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代八股文-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百字完篇,不得超过七百字。卷子姓名弥封,只有坐位号数。按成绩发榜,榜很特别,每五十人写成一大圆圈。第一名先写抬高一字,二名以下以次向左按圆形次序书写,至第五十名正好写到第一名之右侧。第二圈第一名实即第五十一名不再提高,但仍在上上正中间,每一圈谓之一圈、或一图、或一团。这是县考正场,俗名“考童生”,考在第一名的叫“案首”。考在前二三十名的,县官都要面试。正场考完,还要考二、三、四场,不过只是形式,不考也可以。但不少考生还愿参加,目的是增加考场锻炼的机会,多作几篇八股文试帖诗而外,还可写经文,律赋等,为将来参加乡试、会试作准备。全部考完出长榜叫“长案”。
  县归府管,县试之后,就要到府里考府试。府考主试官即本府之知府,第一场为正场,仍作八股文即《四书》文二篇,试帖诗一篇,一切办法均与县试同。府试正场之外,也要考二、三、四场,有时县试、府试可至五、六场,不愿参加者听便。这些正场外的考试,用现代话说,等于正式考试前实际观摩练兵。因府试长榜发后,榜上有名者才能参加考秀才,叫院试。府试长榜第一名叫“府案首”,这一个照例考秀才时要被录取为秀才。鲁迅和周作人兄弟二人都是作八股出身,这里有段好资料,可见他们参加县试、府试情况。《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附有“戊戌”(一八九八年)日记,其中二月、三月中记云:
  “接绍二十三日函:附来文诗各两篇,文题一云‘义然后取’,二云‘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诗题一云‘百花生日’(得花字),二云‘红杏枝头春意闹’(得枝字),寿洙邻先生改。”
  “二十日,晴,下午接绍函,并诗文各两篇。文题一云‘左右皆曰贤’,二云‘人告之以过则喜’。诗题一云‘苔痕上阶绿,(得苔字),二云‘满地梨花昨夜风’(得风字)。”
  十月以后记云:
  “十一月初六日,会稽县试,予与大哥均去。”
  “十一月二十九日:阴。下午往学前看县考大案,凡十一图,案首马福田,予在十图三十四,豫材兄三图三十七,仲翔叔头图二十四,伯文叔四图十九。”
  十二月二十四日记府考大案:“予四图四十七,大哥八图三十,伯文叔二图二十二,仲翔叔二图第四。会稽人共十图。”
  “日记”是周作人所记,并在引用时解释道,府考时鲁迅已到南京上学,因考过县考,为了保留名字可以参加秀才考试即院试,托人代考府考。清末考试规则渐松,这种小考可以代替,比较马虎了。
  会稽是绍兴府首县,县衙、府署在一个城中,考生家住城里的自然方便。如住乡间,那来往就不便了。
  经过县府考试,取得童生资格,童生名册经府衙送呈学政后,这些童生才能参加秀才考试。“学政”是专管考秀才的官名,先将这个官职作一介绍,才便于说清考秀才的情况。“学政”在(清史稿)“职官志”中正式名称是“提督学政”,省各一人。以北京各部侍郎、京堂、部属等官进士出身人员简用。三年一任。于子、卯、午、酉乡试年分和八月由北京钦命简放,分省分远近,按驿前往各省,于年终到任。学政的工作是到省巡历各府,主持岁、科两试考秀才。童生考秀才,每三年中有两次机会。逢丑、未、辰、戌年叫岁考,寅、申、巳、亥年叫科考。学政到任第一年为岁考,第二年为科考。科考为送乡试之考试。按成绩由学政编造名册送省城布政使(俗称“藩台”)衙门,准备赴省参加乡试,即考举人。岁考则为对已进过学的秀才的成绩考察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考一等者叫“廪生”,二等“增生”,三等“附生”,由公家发给一定生活费,“廪”是国家粮仓的意思,“廪生”全称叫“廪膳生”即按月向公家粮仓领口粮的学生。考的最不好的可以处罚,革去顶戴。已进学的秀才在原籍,每遇岁考,必须参加。俗话说:“秀才好作岁考难”,就是指此。岁考清初均《四书》文二篇,经文一篇。乾隆后,岁考八股一篇,经文一篇,试帖诗五言八韵一首,默写《圣谕广训》一则。科考《四书文》一篇,策一道,五言八韵试帖诗一首,默经一段,是为乡试作准备。考试日寅正点名,即日交卷,书法正楷。
  学政于所在省赴各府举行科、岁试,考试这些老秀才的同时,另择日期,考试各县的童生,因学政都带有翰林院编修或检讨的职衔,所以童生接受学政的考试,叫作“院试”。考场叫贡院、试院,或叫考棚。正场考《四书》文,即八股文二篇,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考试时学政亲自点名,核对十分严格。担任保证人的廪生(即上届岁、科考一等每月领公费的老秀才)认清楚,搜查所带文具物品等等,领弥封卷进场封门,题目写在木牌或牌灯上,人扛了在场中四周行走,参加考试的抄下题目作八股文,两文一诗,当天交卷。第二天有时学政还要提覆,即指名面试某人。然后还有复试一场。经过县、府、院试三关通过,榜上有名,才能“进学”,作个秀才。
