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寂寞的王朝:东汉帝国往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为什么两汉到隋朝的帝王不能用庙号来称呼呢?
  因为在唐代以前,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比如,“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都是他们死后由后代给他们上的谥号,用一个字或两个字表示褒贬。西周、东周时期,周天子和诸侯国的国君都有谥号。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此非常厌恶。下诏禁止以臣议君,废除谥号制度,以数字表示皇帝顺序。他自称始皇,以后的皇帝为二世、三世,以至于万世不绝。然而,秦朝只传到二世即亡。汉朝建立以后,恢复了谥号制度。
  在两汉,一个皇帝想在死后得到一个庙号,享受一年四次吃“冷猪肉”的待遇,却也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情。尤其是西汉,后世群臣为前代皇帝议上庙号的程序,已经到了非常苛刻的地步。
  西汉的庙号制度极其严格,只有建立了不朽功勋的帝王才有资格被后世上以庙号尊称。其中,终于西汉一朝,只有寥寥五人有庙号。开国之君刘邦被尊为“高祖”,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文帝被尊为“太宗”,汉宣帝时期,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也被尊为“世宗”。王莽时期,为汉宣帝上庙号为“中宗”,尊汉元帝为“高宗”。也就是说,谥号人人都有,庙号则只是少数帝王才有。
  第二,为什么唐朝以后的帝王不能以谥号称呼他们呢?
  因为自从唐朝之后,帝王们谥号越来越长,用谥号称呼起来很不方便。
  比如,李世民的庙号是唐太宗,只有三个字。而他的谥号却是“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长达九个字。随着时代的变迁,皇帝的谥号字数越来越多,谥号也越来越长。到了明清时期,谥号长得让人作舌。比如,明太祖朱元璋的谥号全称是“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竟然达到了二十五个字。如此冗长的谥号,历史学家只能用庙号来称呼他们。
  只有有了庙号的皇帝,才有资格在每年的四季享受香火祭祀。没有庙号的皇帝,只有在殷祭时,才被祭祀。殷祭也叫祫禘。依照汉制,三年一次的祖庙大祭,叫做祫(xiá),五年一次合祭诸祖神主的大祭,叫做禘(dì)。
  汉高祖刘邦在位时,把他的父亲尊为太上皇。这位太上皇死后,刘邦下诏让天下诸侯王在各个封地都为太上皇立庙。刘邦死后,在他陵墓边修建的享庙,开始是按照谥号称之,叫做高帝庙。后来,他的儿子汉惠帝刘盈尊高帝庙为太祖庙。汉文帝刘恒死后,享庙本名叫做孝文庙。他的儿子汉景帝刘启即位后,又尊孝文庙为太宗庙。从此,天下各郡国都有三座祖宗庙:太上皇庙、太祖庙、太宗庙。到了汉宣帝刘恂在位的本始二年,又尊孝武庙为世宗庙。孝武庙就是汉文帝死后建立的享庙。大约在此时,汉宣帝将太祖庙改名为高祖庙。当时全国各郡国共有六十八所,加上京师长安等地建立的享庙,总共有一百六十七所。从此,高祖、太宗、世宗也就成了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的庙号。为有功勋的帝王上庙号,逐渐成了一项传统制度。
  自汉宣帝以后,对于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等有庙号的帝王,一年之内,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固定时期,一年之内至少祭奠四次。而对于汉惠帝、汉景帝、汉昭帝等无庙号的帝王,每三年或者五年才祭祀一次。而且是作为汉高祖的子孙实行集体祭祀,不进行单独祭祀。因此,西汉朝的皇帝们都渴望死后享受单独的四时祭,而不是和诸帝一起,接受集体祭祀的祫禘祭奠。
  到了王莽辅政时期,也就是汉平帝元始四年,王莽为了篡位的需要,也是为了讨好他的姑妈―――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给王政君的公爹汉宣帝上庙号为“中宗”,又给汉元帝刘姡狭艘桓觥案咦凇钡拿砗拧M趺ё鸱詈盒畚凶冢匀皇呛廖拚椤:盒凼且淮⒅鳎婵晌绞堑敝蘩ⅰ?墒牵涸哿鯅'这个败家之主,有什么资格和他的英明先祖一起,共同享受后世子孙的香火呢?当时,就连汉景帝刘启这样的明君,都没得到庙号,更何况是汉元帝呢?
