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教圣典 关世谦居士-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到了事物的体相,而加以执著,这是招致迷乱心意的原因。如果不看到物体的表相,心机就不致起意。觉悟之道,就是去发现这真实的道理,摒绝心机用事。
  诚然,世事如梦境,财宝亦如幻化。画中所见的高低,本来无何不同,虽有所见,实则其本质仍无若何变勤,这一切一切都譬如阳焰。
  (四)由无数因缘所构成的事物,如果相信它将永远如实地存在,那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常见;如果相信那是完全不存在的,也是一种错误的看法——断见。
  这些所谓:断、常、有、无,都不是实有其相的,因为人们执著它,所以才有了表相。一切万物本来都是远离于执著相的。
  因为一切物体都是依缘而生起,所以都是有变迁的,都不是永远不变而各有其实体的。惟其有变迁,才犹如幻化,亦有如阳焰之所示,而且,在同时亦犹如当体的真实感,变迁之余,宛如永远不变。
  河川之于人,虽然确曾见到是河川,但对饿鬼来说,所见的则是水火,而非河川。因此,河川对饿鬼来说,就不能说是“有”;对人来说,则不能说是“无”。
  同此道理,一切万物不能都说是“有”,也不能都说是“无”,而是幻化的。
  而且,如果离开这个幻化的世界,也就没有一个真实的世界,或永远不变的世界。所以把这个世界看成是假的世界,固属错误;如视为真实的世界,更是错误。
  但是,世界上的人类,基于这种错误,虽然看到了这世上的有,仍谓世上都是幻化,以为既具因应幻化的心,而谓不应有错误,其实这种错误,在愚痴人的心中不尽了解其道理所在,以为是假的世界,以为是真实的世界。
  有智慧的人即能领悟这番道理,对于虚幻,当下就看出是假有,同时还能不犯这项错误。
  ——楞伽经

  第四节 不偏不倚之道
  (一)修道之人,必须避免两种偏颇的生活。其一,沉沦于欲望中妄自菲薄的卑贱生活;其二,徒自痛责身心,而加以百般折磨的苦行生活。
  摆脱这两种的偏颇生活,启开心眼、进修智慧,才是导向觉悟的中道生活。
  这中道生活,究系何所指呢?那就是:正确的看法、正当的思惟、正经的语言、正大的行为、正常的生活、正当的努力、正直的记忆、正规的心思集中等八种正道。
  ——巴利本律藏大品第一·六·转法轮经
  一切万物都是依缘而有生灭,没有所谓的有与无;愚痴之人或者见有见无,但具真智慧者的所见,是超越于有无的,这就是中道的正确见解。
  ——楞伽经
  (二)一根木材在大河之中顺流而下,这木材既不靠近两岸,也不沦没入中流;既不漂上陆地,也不为人所捞取;复不被卷入漩涡、也不会从内部腐朽,最后终于流入大海。
  这根木材所譬喻的是:既不执内,亦不执外;既不执有,也不执无;既不执正,也不执邪;虽离迷惘,但不拘泥于悟觉,任其一身在中流里浮动,一如学道之人的中道见解和中道生活。
  ——杂阿含经卷四三
  学道生活中最切要者,就是不执著两边的极端,经常运步在中道之间。
  一切万物,既无生、亦无灭。了解它没有常性而不受拘束,不执持自己所做的善,更不系缚于任何物体。不受拘束,就是不坚持,也就是不执著。学道之士,既不畏惧死,更不求贪生。至于说这种见解、那种见解,应该是不追逐在任何见解之后。
  ——楞伽经等
  人,当兴起执著心的时候,迷惘的生活,马上即将开始,所以步向觉悟之路的人,他们过的是:不坚持、不执取、不停滞、不受拘束的生活。
  (三)因为觉悟没有其自体的本质,实际上也没有觉悟处。
  因为有迷惘,所以才有觉悟;如无迷惘,何来觉悟?离开迷惘,即无觉悟;离开觉悟,亦无迷惘。
  至此,执著觉悟也是一种障碍。
  ——巴利本中部二·一八·蜜丸经
  有了黑暗,才需要照明。黑暗如果消失,照明当下即无用场,于是照明与被照明的物体,同时均消匿于无形。
  诚然,学道之士,觉悟而不停滞于觉悟之境;之所以须求觉悟,那是因为犹在迷惘之中。
  达到这番境地,即使在障碍中也能得悟,在黑暗之中也有光明。一切烦恼之境,正是开悟之处,必当戮力以赴。
  ——楞伽经
  (四)事物平等而无差别谓之空;事物共自体的本质没有实相,既不生、亦不灭,因为用语言无法表达或形容,故谓之空。
  一切事物都是以相互的关系而成立、互相依附而存在,没有一个是单独成立的。
  正如光和影、长和短、白和黑的物体,其自体的本质并非只靠单方面就可得而为有,所以称之谓无自性。
  复次,迷外无觉,觉外无迷;这两件事情相互之间并不抵触,两件事也没有相反的冲突。
