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但李国辉却不这样看。钱运周提出让坤沙当翻译,李国辉一开始有些犹豫,他说:“对方来的都是一些将军,他们的翻译也有一定的地位,而我们让一个下等列兵当翻译,会不会掉我们的价?”
钱运周说:“这一点正是我想跟你提出来的,张奇夫此人年纪虽小,入伍时间也短,但入伍以来,屡建战功,在官兵中威信很高。同时,我觉得这个小伙子肯学习,肯动脑子,对我们军队也忠诚,他和一般缅甸人参加我们队伍的目的也有些不同,不仅仅只是为了吃饱饭,他自认为是汉人后代,和我们没二心。所以,我想,能否破格提拔他。”
李国辉点点头,说:“行吧,我们的部队现在还是官多兵少,在卫队里给他安排个少尉副排长吧。”
钱运周说:“这样安排挺合适,不管怎么说,也算是连升三级了。在这个位置上,也方便他学习和锻炼。”
坤沙穿上军官服。
第一次谈判破裂。缅军上校一脸痛苦地回到萨尔温江对岸去了。
不知道为什么,坤沙有点同情这位缅军上校了,仗打输了,还能指望在谈判桌上捡到什么便宜吗?缅军谈判代表这个角色不好当!送走缅军上校后,在谈判桌上占尽上风的李国辉和钱运周都兴高采烈,但坤沙却高兴不起来。他明白这个中缘故,虽说他有汉人血统,但他分明又是缅甸人!看着缅甸政府,缅甸军方的代表被逼到墙角,他心里忽然产生了一种说不清的郁闷。
这种郁闷来得太强烈,这使他自己都觉得奇怪。夜色已经降临,雨季后金三角的夜晚是清爽宜人的。坤沙走到萨尔温江边一处僻静的河滩上坐了下来,默默地清理着自己纷乱的思绪。直到想起小薇,想起小薇肚子里自己的骨肉,他才算找出了心情郁闷的症结。
河对岸缅军的阵地上灯火通明,缅军吃了轻敌松懈的亏,再也不敢掉以轻心了,虽然眼下在积极争取谈判的成功,却不敢忘了战争,不少缅军正挑灯夜战修筑工事。
坤沙觉得好笑,这些人,该忙的时候不知道去忙,不该忙的时候又瞎忙。他知道,李国辉不是说假话,他决不会打过河去的,打过去干什么呢?真把缅军主力全消灭了,再长驱直入占领仰光、当缅甸王?那无论如何是不现实的。李国辉真的头脑发热了这么干,那才是蠢到极点,是自寻死路!到那时候不用缅甸政府动员,缅甸国内一百多个民族的人民和武装力量都会群起而攻之,李国辉们再能打,也是不可能有太平日子过的。
打到现在,恰到好处。把握好这个度,李国辉可以稳住金三角的江山,也就足够了。就连年轻不经世事的坤沙都明白这个道理,李国辉不可能不明白。
看来,往后”复兴部队”有闲日子过了。坤沙对这一点却有些发愁,他宁可是在战争,是在冒险,是在忙,却不想闲下来,一闲下来,往事就开始回到他的脑海,对小薇和波丽的思念就开始折磨他。
第二部分招兵买马
他平躺在河滩上,双手交叉枕在脑后,嘴里心里血管里,都在默默地呼喊。
在满足李国辉近乎苛刻的条件后,谈判终于成功了。签完协议,李国辉举行了盛大的酒会招待缅方和谈代表团,然后把他们一直送到船上。
为了讨好美国,蒋介石委任李弥为“云南省政府主席兼云南绥靖公署主任”和“云南人民反共救国军总指挥”到金三角去整编“复兴部队”、重建“第八军”。李弥是个自诩“自幼曾攻书史,长大也有权谋”的宋江式人物。他确是蒋介石的好学生,作为军界官僚,他善于运用权术,拉打结合,借“鸡”生蛋,以发展自己的势力范围。未到金三角,他在船上,在飞机上,在曼谷郊外开始那通往金三角的辛苦跋涉中,积心处虑的就是如何借助“复兴部队”这一坚实的基础,壮大声势,安插亲信,形成只听命于他的核心队伍,用实力来与美国,与蒋介石讨价还价,获得更大的权柄与更多的实惠。
李弥也召见过坤沙。本来,以坤沙的级别是得不到这个殊荣的。但因为李弥从别人口中知道,这个掸族小伙子很出众,在“复兴部队”的发展中起过不小的作用。李弥便给了他个格外的恩典,召见了他,说了些勉励的话,还说道:“少尉副排长这个军衔和职务不符,下次我回来,至少也先把这个‘副’字去掉。”坤沙不在乎自己的职务带不带“副”字,他觉得这位大长官说的话好像大人哄小孩,并不太为然。当莎莎问他,李长官给你的印象如何时,他开玩笑说:“不像个大将军,倒象个大姨妈。”
李弥回到台湾,马上在台湾和香港两地设点,公开大张旗鼓收罗旧部,招兵买马。
在他招罗的人中,有些人以后成了金三角大小毒枭,其中比较出名的有:段希文、李文焕几位。
