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ⅱ--曲黎敏开讲养生经典-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切”上,他也举了一个实例。他说有的医生就喜欢把脉的时候“摁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就是摁了寸脉没有摁尺脉,把了寸口脉,又不把趺阳脉,“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明堂”是指鼻子,“阙庭”指眉间,因为在望诊里边,这一块儿是很重要的,这一块儿可以表现人现在的脾胃和心火的情况。这些都没观察到,想要弄清楚生死大事,实在很难。 

  这是张仲景对当时的一些医家不负责任的现象的批评。那么什么样的医生是好医生呢?孙思邈曾经写过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叫《大医精诚》,他强调了医家应具备的素质:第一,要学术精;第二,要有慈悲心,有一份对生命的尊重。这都是很重要的。 

  生病的四个层次与中医对治 

  现在我们来细说生病的四个层次与中医对治,仍以“扁鹊望齐侯之色”这个故事为例子。首先,它涉及一个望诊的问题,扁鹊都是每隔五天去齐桓公那里,为什么是每隔五天?《黄帝内经》认为:五日谓之侯,三侯谓之气。即五天为一侯,三个五天为一个气,这样,十五天就为一个节气。这句话是说每过五天事物就会发生一些很微妙的变化,而这些微妙的变化只有像扁鹊这样的大医才能够透彻地看到。 

  肌肤受邪及其中医对治 

  在“扁鹊望齐侯之色”里边,我们讲了疾病的层面和对应的治疗方法。疾病在中医学里,基本上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是肌肤受邪,就是所谓的腠理受邪。针对这一个层面,它会有一些特定的治疗方法,比如像热敷法、熏蒸法,还有刮痧、拔罐等,现在众所周知的有推拿、足底按摩等,这些都可以解决肌肤受邪的问题。扁鹊过了五天,再去看齐桓公的时候,就发现他的病已经到血脉,这是第二层,叫经络受邪,一般采用针刺疗法。其实,经络学说是中医里最独特的学说,这也是到目前为止,全世界的医学对中医学认识的一个要点。中医一向很强调经络,从某种意义上说,经络是一种“活体版”,人活着时气血旺盛,就能够形成经络,但是,人死了之后,经络就没有了。比如,目前在尸体解剖的时候,就找不到经络。经络是一种生命现象,是一种活体现象,人活着,有气血的话,经络就是通畅的;如果人气血衰败,慢慢不用它了,它就荒废掉了,那么这一条脉络可能就会不存在了。 

  中医认为经络可以断决生死,因为经络是连缀着五脏六腑的,人的哪个脏器出现了衰败,经络就会有所显现,所以说它可以判断生死。经络也可以“处百病”,即判断百病,还可以知道虚实。所以关于经络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叫做“不可不通”。目前中医治病也是因循这条原则,就是通经脉。人体是最精密的组织结构,它会知道哪个部位气血虚了,如果有余力,它自然会往那儿补,或者往那儿运行,如果它没有做到这一点,就说明它现在气血不够。 

  人体有一个最经济的原则,就是一定要先保住命。即如果得了病,现在治不好,那么我要先活着,我先保命,等气血慢慢补足了以后,再去解决疾病的问题。所以我们说到人体的时候,经常会提到一个观点:在人生当中,人做事是可以努力的,但是如果身体满足不了你的需求的话,你就不要去过分地拉动它,不要过分地去努力。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有的人身体已经很不好了,但是他会对医生说:“你等我十天,等我把这件事忙完了,我肯定会回来看病。”可是没等到十天,他就已经倒下了。身体比大脑更聪明,大脑意志可以继续撑,但是身体已经不能撑了。即使勉强撑着,也会像“泡沫经济”一样,等泡沫一落下去,人就是虚证了。 

  针刺疗法有一个很重要的内涵,扎针等于是把别的经络的精气调一下,暂时补给需要精气的经络,所以如果人是虚证,扎针就要很小心,假如别的经脉精气也不太足,这个时候将气调来调去对身体就会有影响。在按摩里边也存在这个现象,如果特别虚的人,我们一般不建议他进行按摩治疗,因为按摩其实也是调元气到肌肤这个层面。如果人体内部元气已经很空了,按摩师还拼命地在表层调他的气的话,他当时会觉得很轻松,能得到缓解,但是过后他身体里边会更虚,身体的疼痛还会继续加重。 

