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方周末2004年精粹__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就是说,国家暴力与恐怖主义暴力的对抗,似乎有一种“攥紧拳头打蚊子”,有劲使不上的感觉。因此,如何处理恐怖主义就不能不令人冷静思考。恐怖主义本身具有不妥协性,如果国家坚决不妥协,两者之间的对抗就将走向极端,最终承受重大损失的是国家和人民。事实上,在以往此类事件的处理中,国家在有些情况下也经常会作出必要让步。

  但这样一来,又带出国家和政府的尊严和威信问题。因为即使是必要的妥协,也意味着在国家、政府、公众受损的利益之外,还不得不搭上国家、政府的尊严和威信,甚至还有鼓励恐怖主义、严重威胁社会稳定的副作用。于是,问题就变成了各种利益得失的计算与权衡。也许,有人会援引“以人为本”的原则,但这一原则在具体问题上也可能会被弄得似是而非、难以判断。例如在解救人质时,在先答应劫持者的条件救出人质,与考虑到长远的更多人的利益而决不妥协冒人质被害的风险这两者之间,究竟哪一个更体现政府“以人为本”呢?

  今天,国家同恐怖主义僵持的局面,正是因此形成的。

  国家与恐怖主义:另类的“双螺旋”

  就目前情况而言,国家在短期内很难根除恐怖主义,恐怖主义更无法消灭国家,但恐怖主义却可以把一个国家搞得焦头烂额,这当然是每一个国家所不能容忍的。这也恰恰是恐怖主义对国家的另一个优势。在当下正在进行的这场全球反恐战争中,大多数国家认为自己掌握着足够的优势,而恐怖主义势力也同样认为自己占有优势,那么到底谁处于真正的优势呢?那就只有通过对一系列恐怖事件的分析来说明。

  北奥塞梯人质事件让整个世界感到震惊,它对人们心理上的震撼可以说仅次于三年前发生在美国的“9·11”。纽约世贸大厦的轰然塌陷,开创了恐怖主义大规模袭击平民的先例,而北奥塞梯劫持学校事件则开创了向社会最弱势群体——少年儿童大开杀戒的先例,它对世界平民的正常生活和社会心理的打击是巨大的。

  恐怖主义是人类社会的毒瘤,它洞悉人类社会的所有缺陷,而人们对于恐怖主义的弱点却知之不详。因此,面对日益猖獗的恐怖主义袭击,除了表示震惊、同情、愤怒和谴责之外,又多少感到无奈,因为人们似乎无力制止这一日益恶化的趋势。今天,大多数国家对恐怖主义都采取了不妥协的立场,但现在这一立场却引出了两个疑问:拒绝任何妥协能否消除恐怖主义?如何才能有效地铲除国际恐怖主义?

  对于恐怖主义,全世界的道德共识可谓达到空前的一致。但恐怖主义却依然我行我素,别斯兰事件的惨烈程度更属罕见,这种不同寻常的烈度也许只有仇恨和机会才可以解释。如果追溯历史,人们很容易发现车臣是前苏联境内境遇最惨的。19世纪,沙俄经过近半个世纪的高加索战争,方于1895年把车臣并入帝国版图。二战期间,苏联以车臣人同德国合作为由,把许多车臣人强行迁出家园,当时有38。7万多车臣人被驱逐到中亚的哈萨克斯坦。车臣在被征服、统治、迫害中死去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幼。中国有句古话:“积善之家荫及后人,积不善之家殃及子孙”,今天车臣民族分离主义实施的恐怖主义行动,依稀透着历史规律的残酷。

  然而,在弄清了车臣与俄罗斯历史上的恩怨后,人们对北奥塞梯人质事件中的罹难者产生了加倍的同情,他们的牺牲不仅带有现实矛盾的烙印,而且也往往渗透着历史的陈迹。在传统的战争中,间接带来的生灵涂炭一直受到正义的谴责,在恐怖主义暴力同国家暴力的对抗中,直接的生灵涂炭,包括妇女儿童生命损害似乎更应遭到正义的谴责。恐怖主义应该受到谴责,同样应警惕某些国家以反恐为名,行恐怖之实,比如以色列和美国在中东地区的行径。

  怎样结束恐怖主义袭击,进而结束对平民的不公平现象?其实谁都知道,但谁都不愿说,因为菲律宾等国屈服于恐怖主义的威胁,从伊拉克撤军之举,在世人面前显得灰溜溜不太光彩。或许美国等西方大国迟早要同国际恐怖主义作必要的妥协。因为道理很简单,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壮汉如果始终处于一直被偷袭而又找不到偷袭者的状态,他当然不会容忍这种糟糕的状态长期延续,他也当然不会选择投降,因为他毕竟是条壮汉。但如果他决不妥协,那么除非他能消灭偷袭者,不然他就永远处于不胜其扰、担惊受怕的状态,倒霉的是自己。

