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布局天下 作者:饶胜文-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宁武、偏头),咽喉全晋。” ' 注:《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 山西二 ' 特别是代州,扼雁门关,阻勾注之险,地位尤其重要。

  勾注险要在《吕氏春秋》中被称为“天下九塞”之一,晋《地道记》则将其列为“分别内外”的北方险要之首。这种评价可代表那个时代的观念中用以分别“华夷”的一个决定性的界线。大同盆地因其北部山地低口易被透入而经常被少数民族占领,此时,勾注山险要的屏障作用便显得很重要;少数民族若再透过勾注险要,便很容易深入中原文化区的腹地。

  自平城白登山之围后,西汉在政治上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在军事上则以防御为主。文帝、武帝都曾遣将发兵,屯勾注,治雁门之险,以阻匈奴南侵。汉武帝大规模出击匈奴前夕,也曾经营雁门,将这里建成出击匈奴的一个前进基地。东汉末,代北之地渐成荒外,曹魏、西晋均以勾注为山西北部国防险阻。从北朝后期起,突厥称雄塞北,每每发兵逾勾注南侵,北齐、隋、唐都深受其患。

  五代石敬塘据太原叛后唐,引契丹兵入援,后唐发兵进剿,却未重视雁门险要,扼险阻截,契丹兵遂得长驱直入,击破后唐兵。是后,契丹主耶律德光对石敬塘说:“始吾自北来,谓唐必断雁门诸路,伏兵险要,则吾不可得进矣;使人觇视,皆无之,吾是以长驱深入,知大事必济也。” ' 注:《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 后晋纪一 '

  石敬塘割幽云十六州之地在中古史上影响极其深远。从此,大同盆地成为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南侵的一个策源地,忻、代盆地也就成了他们进逼中原的主要方向之一,这里也因此成了中原政权在北方的国防重地。北宋未能收复幽云之地,在山西方向的防务只得经营太原为重镇,以忻、代为据点,北阻雁门。在北宋对契丹的战争中,名将杨业的英名与雁门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明代京师西北的防务,以雁门、宁武、偏头为外三关,居庸、紫荆、倒马为内三关,其中紫荆、倒马与飞狐内外夹峙,忻、代与雁门为唇齿之势。

  (三)蒲州与蒲津关 

  蒲州位于运城盆地,濒临黄河。蒲津关就在蒲州西门外黄河西岸,扼蒲津渡口,为关中与山西之间的重要通道。从山西方向来说,它是自山西进入关中的一个跳板;从关中方面来说,它又是自关中进入山西的一个桥头堡;另外,经由蒲津和轵关,蒲坂在关中与河内、河北之间也是一个重要的往来通道。

  战国时,这一带为魏国所有,魏国最早置关于蒲津。魏国建都安邑,跨有河西,南控崤函之险,成为秦向东方扩张的最大障碍。商鞅所说:“秦之与魏,譬若人有腹心之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居岭隘之西,都安邑,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 ' 注:《史记》卷六十九 商君列传 ' 指的就是这种态势。秦经过长期的战争,夺占魏国河西及晋西南之地,迫魏东迁大梁,为以后秦的东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秦昭襄王时期,秦在东方沿黄河、太行山脊岭一线发动一系列大规模攻势。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在蒲津置河桥,以利人力物力的通行。秦时蒲津关名临晋关。

  楚汉之际,蒲州一带为魏王豹所据。刘邦还定三秦,然后率兵东进,东向以争天下。汉王二年(前205年),刘邦亲率曹参、灌婴等自临晋关(即蒲津关)渡河,迫降魏王豹,兼并其军队,又进兵河内,击虏殷王卬,再南下洛阳,组织对彭城的进攻。刘邦自彭城败归后,魏王豹叛汉,刘邦又遣韩信率军击魏。时魏王豹盛兵蒲坂,以阻塞蒲津渡口;韩信在蒲津上游偷渡黄河,奔袭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南),俘魏王豹,悉定河东。

  西晋末,匈奴刘渊在离石起兵,建立刘汉政权,进据平阳(今临汾),不断遣兵东下河北,南略河南。此时,蒲坂尚为西晋所守,所以关中还未受侵扰。晋永嘉五年(3l1年),西晋蒲坂守将赵染率众降汉,汉主刘聪遂遣大将刘曜等与赵染由蒲坂攻关中,镇守关中的晋南阳王司马模投降,关中遂为匈奴刘汉所据。刘曜代刘汉而建前赵政权,迁都长安。刘曜一直致力于肃清陇西,屡率大军征战于陇上,而以蒲坂为重镇,镇御东方。东晋咸和三年(328年),后赵石虎率军自轵关西进,攻前赵河东重镇蒲坂。刘曜闻讯,发中外精锐水陆诸军,亲自率领,驰援蒲坂。石虎大怯,率军引退。刘曜不惜倾国出动,增援蒲坂,可见蒲坂对于关中的重要性。

  后赵崩溃后,被迁河北枋头的氐族人兵分两路,西行入关,一路经由潼关,一路经由轵关、蒲津。氐人在关中建立前秦政权,蒲坂、陕城并为东方重镇,俱遣宗室亲王坐镇。苻坚发动政变,废秦主苻生自立。苻生弟苻柳等心怀疑惧,遂于晋太和二年(367年)分据蒲坂、陕城、安定、上邽等地起兵。苻坚急遣兵分讨,以王猛、邓羌率军攻蒲坂,杨安、张蚝攻陕城。这期间,前燕国内有援蒲坂、陕城并乘势取关中之议,燕主未用,前秦遂得以迅速平定叛乱,稳定局势。

