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单世联]西方美学初步1-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特拉克尔《精灵之歌》

    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Schelling,1775 ─1854)是德国浪漫派和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美学既是派漫派的主要理论陈述,又是古典美学克服浪漫派的表现。在谢林漫长的生涯和多变和思想中,美学是其早期“同一哲学”的推演。这方面的著作是:1800年出版的《先验唯心论体系》(1800),1803年开始讲授、死后出版的《艺术哲学》;1807年发表《论造型艺术与自然的关系》的讲演稿。

一  浪漫的自然与天才的艺术

    谢林早期有过一个“费希特时期”,但在布鲁诺和斯宾诺莎的影响下,谢林发现了自然,对客体本源发生越来越大的兴趣,他发现费希特把非我看作是自我的产物是片面的,单纯的“自我”和单纯的“非我”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都不能成为绝对。经过一个复杂而以迅速的思想历程,1799年,谢林发表与费希特决裂的《自然哲学体系初步纲要》,这本书的主旨,可以通过此书完成后不久谢林写的一首长诗《海因茨·维德波斯特信仰中的伊壁鸠鲁象征》来体会:

我一个无可移地领悟会到:
  除了物质,其他一切都是胡说八道。
物质── 我们忠实朋友和支柱,
  世上一切存在之物的始祖。
它乃是孕育一切思想之父母,
  是知识的起始,无知的终末。
天启在这里全然无所作为,
  那看不见的神灵也无需膜拜。
倘若我信仰什么上帝,
  那就只信可触摸的东西。
我信奉的宗教极其简单:
  要爱那一张张热情的嘴,
高高的胸脯和挺直的双腿,
  还有那朵朵鲜花也不不能忘怀!

但谢林不是唯物论者,他只是要用自然哲学矫正费希特的主观唯心论,没有主体固然不能有客体,没有客体也同样不可能有主体,主体与客体同时存在。主观化的自我如果不从客体即自然中生成出来,不经历一个自然的无意识发展过程,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主体。谢林的先验哲学把费希特纯粹主观的自我变为形而上学的绝对自我,使之成为包容意识与无意识、主观与客观,包含一切存在的真正主体。

    德国古典哲学有其连续性。《先验唯心论体系》是谢林哲学第一个体系,像康德一样,分为理论哲学、实践哲学、目的论、艺术哲学四部分。其艺术哲学与同时期的自然哲学著作一起,形成了一个确定的浪漫主义美学。

    康德把自然作为知性分析的科学对象,像经典物理学那样对之进行分解、建构;费希特把自然当作僵死的、听从“自我”控制的知性反思的“非我”,他们都不尊重自然的生命,没有真正的自然哲学。意欲超越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在绝对中拯救自然的谢林,首先要形成与知性反思不同的对待自然的方法,这就是理智直观。反思的任务是从对立面中反观自身,并在主─客对立中规定、把握对象的性质和特征;理智直观则能以本身既不是主观也不是客观的绝对同一性为对象。如果说固执于主客二分的知性反思要借助概念、推理的逻辑中介才能达到主客同一的话,那么在谢林看来,任何间接性的联系都无助于实现主客体真正绝对的同一,这种同一只能返回到直接性的直观。理智直观是绝对自由的,它同时创造自己对象的知识活动,它的对象不是独立于直观活动的外在存在,其对象与活动、直观与被直观的东西、也就是创造者和被创造者是同一的。只有通过这种理智直观,才能直接把握绝对;如果没有理智直观,哲学就没有什么基础,就没有什么承担和支持思维活动的东西,一切哲学也都是绝对不可理解的,理智直观是一切哲学的官能。

    以理智直观为方法,谢林对自然进行了一种诗意的构造。自然不是僵死的物质,不是抽象思辨可以任意宰割的对象,而是像人一样的主体,我们应还自然以生命和自由,摆脱征服、敌视等“不自然”的态度,转向对自然的欣赏和爱慕。这样,自然就以其不受理性思辨的机械规范而表现出的无意识创造力。就自然的本原意义就是它的创造性而言,它与诗是同一个东西,既是创造者,又是创造物,无限创造性的自然是精神原始的、还没有意识的诗。而作为已经完成的、创造物的客体自然,则表现为停滞的、僵死的理智。所以,如果只从外在的、经验的、知性的观点看,无意识的自然和有意识的理智才是分离而对立的,但在内在的、直观的、先验的立场上,主体与客体、理智与自然却是同一的,从来就没有分离这一说。完整的自然理论,应当是那种可以将全部自然都溶化为理智的理论,自然现象中的理智性,虽然是无意识的,但借助我们的直观,它可以完全回复到它自身,显示出它与我们的理智、意识原来是一回事。自然为可见的精神,精神为不可见的自然,自然是主体,自然是诗,人与自然和谐一体。这种思想促进了浪漫派的想象,鼓舞诗人们赋予世界以生命和精神,用爱慕的同情心和虔敬的态度看待自然。