 第三个层面,是脏腑出现病变。一般脏腑出现病变,就要用药了。中医用药,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用药如用兵”。中医说开药是“开方子”,为什么?“方乃正也”,也就是说开的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中药讲究配伍,配伍的原则是要守“方正”的原则,不能乱来。乱来就是希望瞎猫可以碰上死耗子。比如说有人咳嗽了,就把中药里能治咳嗽的药都用上,这就是乱来。这样乱开处方不仅治不好病,还会延误病情。中药里有九味药是去胃酸的,如果大夫把这九味药都开在药方里,他毫无疑问是庸医。那只能叫开药,不能叫开方子,方子是有“道”的。上医开方子就像在为我们的生命画一幅画或谱一首美妙的曲子,就好比“桂枝汤”一方,里面没有一味治感冒的药,可是把它们放在一起就可以把感冒给治好了,这就是因为它配伍精准,非常和谐。作为医生,就要和上战场的将军一样,明白自己到底要做什么,要集合几支部队去打敌人,并不是自己人多就可以打败敌人,最关键的是要靠排兵布阵。 

  病入膏肓的治疗之法 

  病入骨髓和病入膏肓是一个概念,扁鹊说人病入骨髓时,司命之神也没有办法进行救治。但是在中医里,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灸法。现在国家也在大力提倡这种方法,正在努力研究。比如大家会去采艾草,然后用艾绒在身体的某一个部位实施灸法,灸法就是用火法。中国传统的治疗方法,叫“针石汤火”,这个“火”指的就是灸法。古代是拿灸法当做养生药法来进行的,每年都要在身体的某些穴位去重灸,最后达到养生的目的。 

  以上就是中医里所谓的四诊和疾病的四层,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前面一章我们讲了对医生的要求,医生固然要做到精和诚,医术要高,要有慈悲心,但是目前在医疗界,医患关系总是有一点紧张的。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治病的过程中患者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生病的是患者,传统医学认为祛除疾病、恢复健康的主导因素在于患者,医家只不过是一个重要的有积极或消极影响的外在因素而已。因此传统医学非常重视医患关系中患者的地位和作用。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最后提到,扁鹊“故病有六不治”,也就是有六种病人他不给治,是哪六种呢? 

  扁鹊的“六不治” 

  第一种,“骄恣不论于理”。如果这个病人特别不讲道理,医生就不要给他治病。比如当扁鹊第一次看见齐桓公时,说齐桓公有病在腠理,不治将深。但齐桓公很多疑,认为扁鹊很缺德,只是想挣他的钱。医生好心告诉他,他还误解医生,像这种情况下就不要给他治疗。 

  《郭玉传》里也讲过医生有“四难”,哪四难?第一难是人“自用意不任臣”,就是他自己有一套思维观念,不相信别人,即使医生是这个行当里边的专家,他也不相信,这样医生就很难为他治病。第二难是“将身不谨”,对待自己非常不认真。第三难是病人身体非常虚弱,不能用药,也很难治。第四难是病人好逸恶劳,医生让他去多运动,他就是不去;医生让他好好服药,他就是不好好服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种情况下,医生一般都没有办法治疗。 

  第二种,“轻身重财”。“轻身重财”一方面是说人心疼钱,宁死不看病。另一方面,有些人拼命工作,拼命挣钱,储蓄了金钱透支了健康。现在有这样一种说法:四十岁之前拼命挣钱,四十岁之后花钱买命。殊不知,等到那个时候,人的元气已经亏失透支太多了,再想花钱买命,不见得就能买来命。现在很多人英年早逝,就是因为透支太多,元气都没了,神仙也救不了。像这种对自己的身体从来就不知道爱惜,只是追求外在事物的人,统统都属于“轻身重财”,像这种人扁鹊也不会治疗。 

  第三种,“衣食不能适”。“衣食不能适”相当于郭玉所说的“好逸恶劳”型。比如医生让他吃饭懂得节制、喝酒要有节制,但是他不听,仍然暴饮暴食、大量饮酒。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喝酒过度不好,但是男人在外面工作压力大,再加上应酬多,仍旧会大量饮酒。所以男性得肝病、肾虚的特别多。有些人明明知道喝酒对肝不好,可是还要喝,他们说戒不掉,像这种都属于“衣食不能适”。医生让他怎么穿衣,如何吃东西,他都不肯听,不愿意建立起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那医生对这种病人也是没办法的。 

  现在很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现代病有几大原因:第一,膳食不合理;第二,运动过少;第三,压力大。这样,人不可能不生病。《黄帝内经》里谈到了天地万物,无所不包,它不是在讲一个单纯的生病治疗的道理,而是在讲天地万物一个总体的规律。它并没有过多地提到药的问题,它就是告诉大家,如果能够去掉或减少自己的欲望,“因天之序”好好生活,人就会不生病。所以《黄帝内经》实际上讲的是如何不生病的道理,它的前提不是建立在如何治病上,而是建立在如何不生病上。所以,我个人认为,古人对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视的。 

  第四种,是“阴阳并藏气不定”。所谓阴阳,在人体里边指的是气血,如果五脏气特别足,神明就会显现出来;如果人的气血错乱,五脏神明就会乱。人的神魂意魄志受到干扰,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