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说慈禧 作者:隋丽娟-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咸丰帝无所作为,是因为他没有迎接挑战的勇气,也不具备力挽狂澜的能力。
  咸丰帝没有政治家的韬略和军事家的远谋。面对英法联军的肆意挑衅,咸丰帝没有抗战到底的决心,也没有讲和的勇气,而是在战和之间举棋不定。当战争爆发前夕,咸丰帝却在圆明园庆祝他的三十寿辰:在正大光明殿接受百官朝贺;在同乐园连演四天庆寿大戏。当英法联军突破大沽口、攻占天津后,他却束手无策,与嫔妃们在圆明园抱头痛哭。最后,索性将烂摊子留给恭亲王奕䜣,自己率领朝臣及嫔妃逃至承德
避暑山庄。 
第三讲 暗争皇权(2)
  说咸丰帝风流成性,是因为国家的内忧外患,并没有激励起咸丰帝无穷的斗志,反而使他沉溺女色,不思进取。
  慈禧非常清楚,咸丰帝一直纵情声色,使本已孱弱的身体更加每况愈下,不但面呈黄色,而且屡咳不止。御医建议常饮鹿血,既可以治病,又可以壮阳。为此,圆明园里饲养了许多鹿,每天都为咸丰帝取血。然而逃亡承德后,咸丰帝不去筹划如何振兴国家,而是纵情女色、嗜酒如命,更加肆无忌惮地寻欢作乐。慈禧知道,依咸丰帝目前的生活状态和身体状况,他的生命不会维持太久。作为咸丰帝唯一皇儿——载淳的母亲,慈禧有着别人无法替代的优势,那就是在咸丰帝死后,慈禧可以凭借皇太后的身份来辅佐幼帝,操纵皇权。但也正因为如此,朝廷中权臣们以百倍的警惕防范慈禧任何攫取权力的企图。肃顺等人就将她视为专权的最大障碍。
  三
  肃顺,字雨亭,宗室,他是郑亲王乌尔恭阿的第六子,庶出。“性格决定命运”,即是对他最好的写照。
  1无赖但却率真
  肃顺少时不愿读书,也没有什么谋生的技能,长大后只是以帮人做事为由骗人酒食。“戚党鄙之。而其状貌魁梧,眉目耸拔,见者亦知其必猎功名,而以亡赖,人莫敢近也”。只有同学墨裕怜悯他,时时接济他。一次,数九寒冬,肃顺盘辫——天冷,没有帽子,只能盘辫御寒;反披着羊皮褂——因穷,只能穿光板皮袄,毛接触皮肤不舒服,于是反穿;牵狗走在街上——如此潦倒,却不在意,依然牵狗,一脸“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悠闲,正好与墨裕相遇。墨裕见肃顺如此落魄不由得皱着眉头问道:“‘君自视似何等人?’顺对:‘亡赖耳。’曰:‘亡赖荣乎?’顺对:‘因亡所赖,斯亡赖耳。’”后墨裕以闲散宗室的名义,为肃顺求得一职(《奴才小史》)。
  总管内务府大臣《奏报圆明园内外被抢被焚情形折》
  2疏学但却有识
  咸丰初年,经异母兄郑亲王端华和怡亲王载垣的推荐,“入内廷供奉”。不久,就成为咸丰帝最为依靠的核心力量,被授予户部尚书(相当于今财政部长)协办大学士,御前大臣,署领侍卫内大臣、内务府大臣。肃顺凭借什么获得咸丰帝的信任和赏识呢?
  肃顺自幼机敏多谋,敢于任事。入朝以后,他善于揣摩咸丰帝的想法。皇帝最希望大臣忠孝,因此他每每与皇帝谈论天下大事的时候,一定直抒胸臆,表现出“言无不尽”的忠诚,得到了咸丰帝的赏识。
  肃顺身为满人,却最看不惯同族,对待满族下属,恣睢暴戾,如同奴隶,而对汉员则礼数有加。他曾对人说:“咱们旗人浑蛋多,懂得什么,汉人是得罪不得的,他那枝笔利害得很。”故其受贿,亦只受旗人不受汉人也。汉人有才学者,必罗而致之,或为羽翼,或为心腹。他以尚书亲贵之尊,颇能折节下士,因此幕府中网罗了大批才俊。尤其是力保左宗棠不死一事被世人称道。
  左宗棠,晚清名臣,颇具学识和才气,但他也曾是一个恃才傲物的人。咸丰十年(1860)三月,左宗棠在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府中做师爷,帮助骆秉章办理军务,颇受器重。骆秉章对他言听计从。如果有湖南各级官员向骆秉章汇报工作,骆让他们向左师爷请示汇报,他也就当仁不让,隐操湖南政柄,甚至代拟的奏折不经骆秉章过目就直接向朝廷拜发。可当时左宗棠的功名不过是个举人。一次,永州镇总兵、署理提督樊燮拜谒骆秉章,骆命他去见左师爷,樊燮只好去见,但未向左宗棠请安。左厉声喝曰:“武官见我,无论大小,皆要请安,汝何不然?快请安!”燮曰:“朝廷体制,未定武官见师爷请安之例。武官虽轻,我亦朝廷二三品官也。”左怒益急,起欲以脚蹴之,大呵斥曰:“王八蛋,滚出去!”燮亦愠疾而退。此事虽然好像到此为止,但不久樊燮被炒了鱿鱼,时人都知道樊燮被罢官与左宗棠有关。樊燮回到老家,将“王八蛋,滚出去”六字写在木牌上,置于祖宗神龛之下,又为儿子延请名师,规定儿子必须穿女子衣裤,“考中秀才进学,脱女外服;中举人脱女内服,方与左宗棠功名相等。中进士点翰林,则焚吾所树六字洗辱牌,告先人以无罪”。他的儿子樊祥增果然发奋读书,光绪三年中进士,授庶吉士,成为晚清大名士,又官居江宁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见刘禺生《世载堂杂记》)。 
