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代八股文-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初七日记云:“早晨帘官十四人同来见(同知二人,知县十二人)……”(按均临时调来阅卷官。)
  初八日记云:“早晨与美存前辈出玉清堂坐公案,掣十四房次第签。申刻封奎宿堂门,自出题目,传匠进刻。首题‘子曰女得人焉’至‘偃之室也’;次‘所求乎子’四句;三‘传说举于版乐之间’五句;诗‘赋得日照香炉生紫烟’,得‘烟’字。亥刻刊毕,始闻外场封门炮……题目纸刷印甚缓,与美存前辈及诸帘官监视彻夜。”
  初九日记云:“黎明始得题纸七千张,与美存前辈先送至红门,监临接出,旋又续发四千张毕。”
  初十记云“首场放牌,查取坊刻成文,二鼓净场。”
  十一日记自书五经题:《易》“有学盈缶”、《书》“用赉尔秬鬯一卣”、《诗》“吉甫作颂,穆如清风”、《春秋》“吴子使礼来聘”、《礼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十二日第二场五经、十五日第三场策题五道。十六日三场出场。但主考及同考官等还被锁在贡院评阅卷子。
  十三日即记“傍晚外帘送硃卷来,因时已黄昏,未能分阅。”
  考举人时,所有文上墨笔写的卷子,全由抄手用银硃红笔重新抄过,分给各阅卷官看,主要是防止因认识笔迹而作弊,这叫“硃卷”。等决定取中后,再与“墨卷”核对。
  十四日记“辰刻出玉清堂,视十四房分卷。未刻始有荐卷,阅十本,取一本,备取两本。”其后自十五日至三十日均记“阅荐卷”若干本,直至九月初一才记云:“检数日阅过荐卷,分别去取,并吊阅二、三场互相比较。”初二日记云:“披阅荐卷二三场,下午将拟中之卷,发交各房查对二三场笔气。”从这些记录可以知道,各个房考官首先评阅的都是头场卷子,即三篇八股文,一首试帖诗、房考官看到好的,选出来送给主考。林是副主考,据记十五天中共阅荐卷四百七十余分,有时还记取几本,取中率约为十至十三分之一。取中之后,才调阅、查对二三场卷子。可见不但取中与否全凭八股文、试帖诗,而且一般二三场卷子,看也没有人看了。只有极少数被取中幸运儿才被调阅二、三场的卷子。可见当时考试全凭八股文了。
  在八月二十六日记云:“阅荐卷三十本。是日得元,且佳卷甚多,夜改魁卷,发刻。”这条日记很值得我们深入认识八股文这一历史情况时去思索。就是在这样众多的比较好的、已取中的试卷中,忽然间发现第一名,以及二三四五名以下名次的排列,标准是什么,如果以敏锐的眼光看出是“元”,举人第一名叫“解元”,而且后面还有好几天,安知以后几天看的卷子都不如他呢?但他却能肯定这是“元”,虽然八股文在形式上的严格限制很多,有便于决定符合不符合标准,但众多卷子都符合标准,这种抽象的文章,全凭评卷人的直观感觉,这就全看主考的水平与好恶。而且举人得中的卷子,都要刻成《新科闱墨》,发榜后在社会公开卖,给广大读者看的。因此“元”的文章,如在读者中受不到赞赏,那主考不但要丢脸,而且要引起大问题,甚至被判罪送掉性命。清代各种科场案数屡见不鲜。所以主考不是好当的。对评判八股文,的确要有一点水平,这水平也的确是从自己的苦功和才华得来的。而且还得十分认真。自九月初三到九月初六四天中均记“点阅落卷”,初六还记云:“得‘爱’字二十一号卷,诧为异才,亟拨之。既揭晓,乃周仲墀也……素有才名。”此条也要略加说明:即考生交了试卷,先由抄手用硃笔抄成硃卷,分送各阅卷官看,阅卷官各有代号“字”及编号。阅卷官认为好的,送给正、副主考即“荐卷”。不好的即丢在大纸篓中。正、副主考看完“荐卷”后,再到这些大纸篓中翻阅被丢弃的试卷谓之“点阅落卷”,遇到幸者,被主考看上,又被取中。取中之后,再调来墨卷,掀开密封,才知道取中的是谁。九月初八日记连夜写榜。初九记丑刻(即午夜二三时)送榜出红门,这样这次乡试才算结束。
  据《林则徐日记》所引各条,大体上了解了考举人的全过程,主要是看八股文写的如何。可想而知这些人为写好八股文所花的功夫,包括聪明才智和青春年华,该是多么不容易了。这些功夫是否白花呢?有什么用呢?这是今天以现代观点认识历史事物八股文的一个重要问题。
  科举考试,头年秋天考中举人,第二年春天即可到北京参加会试,即考进士。而且旅途费用是公家发给,所以叫“公车”。如果春天连着考中,就是连中。举人、进士、再有一次机会的殿试都考第一,就叫“连中三元”。会试每逢丑、未、辰、戌年举行为正科。遇有万寿等恩科,有乡试恩科,也有会试恩科。会试在北京贡院举行。三月初九、初十第一场,十二、十三第二场,十五、十六为第三场。由钦派正总裁一人、副总裁三人、同考官十八人主持。当年全国官吏都关心着会试的举行。每遇会试年分、正副总裁名单,会试题目、结果很快就传遍全国。《林则徐日记》中,也不只一次记到会试的情况。如道光二年在杭州三月二十九日记云:
