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ⅱ--曲黎敏开讲养生经典-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林黛玉临死前,书上的描写只有几个字,就是“宝玉,你好……”,然后气绝身亡。大家就可以去想象,林黛玉临死之前,那个“你好……”后边她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是“你好狠心”,是“你好糊涂”,还是“你好混蛋”?是咬牙切齿地说,还是无可奈何地说?这全靠我们对小说的熟知程度还有每个人的心境来领悟,可能每个人的感觉都是很不一样的。其实,这句话的感情色彩非常浓烈,但是林黛玉又一直憋着,她觉得作为一个大家闺秀,不可以讲太露骨的话,可是她的感情又要表达出来,才会说出“你好……”这样的话来。 

  中医闻“五声”观五脏 

  我们经常说,声音是表达情感的,而情感又是从身体里发出来的。如果是高明的医生,他就能够听出人的哪一个脏器出现问题了。 

  比如“五声”。如果人肝气虚,就会狂呼乱喊,因为“肝声为呼”,呼是舒解的象。如果是被压抑的,在办公室里挨训了,肯定不能狂呼乱喊,只能轻轻地嘘口气而已。现在在日本,有一些专门供人发泄的地方,在那里面,人可以冲着另外一个人拼命地扔标枪、摔东西或者说一些骂人的话,这个时候人肯定是发出“啊”的声音,或者是说一些骂人的话。这些其实都是人自己在疏解。 

  心声为笑,如果人老呵呵笑,就是心神将散。 

  脾的正气是唱歌嘹亮,邪气是“登高而歌”,就像有精神症状的人一样。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精神症状的人力大无穷、本领高强,不管多高的墙,他们“噌”一下子就能上去,然后在上面发疯。一般正常人如果要想爆发,除非有武功,才会突然一下蹿到墙上,否则做不到。而有精神症状的人能做到,就是因为身体内部阳邪盛。 

  肺声为哭,如果一个人总是哭哭啼啼,或者他的声音里老带着悲气,就是肺有毛病。 

  肾声为呻,如果人总是哼哼唧唧,肾肯定不好。 

  如果是一个好医生,病人一说话,他就能够听出病人哪个脏器有问题,比如是否肾虚,肺是否有问题等。其实在临床上,有一些很有趣的判断标准: 

  比如肺咳,一个人总咳嗽,如果是实证,就是“膨膨而喘咳”,咳声特别响亮;如果肺气特别虚,叫做“少气不足以息”,咳嗽起来特别弱,而且气下不去,他总在上面虚咳,一小声一小声的。有的人会认为,咳得响亮的人比咳得微弱的人病得厉害,其实恰恰相反,咳声响亮,说明人还有劲儿咳,如果咳嗽时都没劲儿、很弱,反而更糟糕。 

  再比如小肠病,小肠循经两颊到鼻孔,所以,假如有的人声音很磁性,鼻音很重,说话很好听,很吸引人,那么他很可能小肠有病。有的人有鼻炎,说话的时候“囔囔”的,声音很好听,其实是肺气上郁。 

  脾生病的人“善噫”,经常打嗝。脾经生病是嗝,声音比较低沉。 

  胃生病的人总是呵欠连天。呵欠也是一种声音,说明人胃气虚、胃寒,通过打呵欠,胃可以舒展。 

  肾咳更加厉害,唾里边会有血丝,有点像哮喘,说明肾不纳气。 

  胆经生病的人,总是唉声叹气。为什么会唉声叹气?因为他生发不起来,他就总想生发起来,所以他特别爱叹气或者是喜欢出长气。像这种人,在现实生活当中要怎么办?可以多做做手臂运动,抻拉胆经,最关键的是要调整好自己的睡眠,让胆气能够按时生发起来。 

  肝经生病是“呃逆”,就是胸胀满感,一声一声打嗝那样的呃逆之症。 

  以上都是通过声音来闻诊,通过听人的声音、听人说话时表达的情感,知道他目前最强烈表现的那个脏器的病变到底是什么,这是中医的闻诊里面,最重要的一部分。 

  所以在《扁鹊仓公列传》里面,扁鹊问完三个问题之后,跟中庶子说他能够治好虢太子的病,中庶子不相信扁鹊,扁鹊就说“闻得其阳,断得其内”,只要听说了他外部的表现,就知道他内部的表现是什么,就能治好虢太子的病。所以中医在闻诊方面,也是非常有效果的。 

  现在有些人认为闻诊就是闻味,其实闻味不是闻诊的主要内容。不过也有人闻味,之前讲过“五臭”,就是五脏对应人体的时候有五种味道。比如得肾病的人,身上可能带着一种腐气,就是腐烂的东西化沤的那种味道。但是这个并不是中医闻诊里很重要的东西。在中医闻诊里,最重要的就是听声音。问诊,就是“问而知之谓之工”,这是需要医生做得很细致的一个层面。能够问出很多的问题的,就叫做“工”。“工”是什么概念?在某一行当中,很拔尖的人物,就是“工匠”。 