  目前,世界范围的恐怖主义暴力同国家暴力的对抗,已经成为21世纪初世界政治的主题,人们又遇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麻烦,它将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国家力量的有限性,以及国家要求人民作出牺牲的权力范围。

  如何结束日益泛滥、威胁21世纪世界安全的恐怖主义运动?恐怕“解铃还须系铃人”,其实恐怖主义的发生过程已把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则暗示给人们了,既然恐怖主义是迷信暴力和不惜将暴力发挥到极致的产物,那么人类社会,包括国家就应该有更高的智慧来从根源上消解恐怖主义,即是说,在积极防范的同时,以包括政治方式在内的综合性战略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把解决问题的立足点停留在国家暴力的层面上。

  然而,在反恐中,美国却口口声声要用“先发制人”来解决恐怖主义,这种认知有一个常识性错误,好像恐怖主义是“后发制人”引起的?美国自“9·11事件”以来取“先发制人”姿态,结果引出伊拉克全境和世界各地更大的恐怖主义袭击,这不仅表明“先发制人”已经彻底失败,而且“先发制人”与从根本上解决国际恐怖主义风马牛不相及!盘点一下美国在三年世界乱局中的收获,它在传统战略方面将势力打入中亚和东欧,获得了一旦发生战争对中国和俄罗斯实施夹击的前进基地,沉重打击了欧元,严密控制住伊拉克和中东的石油,拔除了美国世界战略中的眼中钉萨达姆政权,乱中取利、混水摸鱼干得不可谓不漂亮。人们在反恐的同时,是否还需防范某些大国,假借国际反恐形势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创建时间:2005…3…17 

Power by Softscape HTML Builder 3 
 

美国舆论为何对伊战伤亡“集体失语” 
 



  南方周末   2004…09…16 14:43:28 

  □余永胜(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

  至9月7日,美军在伊拉克的阵亡人数已经超过1000人,受伤者更是高达6916人,大大突破了近年来美国对外战争的记录。对于这一被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称为“悲惨里程碑”的事件,令人称奇的是,一向珍视生命价值的美国公众这次却表现出“惊人”的承受力。

  1993年,仅仅因为美军在索马里阵亡了18名突击队员,特别是当一名美军士兵暴尸街头的画面被电视播放后,美国舆论就一片哗然,迫使美军不得不放弃原定计划,从索马里撤军。

  科索沃战争中,3名美军士兵被俘后,也是美国国内的反战舆论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将注意力从战场转移到解救战俘的外交斡旋中,直至其被全部释放。

  相对于这两次人员损失,1000人的阵亡规模可谓“天文数字”。那么,美国舆论为何保持缄默了呢?这还得归功于美国政府对战争定性的“准确”以及宣传工作“到位”。

  去年10月,布什针对美军在伊拉克伤亡数字激增时曾这样说:“如果他们(美军)不在伊拉克作战,就将在自己的国家作战。”布什的意思是,尽管从时间上看伊战是先发制人的“侵略”战争,但从逻辑上说却是美国受到了来自伊拉克的安全威胁后才动手的“自卫”战争。民众显然认可了布什的这一说法。伊战开始前,尽管全世界的反战示威声势浩大,连美国的传统盟友法德都坚决反对在和平方式尚未用尽的情况下对伊动武,却有高达80%的美国公众支持伊拉克战争,这是公众认同政府立场的最有力证明。

  这样就不难理解舆论为何至今还能保持平静了。或许,在大部分公众看来,伊拉克战争与索马里维和及科索沃战争性质完全不同,后者是纯粹的人道主义干预,受益的是别国人民,美国只是替天行道而已。既是为了别人的“福祉”,道义上支持一下还可以,至于流血牺牲,那就犯不着了。而伊拉克战争则完全不同:它是御敌于国门之外的“自卫”战争,既是“保家卫国”,付出一定的代价当然在所难免。

  事实上,伊战从开始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美军至今也没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9·11”调查报告也显示,没有证据表明萨达姆与“9·11”事件有牵连。在上述证明伊战合理性的理由无疾而终后,普通美国人似乎并没有转变对战争性质的看法。这次舆论对伤亡数字的平静接受,就说明了这一点。

  事实上,伊拉克战争的发展表明,能够让美国人流血牺牲的只有他们自身的利益。尽管这个利益在不同的群体看来各不相同:政治家的说法是全球战略或者霸权,企业大亨也许更看重石油,老百姓关注的则是“安全隐患”……不过,无论如何,硕果仅存的,布什所谓“解放伊拉克人民”的伊战目的,现在实在有那么一点虚伪。 




创建时间:2005…3…17 

Power by Softscape HTML Builder 3 
 

法学专家激辩“国资流失” 
 



  南方周末   2004…09…16 14:43:23 

  郎咸平“炮轰”是否妥当法律该如何保护国资

  法学专家激辩“国资流失”

  □罗培新 整理

  编者按:近日,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教授郎咸平,接连向包括海尔、TCL、格林柯尔等国内知名企业发难,指责其在“国退民进”的企业改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