  ——楞伽经
  (五)人们经常看到事物的生成或消灭,其实实物本来就没有生,亦无灭。
  眼睛之得以见到事物的真实状态、了解到生灭不二的道理,就是觉悟。
  人们自己想到有我,才会执著属我所有,但是本来就没有我,又怎么能属我所有?了解到无我和有我本一不二的道理,就是觉悟。
  人,想到了既有清净也有污秽,而为这两件事所拘束。但是事物本来就没有清净也没有污秽,清净也好、污秽也罢,同时都是人的心机作用而已。
  人们对善恶,本作不同的想法而固执于善和恶。但是,善无独有、恶不孤存;证悟觉道之人,了解到善与恶本来不是两回事,就是觉悟不二法门的道理。
  人们经常畏惧不幸而企望幸福;但以真智慧去衡量这两件事情,在不幸当中也有幸福。因此,觉悟到不幸中也会有幸福存在,了解到那是缠缚身心和拘束自由,从而将失去真实的自在;这种人才算是觉悟到不二的道理。
  因此,无论说有与无、迷与悟、实与妄、正与邪,其实都不是两个极端相反的,其真实情况都无法言说、表示和认识。这些言语和心机,都有必要将之远离;人们如果远离了这些言语和心机用事,就可以悟得真实的空性。
  ——维摩经·入不二品
  (六)例如:莲荷不会生长在清净的高原和陆地,反而在污泥中才会开花;不是离开了迷就能得悟。错误的见解和迷惘都是成佛的种子。
  若不冒著种种的危险潜到海底,就得不到价值连城的宝物;不进入迷惘的泥海之中,也得不到觉悟之宝。执著自我坚固如山的人,其后,如能发心探求真理,最终,同样也会得到觉悟。
  因此,往昔有位仙人攀登如刃的高山,并且回身自行投入大火之中,当身体尚未坠及火焰,顿时自觉于一阵意外的清凉,当下便觉悟了迷惘。名闻利欲的刃山、怨憎的火焰,觉悟的凉风起处,便怡然地得度了。
  ——华严经第三四·入法界品
  (七)佛的教法是让我们离开相反的两端,以觉悟中道不二的道理。如果你执取了相反两端的任何一边,即使那是善的、是正的,也是错误。
  如果,人们的思想一味地固执于一切事物的变迁,这将陷入一种错误的想法。还有,如果固执于一切事物都是不变的想法,这也是根本错误的思惟。如果依然执著人我,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永久都无法脱离苦恼;如果执著无我,那也是一种错误的想法,这对学道亦无何助益。
  复次,坚持一切事物都是苦恼,也是错误的想法;如果说一切事物只有快乐,这也是错误的想法。佛的教法是中道,是脱离两端而不偏不倚的。
  ——楞伽经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觉悟的种子 
 

  第一节 清净心
  (一)人,有各色各样的种类,有私心小的,也有私心很大的;有聪明的,也有愚痴的;有禀性善良的,也有赋性恶劣的;有易于教化的,也有难以调伏的。
  例如有:青、黄、赤、白各色各样的荷花在莲池中生长,在水中发育;有不冒出水面的莲花,也有停滞在水面上的莲花,更有离开水面不沾水的莲花。
  这些差别外,还更有男女的区别,但在人的本性上是没有差别的。男的修道固然可得开悟,女的如果潜心学道也能达到觉悟。
  ——巴利本律藏大品一·五
  学习御象之术,必须具有:信心和体力,加上勤勉和没有虚伪;此外,智慧亦更要紧。向佛陀学习,一开始对这五件事就是缺一不可。具备了这五件事,不论是男或女,学佛的教法并不是漫长而不可及;这是因为人们都各自具备了可以觉悟的本性。
  ——巴利本律藏小品五·二一
  (二)在觉悟之道这方面,人们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佛,用自心去信仰佛。同样地,人在这生死的歧路上,流徙转动到今天,也就是这个心与眼。
  国王将往讨伐入侵的贼寇,先探知贼穴的下落,该是首要之务。现在想要消除迷惘,必须先查明心与眼的所在之处。
  人在室内一张开眼睛,首先进入眼中的是屋里的物体。其次,才能透过窗户看到外边的景色。眼睛不会连室内之物尚未见之,却只望到了外边的景色。
  如果此身之内有心,首先应该详细知道的是,这身内的一切。但是,人们对身外之事的求知是无不详尽;对身内之事的认识,几乎都不甚了了。
  还有,如果心在身体之外,身与心相互脱离,心所知道的事,身不知道;身所体会的事,心也不能晓得。但是,事实上心有所知,身也同惑;身有所感,心则尽知,所以在身之外不可能另有其心。那么,心的本体,到底在何处呢?
  (三)原来,从任何人都不晓得始自何时的往昔,被业所羁绊系缚而迷上加迷的,有两种原因:
  其一,以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