  继前秦之后,先后又有后秦和赫连夏割据关中。后秦和赫连夏均以重兵屯蒲坂,与潼关配合,戍守东方。刘裕伐后秦,部将沈林子、檀道济引军攻蒲坂,欲以迂回出潼关之后,但后秦在蒲坂经营已久,城垣坚固,兵多粮足,不可猝拔,沈、檀二人只得又引兵南下,与王镇恶合力强攻潼关。

  北魏太武帝西伐赫连夏,遣大将奚斤攻蒲坂,夏蒲坂守将风闻夏都统万已破,乃弃城西奔,奚斤遂克蒲坂,并乘势进克长安。次年,夏人复据长安,太武帝又遣将急戌蒲坂以拒之。北魏神麚三年(430年),魏主遣将南镇蒲坂,以逼长安,自率军大军从北翼奔袭平凉、安定。夏长安孤悬,其守将驱众西奔,关中遂入于北魏。

  东、西魏对峙时,高欢两度率大军攻西魏关中,主力均自蒲坂而入,还在浦津架设浮桥,以利大军通行。西魏大统三年(537年),高欢大败干沙苑,退回东方。东魏秦州(治蒲坂)别驾薛善斩关献城,投降西魏,宇文泰遣军迎降,遂据蒲坂。此后蒲坂便成了宇文泰攻略东魏山西纷、绛地区的—个前进基地。自此以后,西魏屡屡东出,攻略河南、山西,变战略守势为攻势。

  隋代在蒲津架河桥以通河中,河北诸州租调转输关中的线路即取道蒲津。隋仁寿四年(604年),汉王杨谅在太原起兵时,部下裴文安自请为前锋,直入蒲津,并建议“王以大军继后,风行电击,顿于灞上,咸阳以东,可指麾而定。” ' 注:《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 隋纪四 ' 后来杨谅改变主意,只断河桥,遣军守蒲州。杨素潜军渡河,遂拔蒲州,进讨杨谅。

  唐初李渊自太原西行入关,也自蒲津渡河。唐代也在浦津架河桥,以通河东。“安史之乱”时,叛军占领河北、河南、关中,山西却始终在唐军的控制之下,监控着叛军从范阳至长安的漫长战线。在李泌谋划的战略反攻计划中即充分利用了这一态势:“今若令李光弼自太原出井陉,郭子仪自冯翊人河东,则思明、忠志不敢离范阳、常山,守忠、乾真不敢离长安,是以两军絷具四将也。” ' 注:《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 唐纪三十五 ' 河东郡治就在蒲州,自长安至洛阳经由崤函之险的狭长通道即处在河东的监控之下;郭子仪以河东“居两京之间,得河东则两京可图。” ' 注:《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 唐纪三十五 ' 于唐至德二年(756年)率军攻占河东,并一度袭占潼关,威胁叛军长安与洛阳、范阳之间的交通线。唐大历年间,在宰相元载等人的提议下,唐廷一度将蒲州建为中都。

  唐末朱温崛起,纵横于中原,有取唐而代之之势,惟河东李克用是其最大劲敌,也是他代唐的最大障碍。朱温屡兴大兵强攻河东。唐光化四年(901年),朱温发兵攻李克用,欲先攻取河中(治蒲坂),截断河东与长安之间的联络,以困弊河东,乃召诸将谋曰:“我今断长蛇之腰,诸将为我以一绳缚之。” ' 注:《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二 唐纪七十八 ' 朱温一面遣军围攻河中,一面亲自率军自汜水渡河,出含山路(今闻喜县),袭取晋、绛,派兵扼守,阻断李克用自太原派来的援兵。河中遂陷,河东势力被大大削弱。

  金和蒙古攻关中,也都依托河中。金攻关中时,金将完颜讹可说:“河中背负关陕,南阻大河,此战守之要资也。” ' 注:《金史》完颜讹可传 '

  蒙古攻金时,大将石天应说:“(河中)实用武立功之地,北接汾、晋,西连同、华,地五千余里,户数十万,若起漕运以通馈饷,则关中可克期而定;关中既定,长河以南,在吾目中矣。” ' 注:《元史》卷一百四十九 石天应传 '

  若从中原方向来看,如果说潼关是关中的正门的话,那么蒲津关可说是关中的侧门。潼关依托崤函,地形险要,易于固守;蒲州与关中却是隔河相望,除非平素经营已久,否则不易固守。东西方对峙,往往胶着于潼关,此时,东方的势力便可从蒲坂找到机会。从蒲坂渡河,已出潼关之西,而使潼关的地位大为降低。东汉末曹操击马超、韩遂之战和北魏长孙稚讨萧宝寅之战中,便采取了这种策略(详见关中部分)。所以,欲固关中之险,亦必加强对蒲坂的控制。

  (四)长治与滏口、天井关

  长治地势高峻,犹如一个堡垒,俯临河北、河南。其上有长治、壶关等重镇。从长治东下太行进入河北的通道主要是浊漳水等河流穿切的河谷低地,重要关隘有太行第四陉滏口;由下河内之路有太行第二陉天井关,秦汉时期也称太行道。关南即太行山之羊肠坂道,极为险要。

  河北恃太行山为其西部屏障,河北南部便处在长治盆地的俯瞰之下,当河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