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教圣典 关世谦居士-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原来,从任何人都不晓得始自何时的往昔,被业所羁绊系缚而迷上加迷的,有两种原因:
  其一,以生死根本的迷惘心,作自己的本性想;其二,以觉悟本性的清净心,不晓得隐藏在迷惘心内自己所具备的种种。
  握紧拳头,振开膀臂,眼睛所看的这个,心也知道是这个。但是,这所知的心,并非真实的心,而是判断事物的心。
  判断事物的心是由欲望而起,判断个人状况的心,也是接触到缘而生起的心,不是真实的本体,而是变迁的心;把这个心,作实体之心的想法,自然会生起迷惑。
  其次,伸开拳头,心晓得是拳头伸开了,这个动作,是手呢?还是心呢?抑或都不是呢?
  手如果动,心也会动,而且在心动之余,手也会动。但是,那动的心,是心的表面,不是心的根本。
  (四)一切人都有其清净的本心,它被外境由因缘而起的迷尘所覆盖,但是不论怎么说,它总是宾客,不是主人。
  月亮短时间被云所遮掩,但总不会为云所污染,也不会为云所涌动。
  因此,人不可以把浮尘般的迷心,作为自己的本性想。
  而且,人亦儆醒于不动摇、不染污的觉悟本心,使其归向真实的自我。固执浮动的迷惘心,追求那颠倒的见解,使人总是彷徨在迷惘的十字路口。
  人心迷惘和污染,是由欲望和接触外界的缘所变化而起。
  这种缘的来和去都没有关系,一颗永久不动的寂静之心,才是人心的本体,也是人的主人翁。
  房客虽说已经搬走,出租的房子可不能说不存在。依缘而生、而灭的“心机”之心虽说已经消失,其自体的我可不能说不存在。靠外缘变迁而作的种种应断,那不是本体之心。
  (五)这里是一处讲座,太阳出来了,通室明亮;太阳沉没了,满室黑闇。
  也许可以把光明还复太阳;把黑闇还复予夜。但若明了光明和黑闇的力量,却不能还复任何一方——那是心的本性,除了还复于本体之外,别无他途。
  太阳出现了,见到光明,是一时之间的心;太阳沉没了,见到黑闇,也是一时之间的心。
  如此情形,所谓明与闇,乃是受外缘所牵引,才生起分别明闇的心。分别明闇的心是一时之间的心,不是心的本体;那分别明闇能力的根本,才是心的本体。
  被外缘牵引所生灭的善恶爱憎等念头,是积藏在人心由污秽所起的一时之心。
  虽为烦恼的尘垢所包围,但未被染污;这未被污秽的,就是本来的清净心。
  将水注入圆的容器中,即成为圆形;注入方的容器中,就成为方形。其实,水的本身并无圆形或方形,但是人们却健忘于此,而一味固执于水的形状。
  看见善或恶、考虑到喜好或厌烦、想到有或无;被思考所役使、被见解所束缚、为追逐外界的事物所苦恼。
  束缚的见解回复于外缘,通归于未被束缚的自性。身与心,没有任何遮蔽,才能达到自由自在的境域。
  ——首楞严经

  第二节 隐藏的宝物
  (一)清净的本心,换一句语汇来说,就是佛性,佛性就是佛的种子。
  拿起一块透镜向著太阳,对准了艾草引火时,那火是从那里来的呢?太阳和透镜片的相隔,是那么遥远,两者虽然不能相接触,毋庸置疑地,太阳经由透镜,却能显现在艾草之上。复次,如果仅有太阳,艾草没有可燃之性,艾草是不会著火的。
  如今,将艾草喻为生育佛的根本——佛性,佛智慧的透镜对准在上面,佛之火就是启开佛性的火种,就在喻为人类的艾草上燃烧起来。
  佛喻作智慧的透镜,对准世间,启开这世间的火信,于是就燃烧起来。
  (二)人们却背离了本来即具备的觉悟性,被烦恼的尘垢所执,事物善恶的体相将心缚住,因而时有不自由的慨嗅!
  觉悟之心,人们本来就已具备,为甚么这样地横生伪许而隐没了佛性之光呢?如今,徒自在迷惘的十字路口彷徨呢?
  从前,有名男子,一天早晨揽镜自照,惊异自己不见了头和脸。其实并非他没头没脸,而是他拿反了镜子,以镜背向脸,因此才看不到自己的头和脸。
  想要达到觉悟,但没做到,因而深以为苦,这是愚痴,且无必要。因为觉悟中没有迷惘,在无限长时间中,被外界的混乱所动,描画著妄想,由妄想而造成迷惘的世界。
  因此,如能平息妄想,自然就可以恢复觉悟。要知道,觉悟之外是没有妄想的。而且,不可思议的是,曾经觉悟过的人没有妄想,而又念念于尚未觉悟者。
  ——首楞严经
  (三)佛性是无尽无限,纵使生为畜生或作饿鬼之苦,或者堕落地狱,佛性还是没有尽绝。
  在肮脏的身体中、在污秽的烦恼之底,佛性之光被包藏或覆蔽著。
  ——大般涅槃经
  (四)从前,有个人来到朋友家里,醉酒之后倒头便睡,朋友恰有急事忙于起程出外,友人为了担心这人日后的生计,把一颗价值连城的宝石,缝进他的衣领之中。这件事他并不知道,酒醒之后,起而继续流浪他乡,仍为衣食所苦。后来,四出游荡再度与旧友见面,朋友教示他说:“如有必要,你可以用我为你缝在衣领中的宝石啊!”