  比如说中医问二便,实际上就是在问心肺的功能;问小便,实际上是在问肾的功能或肺气的功能。 

  比如上楼,如果在上楼的过程中,小腿肚子痛,那么应当是属于膀胱经痛。因为膀胱经一直贯穿的是小腿;如果下楼时大腿痛,就应当是属于胃经痛,因为胃经正好走大腿的前缘。 

  问病人头痛一定要问是两边痛还是前后左右痛,是表面痛还是中空痛。 

  比如牙痛,也要分清楚是上牙痛还是下牙痛。上牙痛就属于胃经疼痛,可以在胃经的足三里穴或者是脚面的陷谷穴上扎针,很管用。如果是下牙痛,就属于大肠经痛,可以针刺合谷穴。 

  头痛分了方方面面,腿疼也分了方方面面,其他疼痛和不舒服肯定也是方方面面的。医生不仅要问得清楚,病人自己也要尽量描述清楚。这都是中医问诊里边很核心的内容。 

  从“咽喉要道”看中医问诊之术 

  “咽喉要道”一共涉及八条经脉,咽喉疼痛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到底是哪儿的问题。咽喉分为“咽”和“喉”。两边为咽,当发“咽”这个声音的时候,实际上用的是两边的劲。如果发“喉”这个音,用的是中间的力气。凡是病已经到了咽喉的话,就要格外小心,因为它很快就会上到脑部。 

  同样是咽喉的问题,怎么去判断它是哪条经脉的病症呢?如果是喉痹,就是喉出现了疼痛或干痛的时候,是大肠经的问题,因为大肠经属于阳明燥火盛。为什么会出现干痛?阳明燥火把液全都津出去了,所以会造成喉干痛。 

  如果是“颈肿喉痹”,就是脖子都粗了的喉病,这是属于胃经的病。因为胃经是循喉咙走一圈的,胃经也属于阳明燥火,它如果出现阳明燥火盛的话,也会津过度,把液过度地津出去,形成肿痛的现象。 

  如果是两边痛,就属于脾经和心经的问题。心是“挟咽嗌干”,嗌的部分在喉结以上,这个在男人身上显现得比较清楚。心火盛,就会造成上半部的疼痛。像喉结以上部位的疼痛以及腮帮子的肿大,就是小肠病。 

  如果咽已经肿,且上边干痛,就是肾经的病。肾经也循喉咙。 

  同样是“嗌干”,也可以是肝经生病。不过肝经喉部的症状,基本上偏喉咙的后部。 

  所以同样一个咽喉,涉及了这么多的经脉,不是说“大夫我嗓子疼”就完了的一件事,医生一定要问得很清楚才可以。这就是中医问诊里边很宽泛的一个方面。“切而知之谓之巧”,指的是切脉的问题,这是中医特有的一种方法,它相信人的身体对生命的感悟,比如手指一搭在脉搏上,就能够感悟到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对人生命的认知也是有一定作用的。 

  现在的中医一般是切寸口的脉,就是左右手腕处的。而古代比现在复杂多了,古代是切“三部九候脉”。三部九候脉是什么?首先,中国古代认为颈部两侧有脉动,是人迎脉;其次,是寸口脉;然后,有一个趺阳脉,在人的脚面处。趺阳脉针对的是人体的胃经,因为中国古代对胃是非常关注的,所以一定会把一把脚面的趺阳脉。这就是古代的“三部”。《素问·三部九候论》中说:“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即把每部分为“天、地、人”三种,三三得九,一共是九部脉。 

  现在没那么复杂,现在中医基本都是遵循扁鹊的寸口脉法,也就是把寸口。把寸口这里边实际上也有九层。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每部各以轻、中、重指力按脉,分浮、中、沉。每当把脉的时候,实际上是要把浮取三部脉、中取三部脉和沉取三部脉,这样就能把出九个层面的东西。而且在中医里,把脉是很要求悟性的一门技巧。因为从脉象里,能看出人气血的大小、多少,这样才能决定药量。药量实际上就相当于火候,就像煮药时是用文火还是武火一样,有相似的内涵在里边。因为过去“传方不传火”,即方子可以传给后人,但是量不可以传,因为量是针对每个人的。每个人的身体、气血水平不一样,就不能用同样的量。所以中医是一门很个性化的医学,它是针对个人的。张仲景在自己的《伤寒论》序中,曾经批评那些不负责任的医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意思是,看现在的医生,不好好去读古书,只凭脑子里已经有的东西看病,只继承家里边的祖传的东西,自始至终按这种方法去治病,只会夸夸其谈,还没有了解对方,没有把望闻问切这四项进行综合分析,就开始下处方了,他认为这是医生很不负责任的地方。 

  在“切”上,他也举了一个实例。他说有的医生就喜欢把脉的时候“摁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就是摁了寸脉没有摁尺脉,把了寸口脉,又不把趺阳脉,“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