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尤文化神秘之谜-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不同的民族存在,但依语言材料估计,印度现有大小民族300 个左右,其
中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民族就有24 个,占全国人口的98。6%。当然这也只能
是一个粗略的估计而已,具体有多少,还是一个疑问。

数千年来,民族的迁徙、融合、同化和交流,形成了当今印度社会民族
构成的格局。下面,就印度各主要民族的情况作一简要的介绍。

(一)印度斯坦人。印度斯坦人有1。8 亿之多,占全国人口的28。2%,
主要分布于恒河中上游的北方邦、中央邦、拉贾斯坦邦以及全国各大城市等
地。绝大多数人信奉印度教,种姓界限森严,部分人信仰伊斯兰教和佛教。
他们实际上不是一个民族,系由许多文化和习俗相近的地缘集团所组成,直
接把他们连接在一起的是印地语,无统一的民族意识,只有纯粹的地方意识。
他们在人种上大体可分为雅利安人和达罗毗荼人两大类,不过,无论是雅利
安人的后裔,还是达罗毗荼人的后裔,世世代代以来,他们各方面发生了很
大变化,其风俗习惯亦各不相同。

阿黑尔人,属雅利安人种。“阿黑尔”一词来自梵语的阿辟尔,意思是
“有奶者”。但有的人认为摩赫的意思是酸牛奶,由摩赫先变成摩赫尔,后
来又由摩赫尔变成阿黑尔。印度四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中
都提到阿黑尔。阿黑尔人最先的居住地是马土腊,后来他们才遍布到印度各
地。阿黑尔族中也有三个分支,即兰德族、叶督族和戈瓦尔族。阿黑尔人笑
容可掬,勤劳勇敢,然而又非常自负。他们很少相信命运,更多地相信实干。
他们非常直率、单纯,很注意品行,认为没有好的品德就不会有善良的行为。
按照他们的看法,对一个人来说,为了保持身心健康,应该吃干净的和有营
养的食物。姑娘出嫁的场面十分动人,村中左邻右舍的妇女们在欢送新娘时
要边唱边哭,直哭得全村人都为之眼泪汪汪。新娘的父亲不时地用头巾擦泪,
新娘的母亲则靠墙站着不住地抽泣。就在这样令人心碎的气氛下,新郎高兴
地把新娘领回自己家去。寡妇再嫁在印度不少地方要受到非议,但在阿黑尔
人看来却不成问题。丈夫死后,寡妇可以嫁给小叔子,不过先要守寡一年;
不再举行结婚仪式,也不需办理任何手续,只要全家人坐在一起,寡妇接过
新丈夫送的手镯,戴在自己手腕上就算成礼。现今由于“雅利安社”的改良
主义影响、他们不崇拜偶像,也不再讲种姓的高低贵贱,逢到节日,全村人
一起唱歌跳舞,纵情欢乐。属于达罗毗荼人后裔的高尔人,其社会形态仍很
落后,不少尚处于夫权社会,一男可娶几妻。婚姻为一种杜特劳达那婚,即
姑舅表婚。另外在一些地方,也时兴试婚,婚前将小伙招来,让他住上三年
五载,其间“他”被称为“勒穆赛恩”(上门女婿),得拼命干活,待姑娘
的父亲对他的劳动感到满意时,才让女儿和他成婚。高尔人的丧葬仪式别有
风趣。一般让死者的脚朝南头朝北埋葬,现在也开始实行火葬。人死后九天,
死者家里的妇女把骨灰拿到河边去抛撒。到了河边,她们大声呼唤死者的名
字,然后将骨灰抛进河里,随便抓一条鱼或一个虫子带回家,作为死者的象


征物存放起来。他们认为,这样死者的灵魂就会回到家里,而且死者将由那
个最先在河里捉到鱼和虫子的妇女再生出来。另外,根据他们的习惯,人死
后还要举丧、敬祖、念咒、喝酒、跳舞和唱歌。他们自称不信教,但实际上,
印度教徒所敬的神他们一般都信,例如湿婆神、罗其密女神等。他们还相信
地神、雷神、雨神、霍乱女神、发烧女神、咳嗽女神以及将死者带到祖先那
里去的引路神布塔德瓦等等。总而言之,在他们看来,村里的每一个胡同,
甚至每一簇树丛下都有神存在。

(二)安得拉人。安得拉人有5000 多万,占全国人口的8。5%,主要分
布在安得拉邦等地。关于安得拉人的来历有着种种不同说法,有些学者认为,
他们属于雅利安人,另一些学者则持不同意见。在《摩诃婆罗多》和《罗摩
衍那》两大史诗中,称他们为达罗毗荼人。在《犁俱吠陀》和《爱达罗梵书》
里说,安得拉人是众支仙人的后代,他受到父亲的谴责后,迁居到温蒂亚山
(文庇耶)南部,在那里,同当地的达西安族妇女结了婚。他们的子孙后代
便是安得拉人,这就是说,安得拉人是雅利安人和达罗毗荼人的混血种。看
来,最早的安得拉人要么是一些脱离了雅利安族或者不得不放弃雅利安族而
加入达罗毗荼族的原雅利安人,要么是一些跟雅利安人混合后脱离了其他达
罗毗荼族的达罗毗茶人。泰米尔语《往世书》称他们是达罗毗荼地区以外的
人。今天的安得拉人中,除土著民仍保留着原来的纯血统外,其余都是混血
种。他们的另一个特点是,外貌既不明显的像北方人,也不明显的像南方人,
似乎既有雅利安人、达罗毗荼人的特点,也有蒙古人种的特征。一般身材高
大魁梧、臂膀粗壮结实,肤色多种多样,深黑色、棕色或浅灰色等都有。