  这个比喻所示,喻为佛性的宝石,包藏在表示贪嗔的烦恼衣领中,不为所污染。
  ——法华经第七·化城喻品、首楞严经
  这是说,任何人没有不具备佛的智慧。有见及此,于是均自赞扬说:真了不起!人人都具备了佛的智慧和功德。
  ——华严经第三二·如来性起品
  可是,人们被愚痴所蒙蔽,对事物的所见是颠倒的,因为自己见不到佛性。佛便教导人们说:“远离那妄想吧!要知道,你本来与佛没有不同啊!”
  ——大般涅槃经
  (五)这里所说的佛,是已经成就了的佛,而人类则是将来要成的佛。除此之外,并无不同之处。
  但是,虽然是将成之佛,因为还没成佛,认为好像已经成了道,这种想法也就犯了大错。
  虽有佛性,不加以修行,还是无法显现出来,不能显现,就是尚未成就道业。
  ——梵网经
  (六)往昔有位国王,召集很多盲人,叫他们摸摸大象,然后各自报告大象是甚么样子。摸到象牙的人说:“好像是一棵大人参。”摸到象耳的人说:“好像是一把大蒲扇。”摸到象鼻的人说:“好像是一根杵。”摸到象脚的人说:“好像是一盘小磨。”摸到象尾的人则回答说:“好像一根粗麻绳。”竟然无一人摸对这象的本体。
  人们之所见亦复如斯,人们的一部分可以接触得到,但是能够说对他那本具的佛性,确非易事。
  死而不失,想去寻找在烦恼中不为所污、而且永不泯灭的佛性,除了依循佛与教法之外,是永远得不到的。
  ——大般涅槃经

  第三节 超脱
  (一)这样一来,既说人有佛性,而认为这与外教所谓的“我”可能雷同,其实这是错误的。
  认为是“我”,虽然是由执著心所思惟;但对觉悟者来说,“我”是必须否定的执著,佛性是必须开发的宝贝。佛性虽说近似于“我”,但不是所谓“我有”或属“我”的我。
  想到有“我”,是把没有的东西想作是有,那是颠倒之见。不承认佛性,把有认为是无,也是颠倒的看法。
  例如:幼儿生病去看大夫,医师处方投药,吩咐说:“服下药后,在没消化以前不要喂奶!”
  于是母亲在乳房上涂了苦味的物料,藉以使孩子厌恶。稍后,服药被消化,洗净乳房,才继续喂奶。母亲这番作为,是出于疼爱孩子的慈育心所使。
  正如此喻,祛除世间错误的想法,也为了祛除我的执著;虽说没有我,但因已经捐弃这种错误想法,回过头来再说有佛性。
  “我”,是导向迷惘的;佛性,是通达觉悟的。
  家里本来存有整箱的黄金,因为不知道,贫女过的是困苦的生活,一经把黄金挖掘出来交给她,生命完全改观;佛替每个人都开启了佛性,使他们发现。
  (二)这样说来,人人都具备著佛性,何以还有贵贱贫富的差别,残杀、欺诈等惹人发烦的事件发生呢?
  例如在宫廷中任职的力士,眉间装饰著一颗小的金刚宝石,和人家作角力竞技。交手拚斗之间,额上挨了一拳,打得宝石陷进皮肤里,日久发炎、生疮,力士以为那颗宝石被打丢了,只顾延医治疮。大夫一眼所见,就晓得这疮是由陷没的宝石所引起,于是开刀取出宝石,放在力士的眼前。
  人们的佛性,也是陷没在烦恼的尘埃中,久寻不获,经过良师的指引,才得以重新找出来。
  到了这里,佛性虽然有了,但被贪婪、嗔恨、愚痴等所覆蔽,又为业报所系缚,各自接受他们迷惘的境遇。其实,佛性未曾遗失,亦未被破坏,把迷惘取出来丢掉,就会新发重现。
  一如举例中的力士,当他再度看到由医师取出来的宝石,这就像人们依凭佛的光明才重新见到了佛性。
  (三)尽管有黑、白、赤各种不同毛色的乳牛在挤奶,但所挤出来的奶,却同是白色。境遇虽有不同,生活亦各异,各种各姓的人类,不论其业报是如何的不同,但都具备著同样的佛性。
  譬如喜马拉雅山上的贵重药材,它是埋覆在深长的草丛之下,一般人很少能采得到。从前有一位贤人,在山上寻找一种香药而有所获,于是做了个引水管,把草药装在其中。后来那人死后,引水管里的药已经腐焖,由于药液外溢,因而发出异香。
  佛性也正如此喻,被深长的烦恼草丛埋覆于下,一般人很难找到,如今佛把草丛拨闭,显示给大家。佛性的味道本是甘美,因受烦恼的影响而发出异味,荡漾所至,使人们都有异样的感受。
  (四)佛性有如金刚石般的坚硬,固不可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