终于,李弥又来到了金三角。他的身后,跟着数十名扛着少将、中将金星肩章的原国军军、师长们,还有一支庞大的参谋、幕僚队伍。这支队伍在“复兴部队”的武装护卫下,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勐萨。
李弥在山民们载歌载舞夹道欢迎中登上竹、木搭起的主席台。
礼炮鸣响,李国辉率近万名新、老官兵列队走过主席台,接受李弥检阅。
李弥宣布:“复兴部队”正式改编为“云南人民反共救国军”。“云南绥靖公署”临时办公驻地也在勐萨。李弥的“云南人民反共救国军”摆出一个小“国防部”的格局。总部下辖“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一个“地方作战指挥部”,四大“军区”,部队以军、师、团、游击纵队为单位。段希文老乡被委以“西北军区司令”要职;李文焕老乡被任命为第八纵队司令;李国辉被任命为九十三师长;钱运周原是第八军军部少校参谋,得以留任九十三师参谋长。谭忠是在大会上最后一个被任命的,职务是一个仅有一百人的游击支队司令。听到这一任命,李国辉和钱运周以及“复兴部队”的官兵都把惊讶的眼光投向李弥和谭忠。李弥毫不理会地开讲他准备干的几件大事:修机场、办军校和办小学。
谭忠眼里闪着泪花,嘴上却是轻松的自嘲:“我生来就是当连长的命,北伐时当连长,现在也管不足一个连的队伍。我就这点能耐!也好,管的人少了,担子也轻了!”
李国辉心里十分愁闷,说是当了九十七师师长,可管辖的人马实际上只有他原来的七零九团千把号人。“复兴部队”其他官兵都划归其他师、团、纵队去了。他实际上也是被明升暗降,彻底被夺去了权力和自进入金三角以来的战果了。但他知道这时候发牢骚没用,始终一声不吭。
于是,尽管大家,包括坤沙在内都对李弥到来之后的这些变化有看法,但都保持着沉默。
李弥主政以后,一手抓权,一手抓钱。他马上动工修小飞机场,准备迎接美国和台湾的军援物资和人力资源,也丝毫不放松对鸦片贩运中的巨额利润的经营。他知道只有抓好这些才能真正达到扩军的目的。
要扩军,就要有一大批军事骨干。在金三角李弥首先干的几件事中,有一件就是开办“反共抗俄军政大学。”
坤沙和其他的五百个年轻人被从各个部队选派进了这个学校学习。
第三部分铁杆和烟灯
蒋介石和李弥先后下达了反攻大陆令。
熟知共产党的蒋介石和李弥,深知反攻大陆并非易事,但为了讨好美国人,为了多得些美国军援,他们还是这么做了。甚至美国白宫也都知道,凭李弥,凭李国辉带到金三角的这点家底,要到大陆去“打共产党”,那无异于鸡蛋碰石头。但有这一番鼓噪,有这么一番折腾,总比静悄悄好。至少,能给世界反共阵营一点兴奋,一点刺激。
在得知中共在中缅边境上没有大兵团驻军之后,李弥的心里就更有底了。他“运筹帷幄”,策划了一场只有他自己明白,外人都不一定看得透的轰轰烈烈的进军云南的“假戏真做”的大举动。在这场“战争”中,他这个“大导演”实在当得不错。
这出闹剧唱了三个月。一天,李弥得到报告,解放军有两个师向滇南快速运动,并有迹象表明,解放军的主力部队也正向国境线敌后穿插。李弥不等核实情报是否准确,马上命令所有部队放弃占领的城镇,全部以最快速度撤过国境、回到缅北,部署在国境线上。他的总指挥部也全部退到萨尔温江东岸的“安全地带”。
不久,朝鲜战场上传来第一次和谈的消息,李弥有了借口,便下令他们“救国军”全军正式“凯旋班师”返回金三角大本营。
至此,李弥导演的“假戏真做”的进攻云南战役全部结束,李弥“大获全胜”。他在国际上声誉鹊起,在蒋介石这里也重新成为红人。而更主要的,是他达到了武装自己的军队,独霸金三角的目的。
谭忠自知自己在金三角已无甚前景,退回萨尔温江畔之后,便申请退伍回台,马上获得了批准。
这一天,李弥在孟杯修的小机场落成启用。有了机场,有了空中走廊,李弥和台湾之间来往密切,蒋介石这时候对他是有求必应。李弥说在深山密林作战,最好给派一支特种兵中队。蒋介石马上给他空运了一支特种兵中队。
特种兵中队队长叫张苏泉,上尉军衔。他身高1。8米,白皙的国字脸,略显瘦削的脸上嵌着笔直的鼻子与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头发微曲,给人一种英俊潇洒,机灵干练的印象。李弥一见他马上有了好感。
李弥要干的事就是在缅甸实施远交近攻,扩大地盘,独揽鸦片生意的计划。
李弥把钱运周找来,对他说:“你是刀栋西的女婿,又是“复兴部队”的元老,主要领导人之一,