    艺术哲学是理论哲学、实践哲学之后自我意识的第三阶段。理论哲学研究从原始感觉到创造性直观,从创造性直观到反思,从反思到绝对意志的过程,这是自然到自我的发展;实践哲学研究自我意识和自由,孤独的自我不会有实在世界的思想,也不会有自由的意识。只是在无意识的普遍理性的表现的国家中,本能的自私冲动才会为普遍的意志所控制,个人无意识地社会化了,进入较高的伦理阶段。自我意识在艺术中发展到最高阶段,有创造性的艺术家摹仿自然的创造活动,也意识到绝对的活动;绝对也在艺术家的创造中意识到自己的创造力。

    “艺术哲学”部分的第1节是“一般艺术作品的演绎”,即从自然(理论哲学)和自由(实践哲学)的统一中确定艺术的本质:它要综合自由现象与自然产物直观中分开的东西。与自由相同,艺术作品是有意识地被产生出来的;与自然产物相同,它是无意识地被产生出来的。与自然产物相比,自然是无意地开始而有意识地告终,即自然的创造不是有目的,但其产物却是合目的;而艺术活动则是有意识地开始而在无意识的东西中告终,艺术家的创造是有意识的,但艺术作品则是无意识的。与自由活动相比,自由活动需要某种不依赖于自由的东西,必须附加客观事物,它的对象是无限的、即没有完全实现的对象,如果完全实现了,有意识的活动与客观活动就合而为一,自由就没有对象了。但艺术活动不是自由活动,而是自由与自然在其中得到绝对统一的活动。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条件,都是有意识活动与无意识活动的对立;没有这种对立,有意识的创造就不会出现。艺术活动就是从这种对立出发,最终达到绝对会合:一切斗争都会取消,一切矛盾都应统一。 

    所以艺术作品是无意识与意识、自然与自由的统一。这里提出的艺术创作的无意识和天才问题,是谢林美学中比较著名的内容。

    创作就其是一种创造活动而言是有意识的,但它所完成的作品则像自然一样,显不出人的意识。无意识的活动通过有意识的活动发挥作用,最终达到合一。所以艺术作品是天才的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既是自由的又是被迫的,是有意识的又是无意识的,既是预先谋划好的又是灵感冲动的。谢林追根求源,认为一种神秘的、不可理解的“创造的冲动”是艺术家的动力,它源自自由行动中有意识与无意识事物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抓住了艺术家生命的本质,使他不由自主被驱使着去从事创造活动。无意识活动要创作中是主导的,它通过有意识的活动发挥作用,凌驾于有意识活动之上,无论艺术家怀有多么明确的意图,总是被一种力量逼着去诉说或表现他并不完全明白的事情,创作结束于对有意识事物与无意识事物统一的无限和谐的感受。

    艺术创作因此不是理智的能力,创造者本人感到的只是一种模糊未知的力量,理智因此而感到惊异和荣幸,把它视为一个更高的本质的在自愿恩赐。这种天赋的创造能力可以“天才”概念来表示,天才就是把无意识活动与有意识活动统一起来的能力。在创作过程中,有意识的活动表现为技巧,是能教能学的;无意识的活动表现为作品中的“诗意”,是不能教不能学的,天才不是其中任一种,而是凌驾于两种活动之上统一技巧和诗意的能力。真正的艺术家虽然总是深思熟虑地进行工作,却不自觉地把这种深不可测的奥秘移到自己的作品中,无论他自己还是其他人,都不了解这种奥秘。

    “艺术哲学”的第2节首先讲艺术作品的特点。一是无限感,艺术作品的根本特点是无意识的无限性,所以任何知性都无法掌握艺术,真正的艺术品可以作无限的解释,意义不可穷尽。二是满足感,创造始于对无限矛盾的感受,随作品完成而来的感受就是满足感,这种感受转化到作品上,它的外在表现就是恬静、肃穆、宏伟,即使应该表现出痛苦和欢乐的时候如此。谢林以自己的方式回应文克尔曼。三是美,艺术作品的这种被表现出来的无限的事物就是美,美就是在有限的形式中表现无限。艺术与美是同一的,没有美,就不能存在。

    其次是艺术作品与其他产品的区别。康德曾以自然有机体比喻艺术作品的有机体,谢林规定了三个重要区别。有机体生来就是整体,艺术家看到的是整体,但对它的创造却可以是按部分进行的,他用这些部分构成一个此后就不再可分的整体;自然是从无意识开始的,只是在其最高阶段才达到意识;艺术走的是另一条路,作品是从有意识开始而终结却是无意识的;自然物不一定是美的,艺术作品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