  童生考秀才,在年龄上没有限制,最小可以小到十三、四岁,大的也可以是五、六十岁。《儒林外史》一开头写的周进、范进,都是五十多岁老童生。周进是考不进秀才,别人凑钱捐了个监生资格进场考举人得中。范进则是从二十岁考起,考了二十多次,直到五十四岁才考进秀才的。这些人几十年中为了取得这个起码资格,那八股文真不知读过多少,写过多少了。
  考进秀才的人,前面谈岁考、科考时,都已说过,这些人在原籍每三年中,就要参加两次学政主持的八股文、试帖诗考试。如果遇到乡试年分,到省城参加乡试,考中举人,那就算有了出路。如考不中,回到县里,继续作秀才,还要继续参加岁考、科考。如三次或五次不参加岁试、科试,便取消秀才资格。因而在此期间,还要随时练习作“八股文”。一句话:清代秀才和八股文是结了不解之缘的。
  秀才考举人,谓之乡试。乡试三年一科,逢子、午、卯、酉年进行,为正科。遇万寿或特殊庆典,加试一科,叫恩科。乡试在各省城贡院举行。乡试日期在秋季中秋节前后举行,各省日期一样。八月初九为第一场(正场),考《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试帖诗一首。与试者初九寅时进场,初十下午开始出场。考生在试场内过夜。十一日考生休息一日,十二日再进场,考经文五篇。十三日出场。十五日再进场,考策问五道。考举人由京城放正、副主考来主持,正、副主考有钦差身份,地方官总督、巡抚隆重接送,负责办理考试事宜,各省都盖有专门考试举子的贡院,规模十分宏大。一般都建在城内东南方,内大堂、号舍、明远楼等主要建筑各省都一样。只是号舍多少不同。各省正、副主考官,清初出身不限,康熙十年以后,从御史何之英请,专用进士出身人员。乾隆后,简派正、副主考均经过考试,翰林院编修、检讨、庶吉士、各部侍郎、阁学、三品京堂均可参加考试,曰“大考差”。不过参试人员均各衙门保送,考差是御试,即皇帝主持,乾、嘉而后,多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举行。考差初行时,结果名单公布,稍后即密定名次,陆续简发,先放边远省分,然后放邻近省分,最后放顺天府主考。御试考差及考举人都与八股文有密切关系。林则徐嘉庆二十一年(公元一八一六年)放过江西副主考,在他的日记有详细记录,是最好的直观资料,现择引如下,以见考差、放主考、乡试考举人的全过程。当时林则徐已是编修(林嘉庆十九年三十岁时庶吉士散馆以编修任用),五月初六记云:“即赴圆明园,为次日御门侍班。是晚偕钰夫、莱山于爪葛墩相宅,为十六日考差小寓。”
  初七日记云:“寅刻入贤良门。黎明上御门,在丹墀下侍班。事毕,适是日翰林院保送御史十人引见……”
  十一日记云:“赴廖仪卿处会课,因考期已近,同人各书折字,不作时文。”
  殿试、考差,写大白折翰林字最重要,所以以后数日皆记“写折字”,十五日至圆明园寓。
  十六日记云:“寅初刻诣官门外接试卷,入正大光明殿,寅正刻,发下题目:书题‘克己复礼为仁’,次题‘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诗题‘赋得膏泽多丰年’,得‘多’字。酉刻纳卷出……是日与试者共二百九人。”(按据中华书局《林则徐集·日记》引用。“书题”二字,当系“首题”笔误。“克己复礼为仁”句见《论语》十一《颜渊》篇。是八股文的题目。是《四书》题,非经义的《书经》题。)
  十七日记云:“闻本日简派阅卷大臣;董中堂师,戴可亭宗伯,刘信芳大司马,卢与石、黄左田、戴芷湾、秀楚、翘宝共八人。”
  二十三日记“引见”,即见皇上,“次起居首”,即第二批第一人,共引见七十三人。六月初一记放云、贵试差。十二日记放福建、广东、广西试差。十九日记放四川、湖南试差。闰六月初十记放江西、浙江、湖北正副主考。林“钦点江西副主考”,吴美存正主考。十一日记谢恩。十六日离京去江西,八月初一到达南昌。清代主考官到达各省的日期是一致的,都是八月初一到省城。由北京出发,路远先走,路近晚走,都是按日期算好日子走驿路前往。
  八月初六日记云:“未刻由抚署坐亮轿赴贡院……在至公堂小坐,即入内帘,下榻于奎宿堂。其庭有五桂,清芳袭人,乃钱香树先生于乾隆丁卯典江西试时所植,已七十年矣。”
  初七日记云:“早晨帘官十四人同来见(同知二人,知县十二人)……”(按均临时调来阅卷官。)
  初八日记云:“早晨与美存前辈出玉清堂坐公案,掣十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