安得拉人大都信仰印度教,其次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从前,安得拉是
佛教和耆那教的中心,现在这里信仰这两种宗教的人已大为减少。这一地区
的印度教是湿婆和毗湿奴教的结合体,所以凡有婆罗门庙的地方也都有毗湿
奴祭棚。在安得拉人中间,至今时兴与表姐妹通婚的风俗。这种风俗从表面
上看,违背了印度教的古代法典,而且对北印度的印度教徒来说,简直是不
可思议的。可是,它却为大多数安得拉婆罗门称之为老祖宗的阿波斯登布仙
人所允许,结果就形成了一种风俗。

(三)奥里萨人。奥里萨人系原始达罗毗荼人与雅利安人的混血种,肤
色黑,身材矮,有2200 万人,占全国人口的5。1%,主要分布在奥里萨邦。
公元前5 世纪左右,雅利安人开始从印度北部大批涌入并定居奥里萨地区,
这就是奥里萨邦历史上所说的雅利安族和达罗毗荼族在民族和文化上的大融
合时代。

在雅利安人进入奥里萨以前,奥里萨的奥特拉人是本地的居民,古代梵
语文献中对奥特拉人中的夏瓦尔、孔德、甘德、盖瓦尔德等族都有记载,不
过往往把他们说成是令人憎恶的半人半兽,对他们使用了魔、妖、怪、精、
夜叉、食人者等贬词。《毗湿奴往世书》里说:“夏瓦尔人是个子矮小、塌
鼻子、墨黑皮肤、红眼妖怪”。《爱达罗梵》里说他们,“大肚皮,两耳下
垂,面如魔鬼”。有的梵语文献说他们是“住在国境边的民族”。这说明奥
里萨的原始居民曾坚决抗击过雅利安人的入侵,同雅利安人进行过长期的战
争,所以雅利安人憎恨他们,使用了难听字眼。

奥里萨人大多是印度教徒,奥里萨一向被誉为印度教之乡,素有印度教
圣地之称,虽有种姓制度,但不太严格,各种种姓都可进庙敬神,共同分享
神前的供物。这点与其他族不同。另外,从职业上也难以区分种姓的高低,


因为低种姓可以升为高种姓,高种姓也可以降为低种姓,这主要取决于其经
济条件。

奥利萨人的婆罗门有外来的,也有土生土长的。外来的婆罗门是距今
1000 多年前一个国王为了复兴婆罗门教专从曲女城请来的。这部分婆罗门中
被称为夏斯尼的婆罗门地位最高。当地的婆罗门有姓罗库耶蒂亚的,有姓拉
摩金德利玛的,有姓乌特伽尔的等等。其中以姓乌特伽尔的婆罗门地位最高。
这里的婆罗门中,既有受人尊敬的潘迪特、祭司、学者,也有家庭佣人和厨
师。奥利萨的第二大种姓是坎代德,属印度教徒。“坎代德”的意思是拿宝
剑的人。据说这部分人原来属于不杀牲的吠舍种姓,也不姓坎代德,后来因
为国家和宗教有难,他们和刹帝利人一起拿起武器,参加了战斗,从此便改
姓坎代德,而且做了国王御林军。今天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从事农业生产。

奥里萨人的格拉腊种姓自古以来掌握笔杆子,他们相当于北方邦和孟加
拉邦的迦耶斯特人。在奥里萨,机关人员叫盖拉尼。盖拉尼可能就是格拉腊
的变音。据说他们的祖先是奥里萨国王请来的。还有一个种姓叫拉柬尼耶,
可能属于奥里萨原先的皇族或贵族,拉柬尼耶、拉吉布特和刹帝利是同一词。
实际上更多的拉柬尼耶人(皇族后裔)是封建贵族的后裔,而非皇族的后裔。
这里也有首陀罗种姓,种姓地位最低。

奥里萨人一般性格直率、勤劳,待人接物彬彬有礼,素有天真无邪之称。
他们的衣着简单朴素,通常只穿一件圆领长衫,缠一条围裤;或者仅仅缠一
条围裤,然后在头上或肩上披一块布单,贫穷之家几乎处于半裸体状态。妇
女多戴耳饰。人们信奉属于毗湿奴教派的贾甘那特神,节日和斋日很多,一
年十二个月里有十三个节日和斋日。除了带有全国性的灯节、洒红节、克里
希纳降生节外,还有本族的一些特殊节日,例如雨季节、游神车节、八月十
五等。

(四)孟加拉人。孟加拉人有5600 万,占全国人口的8。8%。主要分布
在恒河下游的西孟加拉邦,以及比哈尔邦、奥利萨邦和阿萨姆邦毗邻的地区。
相传,远古时代,孟加拉地区的居民属于亚澳人种,操亚奥语。这种语言今
天在土著人中还可以找到痕迹。后来,蒙古人由东北进入这一地区,他们操
缅藏语,因而在孟加拉人中,融有蒙古人血液。同时,在蒙古人不断进入孟
加拉地区时,雅利安人也开始由印度西部进入比哈尔地区,并且在北印度建
立了许多小王国,摩羯陀便是其中之一。孟加拉的雅利安人就是从摩羯陀进
来的,因此,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