana「遍作聽聞」時;一個 uggah…a nimitta「取相」(禪思時自發地生起的影像)就會生起;然後我們必須熟悉這個階段;直到我們到達 patibhaga「似相」」(禪思時可以巧妙操縱的幻相)並解析這幻相成為各部份。當我們完全地熟悉 patibhaga「似相」時;它就會轉入內明禪思;然後我們就把內明禪思開發到最高程度;好讓心意達到 thitibh…utam「住地」;就像清淨內明的戰略(第9節)中所討論的;這就是修習的意義;當我們已經修習

   mokkham: 「最勝」

   我們將會橫渡並超越(中譯裕В撼桑灰驗槲覀円呀浲瓿扇耍恍蘖暎凰晕覀儗䴔M渡並超越…超越世間;這就是超凡法(中譯裕В哼^人法)的意義;

   khemam: 「安穩」

   我們將從束俊蝎@得解脫。
   如果中間說法的意義重大;因為它正向解脫。

   (三) 佛將入滅時;當他將要進入涅槃時;他在庫西那拉的皇家娑羅樹林間;為聚集的拢茏觽冏髯钺岬恼f法: handadam amantayam vo bhikkhave…pativediyami vo bhikkhave; khayavayadhamma sankhara; appamadena sampa…detha:「比丘;我告訴你們;不要自負;當觀察思惟諸行生起然後衰落(中譯裕В褐T行無常)。當你如是觀察思惟時;你將會透徹地貫通。」這就是他所說的;他未再說些什麼;這就是他的最後說法。

   解釋意義如下: 諸行從何處生起?什麼是諸行?諸行在我們的心意之中生起;它們是讓心意生起種種臆測的因或果。諸行是臆測和形成世間一切事物的罪魁禍首;實際上;世間的事物…在他們的現象元素性伲e…本來就是如此而已。土地、樹木、山巒、天空和陽光;並洠в姓f它們是什麼;即使是同樣由一般元素所組成的人體;也洠в姓f它是這個或那個;心意的形成(中譯裕В盒男校┎攀琴x予這些事物彼此區別的罪魁禍首…而我們則信以為真;執著著這些事物是我們的或我們自己(中譯裕В何一蛭宜回潯⒉_、癡因此生起;造成最初的心意愚癡地飄泊在生、老、病、死之後;無止境地輪迴在無數的有和生的狀態之間…都是透過心行的教唆。

   這就是佛陀教導我們要去觀察思惟心意諸行是無常和痛苦的原因。

   sabbe sankhara anica; sabbe sankhara dukkha。
   「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

   我們持續這樣;直到我們以充分和清明的理解力來看到它們…它就像早期所開發的似相的果証那樣生起…直到心意進入有分(bhavanga中譯裕В菏蚓壷械挠校┠且稽c;它的基本狀態;當形成諸有的洪流消失了;就在心裡將會生起一種真實直覺的理解:「它們就是那樣子…無常和痛苦的。」當我們熟悉這個並清楚而明白地看到它;於是我們就暸然於心意諸行;心意諸行就不能在緣生過去諸有了;就像偈語所述;

   akuppam sabbadhammesu reyyadhamma pavessanto:
   「一切法不動;有為法入於寂靜。」

   當心行不再緣成心意;心意就不再生起;它就暸然於一切有為法。

   santo:「寂靜安祥」

   如是寧靜和安祥;達到解脫。

   這是最後說法的言語真的意義重大;它能使觀察思惟的人;覺醒到達最高程度…這就是佛陀停止講話而不再說什麼的原因。

   佛陀住世時;這三時的說法;有著重大的意義;它們超越佛陀所曾經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