  显然,汉元帝的神主入高庙是不合适的。由于汉宣帝的中宗庙号是王莽上的,当时也不宜入高庙。至于太上皇,他没当过一天皇帝,因此也没被列入。于是,刘秀撤下王莽尊崇的中宗汉宣帝、高宗汉元帝,改用汉宣帝时期的旧制祭祀,目的是为了让天下人知道,自己确实是在身体力行地恢复汉室制度,再造河山,最大限度地获取天下人的支持。
  至于自己的亲生父亲刘钦以上的祖先,属于刘秀的私亲,而不是皇家正嫡。这个问题实在太复杂,牵扯到的宗族礼法问题太多。刘秀实在没时间和精力考虑,只能等稍微安定一点再说。直到建武三年的正月,刘秀才下诏立四亲庙于洛阳,祭奠父亲南顿君刘钦以上一直到至春陵节候刘买。不过,这已经是后话了。
  综上所述,在西汉时期,庙号制度极其严格,在正常情况之下,只有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武功的帝王,才有资格得到庙号。
  然而,东汉建立之后,这一传统被改变。除了极个别的皇帝之外,在驾崩之后都会得到一个相应的庙号。比如,光武帝刘秀的庙号是“世祖”,汉明帝刘庄的庙号是“显宗”,汉章帝刘炟的庙号是“肃宗”,汉和帝刘肇的庙号是“穆宗”。除了几个年幼的少帝以外,甚至连一些昏庸帝王也有庙号,比如汉安帝刘祜的庙号是“恭宗”,汉顺帝刘保的庙号是“敬宗”,汉桓帝刘志的庙号是“威宗”。初平元年,蔡邕秉承董卓的旨意,向汉献帝刘协奏称:“和、安、顺、桓四帝无功德,不宜称宗。”傀儡皇帝刘协准允。因此,传统史书中的东汉帝王,只有一祖二宗:世祖(刘秀)、显宗(刘庄)、肃宗(刘炟)。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建武二年二月,在宗庙社稷建立之后,刘秀还有一个大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皇后、太子还都没有确立。
  对于这个问题,刘秀异常烦恼。不久之前,真定王刘扬谋反事发被杀后,刘秀去了一块心病。他心中酝酿着一个想法:抛弃郭圣通,将阴丽华扶正!但是,刘秀却有顾虑:他不敢这么做。最主要的原因是,郭圣通所生的刘彊,是眼下他唯一的儿子。在当时,作为一个女人来说,是否具有“花容玉貌”根本不算什么,天底下的漂亮女人太多了。更何况,“人无千日好,花无白日红”,“以色事君”,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对于她们来说,一切都是次要的,能否生下儿子,这才是“真本事”!
  就在刘秀情绪烦躁、举棋不定之时,贵人郭圣通也像丢了魂,也是一样的焦虑不安,夜不能寐。由于她失去了刘扬这个靠山,失去了最大的资本。她深感前途不妙,一直对自己与儿子的前途无比担忧。
  阴丽华为人,性格恬淡,言语不多。因此,从来没和郭圣通没发生过什么冲突。刘秀对她的这种态度非常欣赏,对阴丽华的宠爱一天比一天隆盛。对郭圣通,刘秀虽然没说什么,只是对她的态度越来越淡。郭圣通虽然心里对阴丽华恨的是咬牙切齿,却又不敢发作,只能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儿子刘彊身上了。
  五月,也就是刘扬被杀的三个月之后,刘秀与群臣们商议,准备册立皇后。刘秀对群臣们说:“阴贵人雅性宽仁,而且是朕的原配夫人,朕想把她立为皇后。诸卿以为如何啊?”但是,刘秀的这个提议却遭到了朝中大臣们的反对。因为此时洛阳朝廷中的大多数朝臣,都是在刘秀到河北以后才陆续归顺的。他们只知道刘秀娶了郭圣通,不知道阴丽华是何许人也。更重要的是,郭圣通是唯一生了皇子的贵人,而且是位次居首的贵人。古语说得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朝臣们看到刘秀居然要立一个无子的阴贵人做皇后,而要放弃生了皇子的郭贵人,都很不满,都表示反对。
  另外,郭圣通的弟弟郭况,虽然只有十八岁,却在朝廷中担任黄门侍郎的高官。郭况为人宽和谨慎,素有清名隆誉,在朝廷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刘秀看到大家都不赞成,于是有些闷闷不乐。回到宫中,阴丽华当然也知道了这件事情。她对刘秀说:“郭贵人为陛下生了皇子,理应正位为六宫之主。皇后之位,妾不敢当。”刘秀很惊讶,对此很不解。在那个时代,作为一个女人,有机会当上皇后,就是马上死了也值了。不仅本人能够享受荣华富贵,满门老小、宗族也跟着沾光。但是,阴丽华再三推辞,始终不肯同意立自己为皇后。刘秀一看连阴丽华自己都这么说,叹了口气,也就不再说什么。
  六月七日,刘秀正式颁诏,册立贵人郭圣通为皇后,皇子刘彊为太子,大赦天下。此诏一出,朝廷里的那些坚持礼法的书呆子大臣们都很高兴,一个个眉开眼笑,弹冠相庆。在他们看来,册立郭圣通为皇后,不但六宫有了主人,朝廷也有了储君。国本确立,顺天应人,当然应该庆贺。但是,刘秀对此一直是憋了一口气。
  刘秀不是不喜欢郭圣通,也不是因为阴丽华比她好多少。说句玩笑话,当年刘秀和阴丽华成亲,是他自己欢天喜地的跑到阴家去娶回来的。而他纳郭圣通为夫人,则是几乎被人按着脑袋拜天地的!一个是心甘情愿地迎来的,一个是被逼无奈地娶回的,这就是区别!对于刘秀这样一个生性刚强的人来说,这简直是奇耻大辱!虽说是“大丈夫能屈能伸”,但是在刘秀的心中,这口气他是无论如何也咽不下的。
  不管怎么说,建立了宗庙社稷,封后立储工作也已经完成。对于刘秀来说,虽然四方还在征战,事业处于草创时期,各项规章制度还都不是很完备。但是,从此刻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东汉帝国就此建立起来了……
  (十三)邓奉之变
  建武二年(西元二十六年)九月,破虏将军邓奉在南阳新野一带公开叛变,他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