第三讲 暗争皇权(3)
  左宗棠的举动犯了官场的众怒。有人上奏弹劾,朝廷命湖广总督官文密查,如确有不法事情,可以就地正法。肃顺知道左宗棠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危乱之际,失去这样一个人才,是国家的损失。于是,他网罗周围的人,共同运作,联合大学士潘祖荫等上疏密保,说明左宗棠为人诬陷,并荐其能,“于地形厄塞险要,了如指掌……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人才难得,自当爱惜”。加上胡林翼、曾国藩也纷纷保荐,左宗棠因此获起用,随同曾国藩襄理军务,后独领一军,并成为“同治中兴”之名臣。
  3做事果断不妥协
  肃顺做事果断,不妥协。他雷厉风行地究治了戊午科场案等大案要案,对于遏止当时官场的吏治腐败、贿赂公行、稳定政局起到了一定作用。
  满清一代,科举考试舞弊现象很普遍,如果考官也牵涉在内(所谓通关节),往往就会“兴大狱”,自上而下,死伤无数。清朝初年,天下甫定,为警示、驯服汉族读书人起见,惩治尤为严厉。但科场舞弊的案件依然屡屡发生。
  咸丰八年的科场案,以受刑官员级别之高创了纪录。这年,文渊阁大学士兼军机处领班大臣柏葰担任顺天府乡试主考官。明、清两代,科举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取中者称“举人”。乡试的第二年春天举行会试,由礼部举行,在京城考试,取中者称“贡士”。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
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当时,顺天府乡试中舞弊现象之严重,令人震惊。此案败露的导火线是考生平龄枪替(替考)被人举报。平龄系满洲旗人,爱唱戏,但只是票友,不是专业艺人。平龄虽没有违反清律规定的“优伶”即职业演员不能参加科考,但其不学无术,竟然高中乡试第七名,令世人大惑不解,有人知道他考试舞弊,遂被检举。咸丰帝命人严审,最终发现“本年乡试主考、同考荒谬已极”,有问题的试卷竟达五十本之多。咸丰帝大怒,着令将主考官柏葰革职,副考官朱凤标、程庭桂解任听候查办,似乎事情就应到此为止了。
  可户部尚书肃顺却觉得此事只是冰山一角,于是他暗中派人继续追查,又发现了罗鸿禩“通关节”案。参加顺天府乡试的考生罗鸿禩通过关系找到了柏葰家的门卫靳祥。柏葰年老,杂事都委托靳祥办理。柏葰阅卷,将错误百出的罗卷定为副榜。考试被录取,称为正榜,获得参加会试的资格;副榜则入国子监学习、肄业,不得参加会试。罗鸿禩贿赂柏葰从正榜内取出一卷,和己卷对调。于是,罗卷进入了正榜。不过,正榜取中之卷,还要进行“磨勘”,也就是复查。此案即在磨勘时暴露。罗卷文理一无可取,光错别字就有三百之多,磨勘官一见大惊,但慑于柏葰权位,不敢公开批驳,但此事却被私下里传播出来。于是此案定性为“通关节”,交刑部“究治”。靳祥吓得自杀,希望能保住老东家。但是会同刑部审案的肃顺毫不姑息,自柏葰以下五人,拟弃市、流放等处罚者几十人,俱交给皇帝定夺。咸丰帝颇有念其昏老,宽恕柏葰的意思,肃顺则按律力争,坚执不可。转年,柏、罗等都在菜市口被砍下了脑袋。
  肃顺办此案,反对者视为“严酷”,有“倾轧”的嫌疑,但是不得不承认,自此以后,科场清肃,效果持续三十年之久。肃顺一时间名声鹊起,成为朝野上下公认的统治中枢的核心人物。
  4拥权且跋扈专行
  肃顺有能力有主见,咸丰帝十分倚重于他,某种程度上,肃顺成为朝中第一人。拥权的同时,专横跋扈、一意孤行的特点也日益显露,他排挤任何一个有可能成为他拥有权力的竞争者,即使对贵为亲王的奕䜣也如此。英法联军攻占天津以后,咸丰帝束手无措,在慈禧的力荐下,皇帝起用奕䜣为钦差大臣,委以与英法谈判的责任。由于奕䜣主和,肃顺主战,两人观点针锋相对,竟然在皇帝面前争吵起来。“䜣主和,顺主战,哄于御前,不能决”。 
第三讲 暗争皇权(4)
  而对于慈禧在后宫逐渐参与朝政活动,并偶有决策方面的上佳表现,肃顺更不能见容,他不能允许有人同他一样影响着皇帝的决策,尤其是他不能允许一个“无知”的女人在皇帝面前指手画脚。
  四
  慈禧知道与肃顺这样强大的对手抗衡,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比对手更强大更狡猾,而当时慈禧年仅二十七岁。十七岁即被选秀入宫的她,十年间深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