  “黎明肩舆人城……见会试总裁单,又见会闱题目:首‘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次‘鸢飞戾天’一节,三‘见其礼而知其政’;诗‘赋得春风风人’,得□字。”(原书缺字)
  又如道光十八年在武昌湖广总督任上四月初一记云:
  “接京中三月十七日所寄第二十一号家书。阅会试题目:头场首‘言必信,行必果’,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三‘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诗《赋得‘泉细寒声生夜壑’》,得‘声’字。同系朱子詠假山诗。二场……”
  科举考试到京参加会试,考不中,可以隔三年继续考。考不中,还可以考,有得中举人之后,参加十次八次会试还考不中进士的,也不希奇。有的人硬是活到老,考到老的。但不管怎么考,八股文试帖诗是主要的、重要的。同考举人一样,仍以头场八股文三篇、试帖诗五言八韵一首作为取舍标准。
  科举考试只有会试榜上有名,再参加殿试,分三甲即三等时,是写白帖、金殿对策。即策问,不再考八股文了。但还有试帖诗,而且要会写馆阁体的翰林字。但这只有一次机会。因为会试后只要榜上有名,殿试名次前后,排在几甲,虽然荣誉上有分别,而对作官的前途就没有什么大关系了。总之,八股文与科举考试分不开的。因此先将科举考试情况简单地作个介绍。
  第五章:科举考试关系之二
  八股文与科举考试是分不开的,而说到科举考试,除前文所说一些考试程序,及府、乡、会试这三级考试制度而外,尚有三点,必须注意到:即八股文与科举考试的合理性与公平性的衡估;八股文与科举考试的艰苦性;考试弊端及科场狱。在大体介绍完考试程序、制度,照现在说法:地区级、省级、国家级考试情况之后,再大体介绍一下这三方的概况,在全面理解清代八股文和考试制度上是有帮助的。
  先说第一点:我国历史上国家遴选人材,任用官吏,在汉代用的是乡举里选,九品中正的办法;六朝时南朝因南渡偏安,家族势力影响政权,遴选人材,一时讲求士族门第,所谓王谢门第,高不可攀。到了唐代立国,国势强盛,政治稳定,便以诗、赋开科取士,唐太宗所谓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矣。这样给年青才俊之士,以一个公平合理的进身竞争机会。其后宋、元、明、清一直采用这一科举考试制度,尽管考试文体不一样,公平竞争的机会还是一致的。清代继承明代办法和考试内容,后来在乾隆时除八股文而外,又加了试帖诗。作通八股文、试帖诗,已经是很难了;作好那自然就更难。正因为其有相当难度,所以对各级考试说来,才能有所区分,有所遴选。从国家的角度讲,才能真正遴选出聪明才智、有见识、有作为的人。从个人的角度讲,有一个努力的方向,奔竞的目标。纵使寒家子弟,一旦金榜题名,便能致身高贵。不然,纵使富贵之家,子弟不肖,便也日渐没落。在客观上,也还是比较公平合理的。科举考试制度,给千百年来读书人,用现在的话说,叫“知识分子”吧,一个平等的竞争机会,而这种竞争是和平的,不是用暴力方式取得的。这样反过来又对社会、国家都起到一种重要的稳定作用,和平作用。但是世界上任何时代,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机会也不是平等的。有竞争,便有胜利者、失败者、幸运者、倒霉者……而竞争者本身,条件也各不相同,有聪明、有平庸、有愚鲁、有努力、有懒惰、有健康、有疾病、有遇到名师的、有求教无门的、有富贵的、有贫穷的……在几百年中八股文科举考试的竞争中情况多种多样,说也说不完。而其间最重要也最现实的,就是有的人少年科第,十分顺利,很快在二十来岁就考中进士,甚至得中三鼎甲。有的人就十分困难,进学成了秀才之后,经过好几年,才艰难考中举人,又过许多年,才考中进士,等到这时,人也老了。更有一些人,努力了几十年,却根本考不进,考不中,不仅进士、举人考不中,甚至连个学也进不了,岁数很大了,还是一个童生。戏剧、小说中这样的角色太多了,且不说,就是真实历史人物,这样的情况也很多。不妨随便举几个例子:
  清初大诗人王渔洋:顺治七年十七岁,童子试进学成秀才;顺治八年十八岁,连登中第六名举人;顺治九年十九岁,会试报罢落第归。顺治十二年,二十二岁,会试中试,因故未殿试。顺治十五年,补殿试,二甲成进士。
  清中叶林则徐:嘉庆三年(即一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